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花洲往事(中)
故乡读书会,关注故乡,关注心灵。
◆ ◆ ◆
楚尾寻幽
散花洲往事(中)
——散花洲移民开发历史初探(征求意见稿)
文|杨毅 鲁世明
散花洲,又称散花营,散花滩。北宋王得臣《江夏辩疑》云 :“散花州在(武昌)县东西塞山下,周瑜战胜散花于此。” 南宗王象之《舆地纪胜》称:“世传周瑜败曹于赤壁,吴王迎之至此,酾酒散花,以劳军士,故谓之吴王散花洲。”
今黄石西塞山一带即为周瑜屯兵之所。赤壁大战后,周瑜劳军散花之地应为今散花村以及江北管理区灵官村一带。
据《清史 水利志》载,清代,长江水师汉阳镇总兵统辖镇标四营,镇标中营,田镇营,蕲州营,巴河营。江南沈家营,相传明洪武初年,江苏人沈延寿到此地为官,并屯驻兵营。江北涂家营,则相传为驻扎防汛兵营。故称为散花营。
东汉三国时,长江中已出现了三个连串的江心洲,位于回风矶至西塞山之间,三国以前(公元220年),散花左江淤为峡江,称散花夹。散花右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描述“江水又东迳南阳矶(今回风矶),水势迅急,江水又东迳西阳县故城南,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即黄石矶也”。
至元代,江心沙洲面积逐渐扩大,并出现一些小沙洲。入明(1368年)后,左江逐渐淤死,只剩下今策湖。从地理环境上看,散花洲四周环水,长江和内湖汛期一到,从回风矶到茅山,为古坼湖,一片汪洋大海。冬春枯水期,大小沙洲分割多处湖塘。故有“水涨是海洋,水枯是湖塘”的俚语。
1951年9月前,散花洲(含策湖)属蕲春县永福乡。
最早移民开发散花洲的是古坼湖周边的民众。就近占有荒地无序开发。水退则进,水满则退。《浠水县志》载,明正统十年(1445),蕲水知县胡奎修筑“万工堤”,散花洲基本定型,从浠水、蕲州、鄂城、大冶、阳新等地民众陆续自发进入散花洲垦荒,占据有利位置,聚族而居。清代,蕲州设立坼湖巡检司,主管散花洲治安。
沈墩村沈姓族人称,鹿野庵为黄石港沈家营沈姓族人的私庵,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是时,散花洲江湖贯通,长江汛期高水位时,散花洲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为“海洋”,枯水则为荒岛,人烟稀少,为无主土地。黄石港沈家营为望族,过江占地,填高墩建庵。
有组织移民进入散花洲开发的是明末清初朝廷安置具有战功的军人家眷以及后裔,朝廷把他们编为“伍” (俗称为军家)。鲁屋村鲁姓先祖名鲁承恩,明代京师守备,驻守怀来、隆庆。据《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纪二》以及《鲁氏宗谱》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九月(1548年),俺答犯宣府,深入永宁、怀来、隆庆,守备鲁承恩等战死。
鲁承恩战死后,朝廷念其战功,其后裔享受军籍,安置在今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甘鲁村,种田不纳税。明代正统年间万工堤建成后,到清代初年,散花洲已成为大片陆地。鲁承恩的后裔们人丁兴旺,地少人多。有一支人由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甘鲁村迁到散花洲开垦荒地,筑高墩以居,继续享受军籍,享受不纳税。这支人为纪念先祖,原将其高墩的居住地叫“承恩屯”。
清代承恩屯掌门人鲁伦,后改为“鲁伦伍”,简称鲁伍。 这些军家的垦荒者,实行军事化管理,平时耕种,不纳税,战时出丁,先期移民开发的军家以姓氏编有王、钱、姚、鲁、罗、高、郭等“七伍”。( 伍,为军屯组织,由蕲州卫管辖。)
清初,从浠水、蕲州、鄂城、大冶、阳新等地无军籍民众(俗成为民家)再次陆续进入散花洲垦荒。民家苛捐杂税沉重,民家大量涌入,产生了湖塘水面以及土地之争。 乾隆三年(1738),沈姓与涂姓两大家族为争大湖牧场发生械斗,致人死伤,反复争讼近十年,惊动黄州府,乾隆十二年,由都察院批文,黄州知府在鹿野庵定案。
乾隆十九年双方在黄州知府主持下在庵里刻下《各宪专谳定案碑》,划清草场界线。该碑至今收藏于鲁屋村的鹿野庵中。
清末至民国时期,伍,作为军屯组织逐渐淡化了。无军籍民众大量移民涌入,这些“伍”融入了“民家”之中,只是享受耕种不纳税的待遇。据调查,王伍,即今李渡村王家嘴塆;钱伍,在今涂墩村;姚伍,在今沈墩村;罗伍,即今散花村罗塆;郭伍,在今车站村;高伍,在今团林岸村。
据《浠水县志》(1992版)记载,1950年前散花洲农民主要种植小麦、西瓜、土靛等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1951年,浠水县动员农民将习惯种西瓜、土靛改为种棉花,1956年,浠水县委、县人委将散花洲划为集中产棉区,不断改进粮棉品种,提高粮棉产量。散花洲小麦、棉花间作,至1982年,散花洲一直为浠水县主要粮棉产区之一。
1951年7月,湖北省监狱管理局成立湖北省散花洲劳动改造支队农场,面积约4平方公里,隶属于湖北省公安厅劳改工作管理局四处。1951年9月,劳改农场的第一个大队,即江南大队在黄石城区成立,旨在为黄石市政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黄石四大厂矿建设服务。江北劳改农场为黄石市主要蔬菜基地之一。
1964年,将农场划拨到黄石管理,成为黄石市的一块“飞地”,隶属于原石灰窑区。2004年,划入黄石港区,更名为江北管理区,分灵官村、芦苇村两个社区。
1955年,浠水县在散花洲湖坪建立滨江农场。1956年正式投产。1963年,改为浠水滨江原种场。该场土地总面积3900亩,有8个农业生产单位,主要从事综合性的商品生产。
据《蕲州志》《蕲水县志》载,清代,设置了坼湖河泊所,专司税收,鱼鰾为主要税收实物。1952年,浠水县始建策湖养殖场(策湖,疑为坼湖音近讹变)。策湖大湖水面1.7万亩,是浠水境内最大的天然湖泊。1988年实行以场带村体制,现辖6个行政村,2个渔场,面积30.23平方公里。是长江中下游极具典型意义的湖泊型湿地。
自2008年开始,浠水县就积极策划申报策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2012年12月中旬,策湖湿地公园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2015年9月23日,湖北浠水策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正式挂牌。
1995年和2010年,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和鄂东大桥相继建成,散花洲与黄石市区连为一体。
远去了鼓角争鸣,远去了祝捷散花的欢腾。几百年来,数度移民开发,几百年沧桑巨变,古老而又年青的散花洲,正崛起一座新城。
未完待续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感谢“喜欢”,欢迎“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