查看原文
其他

话说“大冶八景”|掌故

刘远芳 故乡读书会 2022-10-15


故乡读书会







  ◆  ◆




    



赵鼐:“大冶八景”的“创始人”





    


简介




赵鼐,字钜夫,别号南峰。云南河阳(今澄江县)人,明嘉靖四年(1525)参加乡试,名列第一(解元),自此进入仕途。嘉靖十四年(1535)任大冶知县。多行善政,人称良吏。首定八景,流韵至今。








吴头楚尾西塞山


起敝振废,纂修县志

 

旧志称赵鼐“高明任事,法绳豪右,虽怨不恤”,就是说他善于理政,而且不惧豪强,敢于将其绳之以法,虽得罪地方势力而无所顾忌。赵鼐尤长于文学,“兴士类,辑邑乘,文化彬彬”,“起敝振废,自学校、公署、桥道、邮舍,罔不悉举”。

400多年过去,赵鼐的治绩早已湮灭无痕,但他所做的两件事,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泽被后世。一是主修嘉靖《大冶县志》,一是评定大冶“八景”。

大冶自南唐建县,至1949年以前,共十次修志,其中宋元时期无志,明代四次,清代六次。明永乐十五(1417)年,教谕谢济受县令张泉之托,首编县志。由于无所凭依,仅从《兴国州志》中辑录与大冶有关的资料,参以所闻见,草创一册,聊胜于无而已。明宣德元年(1426),县令梁嵩命县佐、新喻县人施砾予以翻刻,并未作厘正补充。到赵鼐任职大冶时,其间历时一百余年,更换十几任县令,竟未出一本新县志。也曾有人试图修纂,终以事因循无果。

赵鼐十分重视修志之事,认为地方志可以观风习,格人心,垂鉴戒,故到任不久即命人广泛搜罗。经多方努力,终于在乡间找到一册残缺不全的旧志,翻阅一过,发现十分简陋,只有山川、仙释、艺文等数类,“田塘、税供、杂服、军匠之类,所当详者顾略之,殊无以杜侵夺、惩影射,而异时陈迹既无以征,斯不足以资君子更化之治”,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赵鼐邀请冷儒宗主持修志,并请徐应华参预其事。冷、徐二人均为致仕乡官。冷儒宗为顾县里(今保安、金山店一带)人,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科举人,曾署理山东济南府训导。徐应华为坊市里(今黄石港、石灰窑一带)人,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举人,曾任四川彭山县知县。大冶旧县城曾有“世科坊”,为纪念徐宣、徐应华父子中举而立。

嘉靖十九年(1540)夏,二人接受任务,当即投入工作,只十天就拿出了初稿。赵鼐亲自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冷儒宗再作补充完善,于当年九月定稿。全书由序、凡例、舆图、目录和志构成,赵鼐和冷儒宗、徐应华分别作序和跋。除卷首外,分七大类,分别是舆地志、田赋志、建设志、祠祀志、秩官志、人品志和附录(寺观庙及仙释)。这是大冶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县志。

 

游览鹿耳山



遍历山水,首定八景

 

赵鼐是个有心人,在编纂县志之前,他就开始了另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评定“大冶八景”。

前面提到,明嘉靖以前的大冶旧志,简陋而且缺漏甚多,自然或人文景观或讹或遗。当时,武昌府下属九县一州,而府志中对大冶山川形胜的记述最为简略,赵鼐深以为憾。他一向留心艺文,且性喜登临游览,于是在政务之暇,偕一帮文人朋友遍历县内山水,摘其流峙之奇者,定为“八景”,分别是:龙角朝暾、鹿头夕照、金湖湛月、玗洞飞云、凤岭松风、雉山烟雨、东方览胜、西塞怀古。他又带头作诗题咏,各人步韵相和,成为一时佳话。

其实一县之内,好山好水何可胜数,但我们看其所定八景,照顾到了方位、山水之别,既具风景之胜,又富人文之美。可知赵鼐品评风景,自然为表,而文化为里。八景各有何内涵?且以八景之首“龙角朝暾”为例,略作说明。赵鼐诗云:

神龙何代幻形踪?一角峥嵘插太空。

甲镜浸开晴雾黯,颔珠光射旭阳红。

花封景际文明处,寒谷春回煦育中。

岁旱出云作霖雨,茫茫何处觅玄功?

龙角朝暾(tūn),意为龙角山顶那初升的朝阳。同治《大冶县志》载:“龙角山,在县南南昌堡,距城二十里。东连(兴国)州境,西有仙人桥,下临绝壁。《通志》:‘两山相对,本名龙耳,天宝四年(745)更名。旧志:高峰峻拔,日出,光先见其巅。将雨,则有云起。”龙角山与黄石第一高峰南岩峰、大冶第一高峰太和尖相距不远,海拔786米,为黄石第四高峰。因山体如龙,尖峰如角,故赵鼐以此起兴,歌咏飞龙在天、拨云布雨之祥瑞。

“龙角朝暾”之所以被列为八景之首,一是因其高峰峻拔,气势雄伟;二是将雨则云,有“天气预报”的神奇功效;此外,千年名刹龙角寺也为其增色不少。

龙角山及其西侧的仙人桥奇景组成一条巨龙,双峰恰如龙角。龙角古刹正位于龙角之下,那地方背峰面谷,悬崖千仞,云飞泉涌,堪称胜境。

清顺治六年(1649)任大冶县训导的官抚邦曾作《龙角山礼慕仙禅师像雨至投宿》诗,其中有句云:“危峦瘦筱敌风威,遗像千年俯夕晖。现角空中龙听法,衔鞋石上鹿当机。”作者入寺礼拜慕仙禅师像,遇雨投宿寺中,因而作诗咏史。官诗之神龙听法和赵诗之岁旱作雨自是附会之辞,官诗之第四句讲的则是慕仙禅师见鹿衔鞋而悟道的故事。

慕仙禅师俗名王文圣,唐永淳元年(682)生于新疆靖州口外王家庄。24岁出家,至靖州龙尾寺修行。景云元年(710)至龙角山修行,建龙角寺。鞋遗于野,鹿见而衔之,禅师目睹其事,顿而有悟。至于其悟为何,已不可知,或许即在当时,也是得意忘言,不足为外人道也。禅师于开元二十一年(733)逝世,千年以后,遗像仍存,受人礼遇。

“八景”中的其他各景,也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详见后文。

 

绝壁横江

 

八景成图,补志之缺

 

赵鼐修志40余年后,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吴仁委托邑人向日红纂修县志。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谢荣委托邑人胡绳祖等人纂修县志,后者虽已成书,却因故未付梓。

康熙十八年(1679),陈邦寄由浙江石门知县补授大冶知县。到任第五年,奉命修志。他再请胡绳祖出山襄助,在原志稿基础上增修,与万历旧志相比,增加了万历十三年(158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将近一百年的内容。康熙十一年修志时,邑人陈三策参预其事,这一次续纂,陈邦寄依然请其参预,并绘制舆图。

旧县志只有一张全县简图。陈三策绘图12幅,其中全县地图一幅,县治图一幅,县衙图一幅,儒学图一幅,“八景图”八幅,这应该是第一次将赵鼐所定的“大冶八景”以图画形式载入县志。

180余年后,清同治六年(1867)再次修志,邑人陈竹笙受命重新绘制八景图。与前图相比,西塞怀古、金湖湛月、鹿头夕照三景变化较大。例如,“金湖湛月”图中增加了若干亭台楼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冶县城的发展变化。

赵鼐主持评定的大冶八景得到邑人的认可,其八景诗问世后,一时和者众多,留传下来的也有不少。以“东方览胜”诗为例,邑人陈文斌步其原韵作诗一首:

大江东去此横盘,谁料仙人踞上端。

震旦久分西竺印,碧池清注白莲观。

何人放眼乾坤外?有客留心日月间。

独是希夷华山子,三山游遍兴空阑。

东方山圆庆和尚亦步其韵赋诗一首:

叠叠峦廻路荫盘,诸天缥缈白云端。

闲瞻莲笑开池色,遥望江流习水观。

卓锡涌泉声振鹿,垂松插石影横间。

津梁坊字先人应,祈定群方正未阑。

以上二诗,写到了东方山八景中的“灵泉卓锡”“白莲频开”“青松倒插”等景点。其中,“灵泉卓锡”仍存,景在弘化禅寺祖师殿后,陆氏宗祠前,是一口深约20米的水井,相传智印和尚以禅杖插地,泉涌成井。“白莲频开”,景在东方山山门内的平场之下,为一小池塘,明嘉靖年间填平。现弘化禅寺内放生池种有睡莲,花开之时,也是一景,可补“白莲频开”之缺。而“青松倒插”及“铁牛懒卧”“石船高撑”三景已经消失。

“大冶八景”沿袭数百年,直到1950年代区划调整。西塞山划入黄石市区,稍后凤凰山、白雉山划入鄂城县(今鄂州),西塞山是黄石最著名、最醒目的地理座标,而“凤岭松风”“雉山烟雨”则成为鄂州名胜。

赵鼐主政大冶期间,在澄清吏治、抑制豪强、振兴文教、改善基础设施诸方面都有所作为,赢得了好口碑,以至他离任多年后大冶百姓仍念念不忘。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印的《大冶县志》称,“迄今士民犹辄曰‘南峰如何如何’云”,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龙角山

 

诗咏八景,各有千秋

 

赵鼐以八景诗分咏大冶八景,其中的“龙角朝暾”上文已作介绍,这里将其余七景之诗各作简要赏析。

鹿头夕照

幻鹿春山何处寻,萋萋芳草衬疏林。

咸池返照浮光跃,昧谷横霞暮影沉。

退舍挥戈谁壮志,分阴尺壁古人心。

未遑白发催衙鼓,独对遥岑忆好音。

清同治《大冶县志》载:“鹿头山,一名鹿耳山,在县南马叫堡,距城七里。山脊与(兴国)州分水。下有大泉潭、小泉潭,取水祷雨辄应。日西则光射其巅。山麓有茨结形,四时苍翠,望之如鹿。”鹿耳山,在金湖街道上冯村上冯湾西南,上有泉塘,现在做成了“天池”。山名“鹿头”“鹿耳”,并非山形如鹿,而是山麓茨林象形如鹿。

因此景的关键词是夕照,故诗中多处状写太阳及相关意象。咸池,是古代中国神话中太阳洗浴之处;昧谷,古代中国神话中西方日落之处。退舍挥戈,亦作挥戈反日。典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伪(挥)之,日为之反三舍。”用来比喻力挽危局。分阴尺壁,典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意谓时光宝贵,寸阴重于尺璧。

金湖湛月

雨添新水泛湖潴,野渡舟横漏正初。

万籁静排青玉案,一川光映白蟾蜍。

明窗倒浸涟漪影,虚室遥分皎洁馀。

拟欲洗心清俗翳,灵台侵晓忆居诸。

金湖就是今天的大冶湖。清同治《大冶县志》载:“金湖,源出宫台、西阳、云程等里,其湋源河泊渔利虽属兴国,形胜则吾邑可抚而有也。《通志》:‘金湖在县南半里,湖南为兴国州界。春冬则涸,夏潦盛时,由湋源口入江,夜色尤佳。’”此诗状写月光下的大冶湖美景。青玉案,有多解,此处或用其本义,远山苍翠,如屏如案。白蟾蜍,此指皎洁的月亮。神话中,嫦娥偷窃不死之药,飞升月上,变为蟾蜍。

玗洞飞云

嵸巃山势傍江浔,岩洞迂回异众岑。

灵窍天开应有意,蒸云时出本无心。

寻幽卧榻衣裳润,际会从龙雨露淋。

欲起漫郎问行乐,白云苍狗几相寻。

猗玗洞就是黄荆山上的飞云洞。清同治《大冶县志》载:“在县东九十里回山之上,唐元结避兵于此,。洞有三:上出云,中出风,下出水。嵌岩面江,幽窅幻怪。绝顶异泉流注,飞瀑百丈,下复穹然。三石岩奇怪尤绝,每洞云一缕如絮,土人以为雨征。”

此诗最后两句言元结事。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原籍洛阳,生于河南鲁山。安史之乱爆发后,元结召集邻里二百余家南奔襄阳,然后奉父母避难于黄荆山,隐居于飞云洞(元结自号猗玗子,故该洞时称猗玗洞),留下《异泉铭》《石宫四咏》等传世之作。

凤岭松风

凤去山空愿未平,龙髯虬角遍森森。

化工久植千年干,灵籁时传十里声。

阴散日中擎葆盖,响遗云外奏箫笙。

何人更叶丁公梦,会见明堂作栋楹。

清同治《大冶县志》载:“凤凰山,在凤凰堡,距城七十里,高百余丈,周三十余里。上有佛石、佛堤池诸景,多灵草、松涛之胜。北界武昌。吴建兴中,有凤集焉,故名。《一统志》:‘又名凤栖山。’”凤凰山在今鄂州市鄂城区泽林镇境内,最高处海拔220米,有唐贞观年间兴善寺遗址。

雉山烟雨

献秀呈奇欲定名,千年越鸟浪储精。

岩阿气吐烟笼霭,炎夏威凌雨挹清。

图压辋川山出色,吟回渔父路迷津。

可人剩有寻常事,禾黍油油燕岁成。

清同治《大冶县志》载:“白雉山,在县北宋皇堡,距城五十里。昔有白雉之祥,故名。山高一百三十丈,周回五十里,最高曰芙蓉峰。峰前狮子巅,峰后金鸡石。绝顶(有)石佛像,祷雨者占石,石举则雨,不雨则举莫能胜。后石失所在。”白雉山在今鄂州市鄂城区碧石渡镇境内。

据地方志载,唐大历年间,五龙、智印、义崇、道悦四僧相偕云游天下,至大冶还地桥某山,四僧分手,各寻名山修行,脚夫元贝就地结庐。是山因此得名分夥山,四僧则分别成为五卦山、东方山、白雉山、天台山开山祖师,此四山号称大冶四大佛教名山。白雉山芙蓉峰海拔约500米,为鄂州最高峰。峰顶有龙泉,终年不竭,汇聚成潭,清碧照人。山上有灵鹫古寺,义崇祖师始建。此诗以辋川、桃源胜景比白稚山,可谓高评。

东方览胜

石磴羊肠路几盘,梵宫捧出翠微端。

地分山水成奇胜,天与诗人纵大观。

身世不知霄汉际,尘寰拟隔雾云关。

赏心不解东方趣,归为斜阳兴自阑。

东方山,在今黄石市,跨下陆、铁山两城区,主峰走马坪海拔470余米。清同治《大冶县志》载:“在县北东方堡,距城三十里,高耸入云,一览无际。云中多药草,邑主山也。山势连亘,至濒江山镇皆其支麓。”诗中之梵宫,指东方山佛教丛林。

东方山有大小寺院20多座,其中以弘化禅寺最为著名。该寺位于揽胜垴与曼倩垴之间,为马祖道一和尚的高足智印和尚道场。武冈王有碑记,略云:“唐敬宗乏储,师应招往祷,果诞,文宗乃辟山创寺,赐名宏化。”宋祥符年间改赐金额,明洪武末年建立浮屠,明成化二年(1466)明宪宗赐名弘化。清咸丰年间曾毁于兵燹。晚近以来佛事兴盛,国内最高的琉璃药师佛塔即将竣工。

西塞怀古

别障分峦拥碧油,石公矶下系行舟。

天分吴楚旧王业,地失孙权偏霸谋。

白鹭秋空人世事,蒹葭霜老古今愁。

我来欲赋登临兴,云自行空水自流。

清同治《大冶县志》载:“在县东道士堡,距城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江夏风俗记》:‘延连江侧,东望偏高,谓之西塞山。’……《图经》云:‘峻崿横江,危峰断岸,长江所以东注,高浪为之飞翻。’”西塞山居吴头楚尾,是长江中游沿江最险峻的山峰之一,也是黄石最重要的人文胜景。江淹、陶岘、罗隐、皮日休、苏轼、顾景星等历代名流先后题诗,盛赞该山的传奇历史和奇绝风光,其中尤以“诗豪”刘禹锡之《西塞山怀古》最为脍炙人口,诗云: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原载东楚晚报2018年3月27日第10-11版)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



——链接——


阳新牛湖洞|诗话黄石12


鄂东南恩祖文化丛谈|五个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