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平天国状元刘继盛生平考略|故乡读书会

余梦楼 故乡读书会 2022-10-15

故乡读书会




  ◆  ◆


    



挖掘历史资源,服务文化建设




    


鲜为人知

太平天国状元刘继盛生平考略

 

 

〔摘要〕 刘继盛是太平天国第一个状元,但有关文献记载十分简略,且错讹之处不少。作者依据史稿、方志、宗谱、碑刻、口碑等考订其生平,重点是考察其世系和中状元前后的经历,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以补史志之阙。

〔关键词〕 太平天国 刘继盛 生平 考证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名叫刘继盛的阳新籍状元。但是,时至今日,相隔不足二百年,除了其家乡大王镇,即使是阳新县范围内,知道他的人也极少,外地就更不必说了。

在刘继盛的家乡流传着他的若干故事,多属无稽之谈。湖北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湖北省志人物志稿》(以下简称志稿)中收录了刘继盛,1993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阳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也收录了刘继盛,内容基本相同,应该是采自志稿。两书勉强可算官修“正史”,但其中有不少错讹或存疑之处。除此之外,再难找到关于刘继盛的介绍了。

无论对其生平如何评判,无论其在历史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如何短暂,刘继盛毕竟是“状元”,不应泯同于一般平民。因此,笔者对其生平作了一番考索,试图厘清几个问题,并为其作传。


一、刘继盛的籍贯、姓名、字号


志稿介绍:“刘继盛,原名达忠,字赞宸,号利川。”阳新县大王镇刘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介绍:“刘达忠,字秉赤,官名利川。”

大王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洪武初年,刘子隆徙居兴国州永章里吴王高山(即今大王山)之右妙果洞铁炉湾,自此落籍。刘子隆遂为兴国州始迁祖,落业地后称老屋湾(今属阳新县大王镇王崇村)。历世经劫,子孙播迁,散居于兴国、江夏、黄冈、江州各地。永章里刘氏除老屋湾外,同出一脉的还有山下刘、中南庄、下刘庄、蟹子地等多个村庄。

刘隆迁居兴国州后,阅八世至刘锐,始于明嘉靖癸亥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间提修族谱,以刘隆为一世祖,用“胜仲克子继”四十字派。至清康熙丁亥(1707)及乾隆甲寅(1794)两次续修,仍然单修本支,未尝与他族合谱。惟嘉庆甲子(1804),与大冶、武昌(今鄂州)约三十余族合修大成谱,乃进刘通为一世,谱订“祖德贻徽远”六十字派。又于道光庚子(1840)并与汝宣、兴达诸户合修,更进刘隆道为一世,用汾公汇源谱所定“祖德光昌日”百字派。清道光乙巳(1845)冬重修支谱,仍遵老派。其派辈中有句云:“胜仲克子继,允隆守应光。臣大世显达,英才代会良。”刘胜珪为胜字辈,宗谱显示他是始迁祖刘子隆次子,而刘继盛及其祖上四代,谱名中分别有臣、大、世、显、达五字。根据以上列出的20字派辈,可知刘继盛是刘氏阳新县始迁祖刘子隆的十五世孙,达字辈,达忠为其谱名。

刘继盛之父刘显荛,出生于永章里中南庄,字永清,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妻石氏,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十一月。刘显荛夫妇育有五子一女,五子分别为达德、达惠、达意、达忠、达志,女名凤姐。刘显荛“以忠厚闻邻里”,石氏“负性严明,尤好节俭,然闻人道饥苦,即辍饔餐授之,不惜也”。刘显荛45岁、石氏34岁时生刘继盛。刘继盛20岁时,父亲去世。石氏主持家政,教养子女,课耕课读,不惮劳苦。至87岁去世,可谓高寿。

古人生即有名,及长取字。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故又称“表字”。具体情形则各有不同。或字以释名,如岳飞,字鹏举。或互为因果,如白居易,字乐天。或字是对名的引申、解说。如苏轼,字子瞻(扶轼远望,是曰瞻。)。也有名与字意思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据宗谱,达忠,字秉赤,秉赤正好是对忠、达忠的解释。而赞宸之字,不见于宗谱。宸者,帝王所居也,引申为帝位,这么高大上的名字,一般平头百姓岂敢擅用。合理推测,赞宸是刘继盛中状元后另取的字。“利川”之号,不仅载于宗谱,而且载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刘继盛为《刘氏续修宗谱》所作的序言中;也见于他为族叔刘廷弼所作的碑记。(其族叔坟位于今大王镇狮子山南麓南山村南山湾,坟与碑均保存较好。)其真实性当无疑问。

据族人介绍,刘继盛是刘达忠的乳名。乳名一般不入谱,他以“刘继盛”之名流传于家乡父老间,自然是可信的。宗谱以外,查不到刘继盛的谱名“刘达忠”,在太平天国的有关典籍中,可以查到且能与刘继盛生平对上号的,是刘闥忠。“闥忠”之名既不见于宗谱,很有可能是刘达忠中状元之后才出现。闼与达字形虽近,却既不同调,又不同音(前者读音为tà,后者读音为dá);闼的意思是小门或门帘,也与“达忠”之义不合。他为何改达忠为闼(闥)忠,只能猜测。是表示要把原对清王朝的忠心关闭,一心一意忠于天国,还是有其他不可示人的想法?其时,太平天国起事未久,在与清朝的对决中尚处于劣势,因此,最可信的原因,是避免因“从逆”而殃及家人和族人。

综上所述,对其人可以如此介绍:刘继盛,清兴国州永章里中南庄(今阳新县大王镇下刘村上刘庄)人,谱名达忠,字秉赤,号利川。后改名闼忠,字赞宸。


二、刘继盛的生卒年月

志稿载刘继盛生于1822年,卒于1864年。刘氏族人2017年为刘继盛新立的墓则有两说,简介说他生于1822年,碑记则说他生于嘉庆己未年(1799),自相矛盾。

在缺乏其他信源的情况下,通常应以宗谱所载为最可靠的依据。谱载:刘继盛之父刘显荛,殁于嘉庆己卯年(1819)十二月廿四日,年65岁。妻石氏殁于咸丰壬子年(咸丰二年,1852)九月。长子达德生于1787年,次子达惠生于1791年,三子达意生于1794年,四子达忠生于1799年,五子达志生年不详。前四子之生年相距分别是4年、3年、5年,大致接近,符合常理。况且,刘显荛既于1819去世,则刘继盛生于1822年之说不攻自破。——宗谱中有一篇为石氏而作的“赞”,其中有“举丈夫子五,课耕课读”等语,足证丈夫死后石氏并未改嫁,刘继盛为刘显荛与石氏所生。故刘继盛生于嘉庆己未年(1799),应无疑义。

对刘的卒年,宗谱、碑记和志稿说法一致,均为1864年。但其实并无实证。1864年,清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此后再无刘继盛的任何消息。传说他忠于天国,城破后吞金自尽;又说他被天王洪秀全派遣赴武昌,助吴汝孝守城,为清军所杀。(此据《志稿》。)清同治三年(1864)四月,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驻军安徽广德州(今德县)。是年六月十六日,天京陷落,幼天王出城南走,洪迎入广德,后转走浙江昌化县。九月初九日于江西石城县被俘,十一月就义于南昌。刘继盛时为干王府属官(其职位变化详见后文),可能随侍干王身边,同时或先于干王死难。总之,刘继盛死于1864年,是合乎情势的推测。宗谱称其殁于是年七月二十二日,新碑记则称是七月二十五日,天京城破后,湘军大肆屠戮并纵火焚城,街市沦为火场,居民或死或散,记载如此精确,绝不可信。


三、刘继盛中状元前的应试经历

志稿称:“幼年入塾,因家贫辍学,习裁缝。后拜名塾门下,刻苦攻读,博览经史,尝以刘基自命。”又载刘继盛17岁应县试,因主考官刁难,未取,愤然对天起誓:“刘某再不跨进这个门槛!”有人劝其重试,答曰:“我,明之刘基也,岂为胡元所用哉!”18岁以设帐授徒糊口。似乎刘继盛17岁应县试未取后,便弃绝功名之念。

然而证诸宗谱,便知其谬。按宗谱所载,刘继盛是“府试案首”,道光丙戌年(1826)入学,时年27岁。丁亥年(1827)补增生,己丑年(1829)补廪生。府试第一,27岁成秀才,一年后成为增生,再过两年就成为廪生。刘继盛17岁以前也许不顺,但后来的进学之路顺风顺水,成绩优异;他于道光丙午年(1846)为《刘氏宗谱》所作的《分派源流引》说:“余名与内局,奈自冬徂春,始以科试羁延,继以馆舍遥远,未克惮心翼赞,抱憾良多。”证明他直到47岁仍未放弃科举进身之路。



四、刘继盛何时中状元?


宗谱载,刘继盛“咸丰壬子年(1852)拔天朝状元”。志稿则说他于1854年秋中状元。孰是孰非呢?

清咸丰四年(1854)九月二十七日,曾国藩会同湖广总督杨霈,由驿六百里驰奏《陆军克兴国、大冶,水师蕲州获胜折》,其中提到:“该逆(指太平军)闰七月在鄂城开科取士,兴国之人应试者最多。”据此,太平军于1854年闰七月在鄂城开科取士。查自1851年金田起义,至1864年天京陷落,其间只有1854年有闰七月。曾国藩之说无疑是可信的。那么这是不是刘继盛中状元的那次呢?

清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七日,太平军从岳州起程进军湖北,十二月初四日攻占武昌城(今武汉武昌)。咸丰三年(1853)正月初二,太平军自武汉出发,水陆并进,长驱直捣南京。一路上势如破竹,于二月十一日攻占南京。二月二十日,正式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同年在天京开科取士,初颁考试制度,天试之外,各省郡县都举行文武考试。咸丰十一年(1861),正式颁布《钦定士阶条例》,科举考试形成定制。

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三《开科情况》,咸丰四年(1854),试湖北、安徽两省,是年八月,湖北乡试在武昌县(今鄂州市)举行。只考一场,为时一天。中举士子达800多人。曾国藩所说的鄂城开科取士,实际指的就是这一次。湖北中举人的,以兴国州人最多。但刘继盛参加的不是这次考试,而是咸丰二年那次。

武汉是太平军出师以来攻占的第一座省城,对其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在攻占武汉到退出武汉南下这极短的时间内(咸丰二年十一月初七到咸丰三年正月初二),太平军竟然在武汉开科取士,实在是急不可奈!更奇特的是,这次考试可直取进士。1854年那次乡试,掌考官虽在湖北开科,但湖北及周边各地士子都可以参加。应试者林林总总,各式人物都有。而早先这一次的情形几乎相反。其时,太平军起事不久,以运动战为主,真正占据的地方极少,仅限于湖南、湖北两地(主力已经撤出湖南),而且地方士子对太平军缺乏了解,大部分人持怀疑和反感态度。因此,实际上参加考试的,很可能比往年参加清朝乡试的人还要少。刘继盛就是在这次考试中夺得第一名,成了太平天国状元。

辛亥革命元老、《太平天国战史》的作者刘禺生,在其回忆录中,记载了曾参加该次考试并任太平天国春官丞相府高官的刘鹏回忆当年考试情

形及中式者的风光场面:

 

                                     

太平军占领武昌,开科取士,东王杨秀清任总主考。试题为“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全榜中者六百余名,兴国州(今阳新县)中三百七十六人。状元刘某,亦兴国人。状元之文曰:“三皇不足为皇,五帝不足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东王大加赏识……礼毕,行状元游街仪式。刘状元满头缀金花,身着绣金黄袍,红缎翅子帽,足登二寸厚官靴,坐八抬八捧显轿,轿前顶马披红,引大红旗一面,上书大金字一行“天王钦点某某科状元”,榜眼、探花亦如之。倾城观者,呼为出状元大会。……

从这个回忆可以知道,太平天国首次开科取士是在咸丰二年底,具体日期是夏历十一月初七以后至十二月底以前,以公历计,即是1852年底或1853年初,这就是刘继盛中状元的真实日期。

 



五、刘继盛是太平天国的第一个状元吗?


前面提到,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正式颁布《钦定士阶条例》,科举考试形成定制。在此之前的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是年太平军定都南京),太平天国就开科取士,初颁考试制度。比这更早,就在武汉举行过一次考试,就是刘继盛中状元那次。

太平天国科举考试共分五级,分别为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和天试,前四级是地方考试,天试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但这是定都南京后才实施的,此前的武昌取士极为仓促,一试而定。另外,在癸好三年(1853年)到丙辰六年(1856年),尚有与天试同级别的东试、北试和翼试,一年内天试、东试、北试、翼试各一次,分别以天王(后改为幼天王)、东王、北王和翼王四人生日为期。有人统计,这些考试共产生22个状元。因文献缺失,目前有据可查的共15人,分别是:武立勋、杨朝福、吴容宽、刘闼忠、朱世杰、乔彦才、叶春元、刘盛培、范朴园、沈抡元、吴镇坤、傅善祥、汪顺祥、陆培英、徐首长,其中傅善祥是太平天国唯一的女状元。

又,有人说太平天国的第一个状元是其南王冯云山。事实上,多年以前罗尔纲先生对此已有考辨。罗在其《太平天国史稿》1957年增订本中,据清钦差大臣赛尚阿的机要幕僚丁守存《从军日记》所载称:“太平天国举行考试,始自辛开元年在广西永安州时,当时一榜取录了四十多人,第一名便是南王冯云山。”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太平天国史》中,他作了更正,说:“这是错的。因为这一次万寿诗联考试,是庆祝天王生日和由天王评定群臣诗联的次第,与科举制度有规格、有年份,目的在于考选人材的性质绝不相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他还认为太平天国没有女科,只有“女试”,因此傅善祥不算状元。他的说法无疑是有道理的。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太平天国的第一个状元不是别人,正是来自兴国州的刘继盛。


六、刘继盛和兴国州人踊跃报考的时代背景


咸丰二年底太平军在武汉取士,“全榜中者六百余名,兴国州(今阳新县)中三百七十六人”。这次考试,应试者中,兴国州人最多,录取376人,其中刘继盛高中状元。咸丰四年,太平天国在武昌(今鄂州)举行乡试,800多人中举人,“湖北中举人的,以兴国州人最多”(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三)。太平天国的两次重大考试,都是兴国州人响应最积极,且中试者最多。(据清代笔记,多数读书人对太平天国的科举并不买账,报考人数不多,以致有些人被强制进场。但凡入场的,只要填完卷子,全部录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非常奇特的现象?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宕开一笔,从稍远一点说起。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等各领起义军,既与元军争战,又相互攻掠。后来,陈友谅弑杀徐寿辉并夺其军,成为朱元璋最强大的对手。最终,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建立明帝国。为泄愤并杜绝政权隐患,朱元璋对陈友谅的族人和部下大肆剿杀。江西及其周边地区是陈氏的重要根据地,忠于陈氏者尤多,故受到的屠戮摧残尤其惨烈。朱元璋并下令移民,以清除陈氏根株,瓦解反抗势力。这是“江西填湖广”的重要背景。

有的陈姓为躲避追杀,不得不阖门改名换姓。陈氏一部分潜藏于赣鄂边界瑞昌县、兴国州一带,为图立足而依附于当地大姓柯氏,或干脆改姓柯。他们依然保持陈氏的豪侠之气和生活习俗,恃勇斗狠且精于渔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猪婆龙》条载:“猪婆龙(引者按:即扬子鳄)产于江西,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所记并非虚构。陈氏旧部及其后裔抗税抗官,频频起事,反抗斗争贯穿有明一代。

也许长期的韧性斗争使其性格中形成了反抗的基因,明亡清兴之际,兴国州人又自发地组织义军反抗清军。柯抱冲出生于江西瑞昌柯乐源毗邻之肇陈紫溪畈,自幼习文练武,有勇有谋。万历四十八年(1620),柯抱冲长子出生,同年紫溪畈遭遇匪患。兴国州麦草堰柯氏与瑞昌紫溪畈柯氏同出一脉,且尚武仗义,于是柯抱冲在天启元年(1621)举家迁居兴国州,在兴教里麦草堰(今属阳新县枫林镇大桥村)定居。明弘光元年(隆武元年,1645),清军攻占南京,下达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激起汉族人民强烈反抗。柯抱冲拒不剃发,于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组织兴国州同姓及众乡亲举事,与明朝大将何腾蛟遥相呼应,共同抗清。据说柯抱冲也是陈友谅的族人,他自立为王,以陈氏族人陈珩玉为帅,占据鄂赣边境,众至十万,袭杀清廷官吏,给清军以沉重打击。

《顺治实录》卷三十载,顺治四年春,“湖广总兵官柯永盛奏报兴国州等处寨寇悉平,下兵部察叙”。“初陈友谅遗孽分为柯陈二姓,盘踞江西武宁、湖广兴国,而居兴国者尤蕃衍黠悍。迄明之世,为患将三百年。有柯抱冲者,与何腾蛟结连,自立为王,以其党陈珩玉为帅,倚山结寨,焚劫郡县,攻陷兴国州,杀武昌同知张梦白。势甚猖獗。”《钦定盛京通志》卷七十九“国朝人物”之十五载:“(顺治)四年正月,湖广兴国州土贼柯抱冲、陈珩玉等犯武昌,杀同知张梦白,寇掠江西武宁。永盛遣将分剿,连破贼砦,抱冲、珩玉并就擒斩……”事败后,当地柯、陈二姓又遭残酷报复。


这是兴国州人“性喜从贼”、惯于反抗朝廷的历史背景。至清朝末年太平军起事之时,兴国州又出了两个忠于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此二人不仅活跃于当时,而且影响了近代以来兴国州的民风,清末民初的反清斗争、国共内战时期红三军团在阳新的崛起,都与此不无联系。

两人都是太平天国任命的兴国州监军。一个是孙从鹤(1824—1888),兴国州东乡里(今阳新县木港镇)贺狮桥湾人,后移居富池口。投太平军,隶石达开部下。1853年,太平军夺取兴国州,孙任监军。两年后,组建兴国军,兼任统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他的宣传和引领下,兴国州人成为太平军的积极拥护者。湘军包围武昌城,太平军苦守难支,孙从鹤奉石达开之命,从兴国军中挑选精壮死士,兼程驰援武昌守军,以计攻破清军洪山营盘,并击毙湘军名将罗泽南。“兴国军包打洪山”,名震一时,而清军则恨之入骨。清咸丰十一年六月,彭玉麟上书曾国藩:“刻下保安、金牛之数万贼尽归兴国,天气炎暑,成、蒋两军又须追赶。……成、蒋君手不辣,不能血洗兴国,若能痛搜该州从贼户族,尽其根诛,不留余孽,或可惩创以儆将来。否则我兵去,则举州剃发卷旗为农;我兵退,则该州不特农工皆出为贼,即士商亦皆出为贼,以习惯成自然,如作买卖生理。诚湖北之祸胎,为天下长发贼之贡裔,东南半壁总无承平之日者,皆兴国人坏之也。”(《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三《志》第十二)

另一个人是胡万智。胡万智籍贯不详,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开科取士,胡中进士,封天朝育才官,负责首都天京的儿童教育。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取兴国州为根据地,以胡万智为监军。当时用兵,上达崇阳、通山,下达九江,制造炮子、火药,调集军队,都以兴国州为总汇之地。胡万智领导有方,军政民政,宣传教育,百端并举,除旧布新,人民欢悦,竭诚拥护太平军。次年太平军再克武昌城,八月即开科取士,兴国州人争相赴试,人数居全省之冠。胡万智尤有大功。同年九月,武昌失陷,鉴于兴国人忠心附贼,湘军拔武昌后首先进攻兴国州。陷城后,胡万智被俘,慷慨赴死。

胡死后多年,兴国州人仍不肯屈服,不断地密谋起义,直到安庆失守,州人仍向太平军传递情报,为敌人搜获。清咸丰六年(1856)四月二十一日,胡林翼札兴国州委员宋斯年曰:“该州约有二十万户,充贼官者十有五人,纳于贼者不知若干。”(汪士铎《胡文忠公抚鄂记》)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三《志》第十二《科举附招贤》引录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十一日记说:“湖北兴国人多通贼,至今有信件贼中来往。”罗尔纲说:“据此,可见兴国州人拥护太平天国的坚决。兴国州人之所以坚决拥护太平天国[的缘故],固然是有着种种的因素,但兴国州人应试者最多必定是其中原因之一。而兴国州人应试最多也就反映出兴国州人对太平天国的拥护,这是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的。”

以上种种,便是兴国州人拥护太平天国的原因所在。具体到刘继盛其人,屡考举人未中,自觉怀才不遇,心中怀愤,或许也是参加天国考试的原因之一。


七、刘继盛在太平天国的履历和事迹


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事至天京败亡,前后不过13年,却取了20多个状元。这些状元多数湮没无闻,侥幸留名者也大多结局不佳。如天试状元武立勋的出名就有点偶然。

武立勋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中天试状元,次年任为安徽乡试正掌试官,试题出自其手,一题《真命天子福命将》,另有一题,因选自五经,违反天国禁令,谓其违背天情,实为妖,由掌试官断崖式降职为伍卒。后不知所终。与武相比,刘继盛的遭遇要好得多。

太平军于1851年在广西武宣县建国,设立百官。其初设官职,原照古制,丞相以下为官,王、侯为爵。天京事变后,在侯爵之上,增设义、安、福、燕、豫五爵。后期官制混乱,封官大增,义、安之爵满朝皆是,不得已又在义爵之上加设天将、朝将、神将等级,于是六等爵位无异于官阶,而诸将本为官名却称之为爵,官与爵混而为一。

据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八月初十日《钦定军次实录序》,刘继盛的题衔为天试文状元、干殿文正总提,爵位是昱天安。但据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三月初一日《英杰归真》的序言署名,其题衔为“天试文状元开朝勋臣昱天福干殿文正总提”。安爵比福爵高一级,而刘继盛在短短五个月之内,便由昱天福升为昱天安,这可能是太平天国后期无节制封官的一种反映,但也可能是他确有才能建立了功劳而快速得到封赏。

志稿说,刘继盛认为,满清入关已久,人民已忘亡国之痛。“应深入民间宣传,晓以大义,人心自然归顺。天王即委派300余名新学士分赴各州府县宣传革命。”“天王还在武昌高筑坛台,刘登台演讲‘驱逐满夷,重兴汉祚’,呼吁‘士民人等再不得垂辫发,着胡装’,听众动容。于是四方逃散之民,相率回乡举义,抗击清军。”这恐怕只说出了部分事实。太平军进入两湖之后,摧毁孔庙、学宫及一切寺庙宫观,“妖庙妖神纵火烧,僧尼无罪也难逃。有家共说无家好,任尔出家总不饶。”(江夏无锥子《鄂城纪事诗》),并将诸子百家等一切儒家经籍都视为妖书而肆意焚烧。此种横暴行径招致文人士子的强烈反感。咸丰二年(1852)底,太平军攻占武昌城之后,在阅马场筑高台“讲道理”(这讲道理者的头号人物可能就是刘继盛),汉阳县生员马姓者当场反驳曰:“尔才所说之言,一派伤天害理,犬吠之声,何道理之有?试问自有人即有五伦,尔贼头与群丑皆称兄弟,是无君臣;父子亦称兄弟,姑媳亦称姊妹,是无父子;男女分馆不准见面,是无夫妇;朋友兄弟离散,是无朋友兄弟。可谓五伦俱绝。即依尔所述亦只有兄弟一伦。况舍亲兄弟不认而别呼他人为兄弟乎?如此悖谬,是真无用之狂贼也。”马某认为,拜上帝教违背三纲五常,无君臣父子之情理,不可容忍。尽管面临“五马分尸”之酷刑,他依然“肆詈如故”。曾国藩受命出山“讨贼”,在其《讨粤匪檄》痛斥“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在道义上赢得了天下文化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决定了太平天国覆亡的命运。


志稿称刘继盛于1853年任太平天国秘书监,总理法制、文牍。但据我们所见,他仅仅是干殿的文正总提,也就是干王洪仁玕属下主管文秘的属官。有文章说刘继盛参与了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的设计,与乔彦才、刘盛培等以唐朝试典为依据,将文、武两科学位统改为“士”:文学,县试录取者称秀士,郡试录取者称贤士,提学录取者称俊士,省试录取者称约士;武学则称英士、能士、毅士、猛士。京试录取者,除一甲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三甲第一名称会元,仍沿旧称外,二甲第一名以下,文称国士,武称威士;三甲第一名以下,文称达士,武称壮士。为何要作这样的改变?太平天国在《英杰归真》这本书中作了阐释,其中引录左副史乔彦才之语,释天国改订科举名称之原委:“值此天命维新之会,道既切乎性命身心,制自超乎古今前后,岂若承讹袭谬因陋就简之所为哉?……”但并未提到刘继盛参与其事。

志稿又说,刘继盛曾与刘盛培合撰题为“英俊归真”悼文,以纪念太平军中的殉难将士。这就更是望文生义的杜撰。如果看过《英杰归真》这本“钦定”小册子,就会发现它并不是悼文,而是一本宣传太平天国政教、礼法的书。该书虚构了投降太平军的清军将领张某,以他与洪仁玕的问答为内容,借此对太平天国的典章制度作出通俗简明的解释和粉饰。序言3页(其中署名占了半页),相当于现在的3张、6页,正文46页(其中半页无字),相当于现在的91页。总共49页,有文字的页面相当于现在的97页。此书失传很久,原版存于伦敦、巴黎,国内到近代才由金陵书商从扬州搜得一册孤本,笔者有幸得到一份复印件。该书作者其实是“文衡正总裁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仁玕”,而作序者有8人,刘继盛只是其中之一。8人中,刑、礼、吏、户、兵、工部尚书各一人,另两人是刘闼忠和吴文彬,排序居于六部尚书之中间,刘的头衔是“天试文状元开朝勋臣昱天福干殿文正总提”,吴的头衔是“甲官正信队勇忠富朝福干殿文副总提”。此序虽由8人共同署名,但执笔者为谁难以确定。另外,除几副对联外,至今未见刘继盛中状元后的其他任何署名书文,志稿称其“遗著被收入《刘状元文集》”,很可能是凭空杜撰。


八、刘继盛的后事及其余响


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攻破,主要余部被镇压后,兴国州永章里刘氏委托专人,赴天京寻刘继盛遗骨,不获而归,乃葬其衣冠于父子山北麓罗家园刘氏坟山(在今大王镇南山村李祖思湾旁)。

清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即刘继盛高中状元的当年年底,其长子刘英木殁,年仅21岁,死因无从考证。

刘继盛的两个哥哥刘达德和刘达惠,同殁于同治元年(1862),前后相隔九个月。

是年,忠王李秀成大败常胜军,而英王陈玉成为清军诱杀,太平天国走上败亡之路。

刘继盛长子早夭,孙才渭由长媳黄氏抚育成人。三子英栋无子。英木、英树两支,瓜瓞绵绵,传后至今。继盛七世孙共有六七人,其中刘某玲生于1999年,于2017年考上武汉某大学。

太平天国败亡后,中南庄因出了反贼状元,族人受到牵连;且自此以后一百余年间,再无人考取功名,连高中生都没有一个。人们都说,刘继盛提前透支了全村的好运。他的坟墓多年无人看护培修,湮没于荒烟蔓草之间。但他的母亲和侄子的坟墓一直保存完好,“天国状元”的牌匾,至今高挂在上刘庄的祖堂中。2004年,族人重修其父刘显荛之墓。2017年,族人于狮子山麓金竹地为刘继盛重新建墓,并立一主四副共五块碑,记载其不平凡的一生。

结语:考证刘继盛的生平,不仅对发掘黄石乃至湖北历史人物和地方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太平天国的舆论宣传、太平天国与地方士人百姓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的考订也为撰写刘继盛传提供了重要依据。


 

注释

   据1988年刘氏宗谱和2012年刘氏续修宗谱。文中关于刘继盛及其家人生平的记载,如无特别说明,均据以上二种宗谱。

   本文所有不以阿拉伯数字标示的年月日,如无特别说明,均指夏历。

据志稿。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三《科举附招贤》之三《开科情况》,中华书局1991年第1版。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太平天国佚史·状元游街》,中华书局1960年12月第1版。

   同注释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三《科举附招贤》之一《总说》,中华书局1991年第1版。

   同注释④。

   石荣暲《太平天国兴国军包打洪山记》,载1957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三册,312页。

 

 欢迎继续阅读:

刘继盛:太平天国第一个状元


(原载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



——独家揭秘——


北宋副宰相冯京墓惊现阳新|鲜为人知


**************************


诗书误我还酬我|渔舟子




支持原创,感谢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