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宗教研究】《古兰经》教育思想探析 (下)

2016-11-29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推荐阅读★

【宗教研究】《古兰经》教育思想探析 (上)

回族的阿文中堂艺术

【讲座】季芳桐:刘智《天方性理》与《天方典礼》 的核心精神及内在联系

天方:回族与伊斯兰的关系

【宗教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哲罕忍耶两姓三家

沙宗平:回儒对话的实质---“宗教民族”与“文化民族”的碰撞和交融

伊斯兰就是让人活得像个人样

主麻大殿里看到的现象

圣纪  虚假的兴旺

【清真学堂】晨拜后祈祷词(卫勒迪)

中国伊斯兰教哲罕忍耶晨礼的赞词详解

失重的时空——一组哲赫忍耶的心灵诗篇

【文苑】生前身后




《古兰经》教育思想探析 (下)


李淑华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000412,2004.04   


  作者简介

李淑华,女,江苏徐州人,教授,副院长。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发掘伊斯兰宗教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古兰经》在阿拉伯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它奠定了伊斯兰教育思想的基础。本文阐述了《古兰经》在对人的定位及两世幸福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尊师重教、求智务实的教育思想。特别体现在道德教育中,表现为信仰道德一体化,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关键词:《古兰经》;教育思想;两世说;道德教育



三、论知识与教师




伊斯兰教十分重视教育。《古兰经》以真主的名义要求穆斯林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鼓励求知。它将求知与信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教与学的行为具有神圣的宗教意义,并以此推动了伊斯兰教育迅速发展。伊斯兰社会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的大发展,正是建立在《古兰经》尊师重教的基础之上。《古兰经》中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学问和学者




穆罕默德在圣训中谈及知识及教学时明确指出“知识是伊斯兰教的生命、信仰的支柱。”

而无知是要受到指责的,《古兰经》中说:“他们中有些文盲,不知经典,只知妄言,他们专事猜测”。经文中还指出无知会造成世界的朽灭,因为“世界朽灭的迹兆:知识泯灭、无知普及。”《古兰经》还告诫人们只有拥有知识的人,才能对真主的启示有深入的理解:“你说,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 唯有理智的人能觉悟”。穆罕默德虽然不识字,但他一直热衷于对知识、智慧的追求。伊斯兰学者在描述这位伟大的先知时,不仅是他光辉形象、伟大的业绩,同时还有他超群的智力和知识。大贤阿里说:“当我询问使者的圣行是什么时,他 $指穆罕默德% 回答说:?文明是我的资本、智慧是我宗教的基础……知识是我的武器……。?”

《古兰经》重视知识,主要基于对知识价值的深刻认识。穆罕默德认为知识可以战胜愚昧、落后,可以使阿拉伯民族强盛起来,知识可以帮助伊斯兰教的传播,可以使穆斯林更好地领会真主的启示,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便有利于建立起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社会体制。在伊斯兰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带有神性的。因为知识是来自真主的,因此,对待知识应犹如对待真主一样虔诚。这一点也正是伊斯兰社会兴办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穆斯林获取知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真主的启示,通过对《古兰经》的学习而完成。《古兰经》起着“详解万事,向导信士”的作用,穆斯林认为,《古兰经》包罗了一切有价值的知识,是一切精神和伦理问题的最后依据。另一种途径是利用真主赐予人类的才智,通过刻苦的学习、理性的思索而获取的。如前面所介绍的,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所存在的知识,人们也是可以了解、掌握的,甚至是事物间的规律和秩序,人们都可以通过学习思考而掌握。这种认识观将穆斯林认识世界的渠道拓宽了,在以《古兰经》为核心的宗教知识指导下,穆斯林们以宗教的热情向一切知识领域发起了进攻,使得伊斯兰世界在短短的二、三百年中从蒙昧时期的游牧部落一跃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这个飞跃与伊斯兰教对知识教育的重视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对知识的重视必定带来对学者的尊重,据圣训记载,穆罕默德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学者的墨迹比殉教者的血迹更加高贵。”这里所说的学者和殉教者都是伊斯兰教虔诚的真主追随着。但学者表现出的是经过学习思索后的一种理智的行为,而殉教者表现出的,则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性的崇拜。穆罕默德认为,这两者在对真主的信仰上,在对真理的追求中,所表现出的层次和水平是不同的。他认为应该肯定的是学者对真理自觉探索的精神。学者以知识和理智去对待所信奉的真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因此,它比殉教者那种只带有个人情感崇拜行为更为可取。因而,穆罕默德又说:“知者的睡眠强过无知者的礼拜。”

学者的墨迹与殉教者的血迹。哪个价值更高呢,这里的墨迹应泛指书籍,它是学者经过探究后以理智的态度写下的知识和学问,而血迹是指殉教者个人的言语行为。穆罕默德认为墨迹的价值高于血迹。从历史上看穆罕默德在得到真主的启示后,要靠学者来抄写,在伊斯兰教的传播中,也要依靠学者去抄录和口授,随着阿拉伯的远征,伊斯兰教在更广泛的几大洲中进行传播,书籍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其传播效果远远大于个别人之间的口传,因此墨迹的作用大于血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教在初创时期就能以理智和现实的态度去待知识和学者。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阿拉伯人能在广泛吸收古代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建立起中世纪阿拉伯的文明。




(二) 鼓励求知




穆罕默德以安拉的名义向穆斯林发出一个庄严的号召 “求学问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 他还说:“进入清真寺教学或接受教育的人,犹如为真主而战的勇士。”穆罕默德将求学视为信徒的天职,并把在清真寺里教学和求知的人比作为真理而战的勇士,足见他是一位重视教育的伟人。本来教学和求知这两种在世俗社会中纯属个人的行为,在伊斯兰社会中便带上了

崇高的目的和神圣的宗教意义。求学问就是对真主虔诚的一种表现,教和学都犹如圣战一般是为真主献身的活动。当信仰和求知结合起来后便促使人们以狂热的宗教热情去追求学问和知识。这一号召,不仅鼓励穆斯林热衷于求知,同时还纯洁了人们求知的动机。在确定了追求学问和知识是有价值的高尚行为后,在清真寺里施教和求学的人就都是遵循天职了。他们按照真主的指示进行工作,教和学成为他们生活的目的,而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这就排除了世俗教育中功利性的因素,使得施教者能安贫乐教,求学者能潜心求知。这一号召也使得社会上无论富有和贫穷者都乐于求知,以满足对高尚行为的追求。在这种天职观念的指导下,阿拉伯人对教和学是不遗余力的。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建立政权后,就立即派人到叙利亚去学习外语和各种学问,在著名的伯克尔战役后,穆罕默德命令有知识的犹太战俘,可以教授阿拉伯人阅读、书写并以此作为赎身的代价。


穆罕默德要求人们在求知过程中应不畏艰难,勤奋坚韧。他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穆罕默德的要求,促使了阿拉伯人在求知中不计一切代价,因此在阿拉伯人接受人类文化遗产时,十分勤奋、努力,每天天未大亮,只要听到清真寺里“班达”的声响,穆斯林们便起床盥洗进寺礼拜,聆听长者的教诲。而且在求知中还表现出对异族文化的尊重和渴望,并对异教文化有着高度的宽容态度。他们广泛吸收各地区的文化遗产。穆罕默德的后继者,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使节,在公元651 年8 月便到了中国当时的首都长安,实现了穆罕默德的圣训,“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穆罕默德还要求人们从生到死都应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说“求知,从摇蓝到坟墓。”这种终身教育的思想在伊斯兰世界是很盛行的。因为使者已宣布求知是穆斯林的天职,天职便是终身使命,只要对真主的信仰不灭,这个任务便不能中止。因此,穆斯林从生到死都应努力学习。而且穆罕默德还为穆斯林的刻苦学习指出了一个光辉的前景:“踏上寻求知识的道路者,真主为他开辟通向乐园的坦途。”&%?穆斯林终身的目标是进入天国乐园,而努力学习始终不渝的人,便可接近真主进入天国。于是求知便成为通向天国乐园的最好捷径。在穆罕默德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与学这两方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它对伊斯兰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力是可想而知的了。在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中,无论是宏伟精美的还是低矮简陋的,都有着虔诚的教学活动。可以说在伊斯兰世界里,每修建一所清真寺,便意味着一所学校的诞生。以后伊斯兰著名的学者、文人都以在清真寺中设座讲学、传授知识作为自己崇高的职责。而广大学子更以虔诚、勤奋的精神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阿拉伯的教育事业便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 三)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古兰经》中记述,穆罕默德第一次得到真主的启示是:“你应当宣读,你是主是尊严的,他曾教人用 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说至高至尊的真主也曾履行过教师的职责,曾教人写字,掌握知识。因此穆罕默德为己确定的职责也是宣传正道和提倡学问。伊斯兰教中最崇高的真主和先知,都以身示范传授知识,教人学习,可见教师在伊斯兰社会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在圣训中对教师的赞美是既频繁又热情的,如“恭贺那种人,他以其知识而工作,止人作恶。”“以其知识济人的知者,较一千个办道者强。”真主,及他的使者,天地的居民,甚至洞中的码蚁、水中的鱼类都为人们的好教师祈祷。”但是,如果自己拥有知识,而不愿传授给他人的是要遭咒诅的。“真主赐予一个人知识,而他隐藏,在复生日,主让他带火嚼子。” 穆罕默德至所以如此看重教师是因为他认识到,在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每个有知识的人上面,都有一个全知者”。穆罕默德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者,他是知识的掌握者,更重要的,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播者。每个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接受前人的知识财富,但有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正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可以使人们更迅捷,有效地掌握知识,而这对于穆罕默德当时的事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故而《古兰经》中一再强调教师的作用,并提出以知识去教化民众,做真主喜悦之事的人,真主会为他开辟通向乐园的坦途。

伊斯兰世界中最早的教师是使者。在《古兰经》中真主告诫人们:“我在各个民族中,确已派遣了一个使者”。使者是安拉派到各民族各地区进行传教,教化民众的人。《古兰经》说“你们有使者可以作为他们的优良模范”。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先后派遣了许多使者,但最尊贵的也是最后一位便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为自己确定的职责也是宣传正道、提倡学问,以后穆罕默德在统一阿拉伯半岛,宣传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也向各地派出了不少自己的使者。使者是伊斯兰社会中,拥有知识和智慧,并且品德高尚的人。《古兰经》中指出:“真主降示你天经和智慧,并以你所不知道的 (义理) 教导你。真主赐你的恩惠是重大的”。使者是伊斯兰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把《古兰经》中对使者的描述概括一下,可以看到使者拥有以下几大特征。


首先,使者是人不是神,他是真主的创造物,也要经历生老病死,不具备神性。其次,使者的任务是传达真主的旨意,指导民众如何按真主的旨意从事各种活动。而且以自己的行为作为示范。第三,使者是有理智的人。他从真主那儿获得智力,拥有了知识和智慧并以此去教化民众。他们自身都有着高尚的品德,深受民众尊敬。第四,使者大都产生于本民族,是本民族杰出的成员,他们熟悉本民族的一切风俗礼节,又关心本民族的兴盛衰败,使者不是外来客,他们与民众没有任何隔陔。第五,使者在教化民众的过程中,不辞劳累,不惧艰险无私无悔。


通过这个描述,会使人们马上与德高、身正、博学、善教的教师联系起来,穆罕默德正是以世间最优秀的教师形象塑造了 《古兰经》中的使者,而 《古兰经》中的使者,作为一种楷模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伊斯兰社会中的教师。


据历史记载,阿拉伯最早的教师便是圣门第一代弟子。当穆罕默德在世时,他们以使者的身份被派往也门、巴林群岛等地从事教育。在征服麦加后,又派往麦加。到了哈里发欧麦尔的时代,幅员增大,国土日广,被派分赴各地的学者就更多了。据艾哈迈德?爱敏估计,“伊斯兰教初期第一流的学者有数人,第二流的约 20 人,第三流的约 120 人”。 这些学者所到之处,无不建立学校,招收学生进行讲学。哈里发欧麦尔派当时著名学者阿布杜拉?买斯欧德到伊拉克的库法去讲学的时候,曾写信给库法的民众,他是这样说的:“我派阿布杜拉?买斯欧德为你们的导师与长官,我宁愿使自己受损失而使你们得以享受他的学问。”这位学者以后便长久居住在库法,举办学校进行讲学,后来成了一个学派的领袖人物。



四、道德教育




伊斯兰教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穆罕默德曾自称:“我是被派遣来完成道德的。” 伊斯兰社会在对教育的认识中也体现了这一精神。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培育人的精神、灵魂和品性。


《古兰经》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可分作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的,

表现为真主为信徒们所作的种种规定,其目的是为穆斯林确立一种绝对价值观。另一部分是关于社会公德的,它结合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将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以便于信徒付诸实践,同时它还为信徒树立了一个道德完美者的具体形象——— 先知穆罕默德,让穆斯林以此为楷模,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走近真主进入乐园。



1.有关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部分。


信奉真主是《古兰经》最高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信奉真主也是判断穆斯林道德行为的唯一标准。《古兰经》认为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是不可分开的,例如,看一个人是否诚实,首先要看他是否发自内心地信奉真主。《古兰经》鼓励信徒行善,但同时又强调,在行善和善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仰,否则虽有善行,来世也不会幸福,也进不了乐园。它说:“谁背叛正教,至死不信道,谁的善功在今世和后世完全无效”(2:217)。它认为,善行只有与信奉真主相结合才能达到至善,才能是本体论上的 “完善”。信奉真主不仅成为穆斯林道德行为判断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成为伊斯兰社会里政治、经济、生活中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


《古兰经》确定的这一最高道德原则,针对当时已陷入解体的氏族部落的阿拉伯社会,是十分适合的。在实现民族统一过程中,它把原属于世俗道德的一些行为规范,纳入到宗教的范畴中,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规范,纳入到人与真主的关系中加以解释,它所产生的号召力、规范力更强大。在宗教的氛围中“上帝的逼视”“叫人无处遁形”,它使得宗教教徒往往比非宗教信仰者更能遵守世俗的道德规范。由信徒内心对真主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一种激情,迫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恪守道德律令,为真主牺牲一切,包括圣战中的杀身成仁。

《古兰经》为穆斯林规定的基本宗教义务是“五功”。“五功”指“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我国的穆斯林归纳为五句话即:念作证词,坚持礼拜,斋戒一月,交纳天课,麦加朝觐。对这 “五功”,《古兰经》中有具体而详备的阐述,指导信徒如何规范地实施。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古兰经》在对这些外部宗教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还紧密结合着对信徒内在道德的培养。例如交纳天课,这是伊斯兰教强制性的济贫税。只要财产达到了规定的限额,就要抽取一定的税率。还有在开斋节,每个有钱的人交一天的伙食费接济穷人等等,这是真主的命令,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同时,它还告诫大家,履行这一宗教义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信徒的善行。《古兰经》不仅仅是要求信徒履行这一义务,仗义疏财、行善济贫,同时它还强调信徒在行善时的主观动机。《古兰经》中指出,只有本着虔信而行善的,真主才予承认,而不信道者的善功是不被真主承认的。人们行善时应以真主的名义去行善,而不应是为了个人的沽名钓誉。做善事本是为了传播真主的正道,而受恩惠的人所感谢的应是真主,而不是行善者。这样在坚持动机纯真性中,善行便起到了道德净化的作用。


2.有关社会公德部分。


《古兰经》中制定了很多信徒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其内容大多是人类世代崇奉的社会公德的沉淀。如公正、自洁、诚实、守信、宽恕等。这些都反映出人类道德价值的共同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因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 《古兰经》对这一部分的论述花费的篇幅很大,涉及面也很广,阐述的具体而繁杂。《回教真相》一书中列举的美德有 32 条,而禁忌的条目则有153 条。我们对其具体条目的阐述,不一一例举,但把《古兰经》中对这些内容的论述进行归纳分析后,可以看出它带有明显的两大特色。




( 一) 神定论




《古兰经》中所有的德目都是以真主的命令、真主的意志向信徒提出的。《古兰经》从

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每章都以“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开篇,也就是说每一章中的道德规定都是真主的旨意。书中真主对现世生活中人们应具备的一切道德行为,都逐一地作出规定,并提出明确的可操作的道德律令,用之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例如婚嫁,是世俗社会中存在最普遍的行为。《古兰经》中将之列为真主的意志。真主宣布:“你们中未婚的男女和你们的善良的奴婢,你们应当使他们互相配合”(24:32)。又说“真主以你们的同类做你们的妻子,并为你们从妻子创造儿孙”(16:72)。因此,在伊斯兰社会,婚配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诫命,结婚是一种圣行。圣行即神圣的行为,把结婚尊为圣行,也就把结婚视为高尚、纯洁、神圣之事。这一观点既反映出伊斯兰道德中神定论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伊斯兰教将宗教与人生社会并重的特色。真主是伊斯兰最高权威,他的命令与意志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它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因此,穆斯林们无不遵令而行,而且他们不仅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还主动地用以改造自己的灵魂,完善自己的人格。因为当信徒面对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形象时,会产生出一种不满足和向上的趋动和追求,)如成佛、成圣*,在这个追求中,他会不断地完善自身,并从道德的他律走向自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信仰的实践过程,但同时也是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修身过程。这是一切宗教中道德教育的共性,也是它有别于世俗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 ) 道德的核心是“善”




《古兰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与其它的宗教一样,它把善恶作为核心问题进行论述,“行善”和“善行”是它道德的核心内容。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古兰经》所指的善,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善”首先表现为虔信真主,并履行宗教义务。在穆斯林看来信仰真主是人的最大善行。其次“善”还表现为施济。仗义疏财,赈济贫民是善行的重要内容。《古兰经》中提及的施济,有的是指施舍钱物,有的则是指用言行去帮助他人。如关心邻居,照顾幼儿、探望病人、参加葬礼、安慰他人等。也就是说施济的内容可以是钱物,也可以是时间、精力、同情心、支持、善言等等。这样并非是钱物的人才可行善,任何一个穆斯林都可在虔信真主的前提下行善,积善功。在尊师重教的阿拉伯社会,教人知识和智慧是最大的施舍。圣训中说:“最贵的施舍是教人知识,而后又有人将知识转授教。”另外,主持公道也是“善行”。穆罕默德指出:“如果有人在两个人之间主持公道,即是一种慈善”。他还说:“如果有人利用他的牲畜去帮助他人背负或运载货物,那是一种慈善;一句善言也是一种慈善;前赴礼拜的每一步伐,也是一种慈善;如果把路上任何有害的东西消除,那亦是一种慈善。”可见任何有善意的言行都属善行,行善越多,功夫越深,久之便属善功了。


《古兰经》要求他所有的信徒都要树立“善”的观念,实施 “善”的行为。因为 “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2:195)。为了使善念深入到每个信徒的灵魂深处,化作他们今世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古兰经》把行善或是作恶与人的最终归宿联系起来,并制定了善恶报应,乐园火狱以及来世报偿的教义、信条,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伊斯兰社会众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戒律。


《古兰经》主张善恶报酬说。因为真主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谁赞助善事,谁得一份善报;谁赞助一份恶事,谁多一份恶报”。善功可修得来世的幸福,“最先行善者,是最先入乐园的人” 。在末日审判时 信道而行善者,我将使他们入 “于下临诸河的乐园,而永居其中”。对不信道而作恶者,则是永居火狱,受火狱惩罚。这些教义清楚地告诉信徒,今世的善行是有回报的,它可以换得来世永久的幸福。 而且,真主是公正的、明察秋毫的。“复活日,我将设置公道的天秤,任何人都不受一点冤枉”。在末日审判时,“人人都要发现自己所作善恶的记录陈列在自己面前” 。经真主公正地审判 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恶者“自受其害。你的主绝不会亏枉众仆的”。《古兰经》中花费了很多笔墨喧染末日审判时的气氛,就是要使穆斯林虔信真主和末日的审判。


在世俗社会中善恶报偿也是人们对道德行为后果的一种评判。《古兰经》把这一世俗的道德伦理观与两世幸福说的宗教道德观结合起来,使得行善求报者在情感、心理上得到了神圣的保证和支持,真主的全知、全能和无所不在,使信仰者产生一种信念,只要听从真主的启示做善事,真主就不会亏枉他。这一信念便激励着穆斯林们以更大的热情、更高的自觉去遵循一切道德规范和道德律令。


《古兰经》在培养穆斯林们的道德观念的道德行为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说服和劝导式的。极少采用空洞的道德说教,或是谈一些大而无当的道德原理。很多地方的阐述,是把一些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在具体的道德行为的规范中体现其道德律令。


《古兰经》中很多篇幅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先知们的事迹。通过这样的方式为穆斯林们树立起一个具体的,可仿效的道德完人形象,成为他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典范。《古兰经》中几乎每一章中都有一定的道德劝诫,教导人们如何行为,以及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这些规定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例如圣训中记载,穆罕默德说:“一个穆斯林应以6项应有的礼仪,去对待另一个穆斯林,当遇见另一个穆斯林时,应向他祝福;当他给予你一个邀请时,应接受他的邀请;当见他打喷嚏时,应对他说:?愿真主降仁慈于你,当他生病时,应去探望他,当他逝世时,应跟送他的棺架,以及欣赏他欣赏自己的地方。”通过这 6 种具体的礼仪行为,体现出伊斯兰教中要求信徒做善人走正道的道德律令。因为待人宽厚仁慈,慷慨,乐善好施,都是真主确立的“善行”,若与人交往中,做到这 + 项礼仪,便具有了一定的善行,在末日审判时它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样像仁慈、善功等抽象的道德指令便在 6 项礼仪中体现出来了。


将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还表现在其 “两世说”中。“两世说”对一般的信徒来讲是较为抽象的。《古兰经》将抽象的“两世说”与具体的道德行为———善行联系起来。教育信徒要多做善事不做恶事,通过一些具体行为的要求来体现 “两世说”,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遵行了。《古兰经》在提出道德原则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行为准则。如在提出“信奉真主并行善的人可以进乐园”这一原则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善行的准则和要求,教导人们哪些是善行以及如何去行善。这就很便于信徒们照章行事了。


《古兰经》在劝导人们孝敬父母时是这样阐述的,“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个或两个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么,你不要对他俩说:?呸, ?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 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17:23-25)。经文中第一节“你们应当只崇拜他”是指崇拜真主安拉,孝敬父母是善举,故将之与崇拜真主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其重要性。经文中还提出了对待年迈父母应有的方式、态度和举止,详备而具体。通过这些规定,要求穆斯林对父母的孝敬不仅要表现在生活的瞻养、衣食的温饱等物质供给方面,尤其注意的还有对待他们的态度,应使年迈的父母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像这类的道德律令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听后极易照章行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便成为人们固定的道德习惯。虽然它没强制性的命令、也没有什么法律制裁作后盾,但它依靠对真主的敬畏、对乐园的向往,却使得人们能够虔诚地遵行。


《古兰经》中以说服、劝导式为主,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道德教育方法也体现出穆罕默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的特色。穆罕默德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道德沦丧、秩序混乱的现状,希望通过这些简单易行的道德告诫和行为规范,使人们能迅速树立起一种判断是非曲折的价值准则,去统一人们的言行,并且能依靠宗教信仰的方式,使这些道德准则内化,以此去净化人们的灵魂、改造人们的内心,从而创造出一个团结礼让、和谐强大的伊斯兰社会。通过以上对《古兰经》中有关道德教育内容及方法的介绍,可以简单地归纳出《古兰经》道德教育的两大特色。其一为信仰与道德的一体化。《古兰经》认为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是不可分开的。在信仰和道德中,信仰又是第一位的,道德是信仰的产物。因此它规定,穆斯林的一切道德行为都应在信仰的前提下进行才是动机纯真的。如信徒应本着虔信的目的去行善,去主持公道,去施舍济贫才能得到真主的肯定,也才能得到来世的报酬进乐园;否则既便有善行“在今世和后世完全无效”。因此《古兰经》说:“信道而且行善者是乐园的居民”。这里很明确地将信仰和道德同时列为进入乐园的必备条件。在《古兰经》中还将信仰真主的人称之为:善人、行善者、克己者、诚实者、守礼者、谦虚者、公道者等。这些称谓也都表明了信道者同时也要具备完美的德行,体现出信仰与道德是一体存在的思想。这一点也是一切宗教都具有的特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宗教的社会功能——— 更好地控制社会。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 弘扬伊斯兰正能量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欢迎推荐好的文章及建议,一经采用,红包奖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