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五百年前平凉城有一座王府
★推荐阅读★
【文史】五百年前平凉城有一座王府
说起柳湖以及人民广场的大槐树,平凉人只知道,它们与明朝韩王有关,至于韩王府到底有多大规模、什么模样、何等奢华?却很少有人说得上来。
第二代韩王朱冲火或(音fu)就藩平凉之前,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仪和地位,奏请皇帝修建平凉韩王府。明宣宗准其所请,派工部主事毛俊来平凉,主持在安王府的基础上扩建韩王府(原址在今崆峒区政府、平凉一中和人民广场一带)。此地原为平凉卫及考院,永乐元年(1408年)改建为安王府,洪熙元年(1426年)又改建为韩王府。
明代藩王府是皇宫紫禁城的缩影,平凉的韩王府也不例外。按规定,藩王府的周长是三里三百零九步五分,将近有五百亩大。城墙高二丈九尺,下宽六丈,上宽两丈,以方形青石修砌。东西南北有四个城门,南曰端礼门,北曰广智门,东曰体仁门,西曰遵义门。白天黑夜有戴甲持戟的士兵把守,一般百姓不能靠近。正门东西两侧的街道旁远远就有下马碑,所有官员和百姓路过此处都要下马潜行,以示对皇权的尊重。城楼上覆以青色琉璃瓦,高高飘扬着旗帜。厚重的大门上涂着红漆,饰以金凃的大铜钉,城坚门深,气势森严。韩王府背倚柳湖,以平凉街道为襟,整个布局设计为方形,四面城垣包围,分内外两城。几经扩建,至嘉靖时韩王府已占平凉城的四分之一。
整个王府宫殿建筑黄顶朱(红)墙,佐以蓝绿之色,象征着朱(红)姓江山,皇(黄)权至上。王府主要建筑设计可概括为“四门两殿三宫园”,“四门”指的是沿王府中轴线从南向北为棂星门(正门)、端礼门(中门)、承运门(殿前门,左右有慎德堂、秉忠堂)、广智门(后门)。“两殿”指承运门后面的承运殿(正殿)、存信殿(寝宫起居殿,左右各有一寝宫)。“三宫园”指整个王府左面(西面)的避暑园和御花园(现柳湖和暖泉),以及右面(东面)的东府宫(世子居住地)。除此而外还有惠迪堂、玉渊堂、览秀楼、看花楼、金香亭、体良亭、寿柏亭、永春园、聚春园等建筑,真是亭台阁榭无所不备,琪花瑶树应有尽有。王府东侧为王室子弟读书处,雅好诗书的韩昭王常在此课读。
韩王府内古槐荫翳,翠柳拂地,老桧与笑桃斗色,牡丹与桂枝竟香。殿前白玉甬道夸富有,殿后曲折廊庑赛帝乡。气势恢宏的宫殿庄重瑰丽,殿前石狮张口生威,殿阶沉沉凝神。宫殿内黄砖铺地,彩绘饰壁。北面墙壁上画着蟠螭,饰以吉祥花金边。香楠为柱,蟒凤守候。
难怪《平凉府志》记载:环城九里,从西门到东门“夹街阴阳,无不朱垣户而筒瓦者”,都是王爷与将军的府第。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平凉》一诗写道:“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可想而知当时帝王子孙充斥于平凉的情况。
宣德初年,韩恭王上疏请求将平凉地方给东中护卫军所筹之赋税,用于修缮王府宅第,得到皇帝批准,又是一番铺张。为修韩王府,仅取土一项,在平凉城西北掘一大坑,后世称作山庄坑(即今已填平的新湖超市一带)。
五百多年过去了,今天尚能看到一星半点韩王府的旧迹,如至今挺立在人民广场的十多棵大槐树,崆峒区政府和一中院内的两对石狮等,都是彼时的遗物。
话接开头,柳湖是陇东著名的自然山水园林,它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泉成湖,因柳树宜水,故处处植柳,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间,韩藩昭王将这处园林占为苑囿,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改名“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也就是今天“柳湖书院”的前身。
如今的柳湖书院,明韩王时期皇帝敕赐“崇文书院”
来源:平凉日报 作者:梁永忠
编辑:市文广局办公室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