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平凉清真北大寺

2015-11-26 海阔云碧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穆平凉社区”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 传播伊斯兰正能量


平凉清真北大寺是平凉最大、陇东高塬闻名遐迩的一座格底目寺,也是陇东“陕西学派”传承基地。曾获“全国模范清真寺”,甘肃“双拥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清真北大寺创建于清同治末年(1874)。同治五年,清王朝为了解决由陕甘回民大起义引发的西北复杂棘手的靡烂之局,决定委派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兼任陕甘总督、督办西北军务。同治八年(1869),左宗棠“在平凉大岔沟等处收抚陕回老弱妇女及务农丁壮约数千人”,次年,将投降的陕回刘秉信部、云南普洱马部等约1000人,安插于平凉县境内,将陕西陈林等部老弱妇女数千人由刘锦棠点验后押解平凉。远离故土,被安插到平凉城外北沙石滩的穆斯林(陕西人)为了宗教生活的迫切需要,在原坑坑店的旧址上因陋就简修建“者麻体”。光绪32年(1906),由马福祥(陕甘督标中协)、戴福禄(平凉城守备)、萧仁杰(陇东17县统领)牵头维修扩建。随着平凉北沙石滩居住的穆斯林人口的渐增,到民国6年(1917),由老前辈马进昌(哈吉)、兰福祥、禹建功等人牵头率众,经过充分酝酿筹划,决定寺址西移重修大殿。于是通过四处奔波,八方求助,用2000多枚银元买了当地汉族居民的一个竽子坑,面积九亩半左右,建成平凉最大的清真寺。新建的清真寺共有砖木土结构房屋117间。其中大殿21间,水房、住房45间,临近附设的店房3处共51间。大殿仿西安化觉寺,采用民族传统的古建筑风格,殿堂地面用木板铺盖,卷棚和寺院地面用砖块铺成。大殿外有清末平凉道台周务学所书碑文及于右任、王若南所书匾额。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历任阿訇具皆聘请出自陕西学派胡太师、周老爷的传人,他们个个德高望重,品学兼优。清、民国至1958年,在北大寺开学任教的阿訇有赫河州、禹月明、苏太平、兰秀斋、于元福、白有明、板桥马(马荣贵)、云南二爷(马时若)、冶亮普、王善明、于复初、马鸣鹤等大阿訇。这一盏盏明灯使伊斯兰教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在陇原大地上放射出了一道又一道夺目光彩。


1958年寺院关闭,寺产由政府房管部门接管,新民路小学使用。1972年大殿被拆。1981年,在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宗教团体房产政策中,北大寺获准重新开放。在寺管会主任毕平顺和教长王善明及群众多方努力下,被占的各处教产房屋、院落尽皆得以逐步清理、退还。1985年,在以李文堂为首的新一届寺管会的组织带领下,全体坊民举意虔诚,居心公正,精诚团结,知难而进,全身心地投入了重建大寺之中。新建清真寺总投资42万元,市政府拨款11万元,其余款项由城乡穆斯林朵斯地和各族各界朋友尽捐助。工程于 1986年4月1日破土动工,1989年元月8日新大殿落成。随后几年又陆续建成沐浴、住宿、办公教学等房屋。

新建北大寺总占地面积5218平方米,寺内建筑以大殿为主,附之以楼房、厢房、大门等建筑群体组成,总建筑面积为2303.97平方米。其中,大殿为正方形,平顶式两层砖混结构建筑,共32间682.92平方米,殿体四角嵌建着四个六角亭楼,正中透顶上空是直径9米大的巨球悬空而立,轴心纬杆中间是大小不同的两个星球,顶端高竖醒目的伊斯兰教教徽——新月,屋顶四檐和六角亭楼顶部,全系飞檐翘角,硫璃釉瓦,正殿内外,五门十窗三十二廊柱。室内509平方米大空间由6根水泥大圆柱支撑,地面用松木条板铺设,外墙用黑、黄、白三色瓷砖贴面,内墙是淡蓝色墙布粉饰。二楼四门十六窗,窗外四面阳台224平方米,透顶的天花板正中巨球座下圆圈用阿文浮雕着《古兰经》选段“何伊舍里库勒西”,四个六角亭楼顶部分别浮雕着《古兰经》首章全文。

大殿上下、内外、墙壁及廊柱上均安装着大型宫灯和一百五十多盏各式彩壁灯。三面卷棚高6米,宽4.4米。梁头、柱基、云板具系精雕花纹绘画。正门两侧相对应的看墙上分别精雕着隶书“原教篇”、“颂圣篇”高达3米,前墙卷棚两侧嵌贴着四幅高达4米的大型瓷釉花草壁画。



寺院重新开放后,王善民、安秀吉、苏文通、兰文杰、兰金永等大阿訇相继开学讲经。他们为人师表,呕心沥血,诲人不倦,治学有方,深受坊民的敬重和爱戴。王善明阿訇于1981年1月至1991年4月(归真)兼任平凉(县)市政协副主席。现任教长马建西,2003年7月聘任,为市区伊协副会长,省伊协常委、政协委员,2011年被评为平凉市“十佳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5年荣获“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以身示范,在信教群众中具有较高声望。








清真北大寺一贯重视中阿两全人才的培养,1918年,平凉北大寺主任马进昌和禹建功、李香圃、兰福贞等人创办北寺初小;1935年,北沙石滩一带回民又募资兴办了“私立平凉北寺回民初小”,后改名为“私立平凉北寺回民女子初小”; 1942年,回族有识之士吴九如等人在共产党员吴鸿宾同志的主持下,又集股募资兴办了“私立平凉新民路回民完小”。从1994年至今,北大寺已自费举办“中青年阿訇培训班”14期,参训学员560多人(次),其中160多人已晋升教长,穿衣任教。


北大寺素有双拥共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传统。平凉解放时,组织坊民到城东四十里铺迎接人民解放军入城,为部队送去了慰问品。进入新时期,与武警8670部队结成双拥共建对子。每逢“八一”建军节、春节、和“尔德节”,管委会都要精心礼品进军营、下连队,看望慰问子弟兵。原寺管会主任,回族书画家丁仁杰经常进军营为官兵赠写书画作品,被评为“全省双拥先进个人”。




管委会还同区伊协制定了《回族群众拥军优属工作制度》,从帮助军属、政策宣传、警寺互访等方面做了规定,使民族拥军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在拥军、民族团结政策的感召下,坊民经常自发的组织慰问驻地部队。近年来,北大寺管委会先后为12名烈军属和38名生产、生活困难的复退伍人给予了不同形式的照顾。






每年一次的送温暖、献爱心扶贫济困活动已成惯例。多年来,先后给大寨、麻川、西阳、寨河等回族乡的贫困群众集资募捐现金、衣物、面粉、地毯及水壶清油、食盐等物价值20多万元。为周边省区和市内贫困坊社穆斯林修寺捐款8万元。
近年来,平凉城区建设突飞猛进,北大寺周围因旧城和棚户区改造,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坊民倍增。截止2014年底不完全统计,原围寺而居的老坊民和从四面八方到这里安家的新坊民共达3000多户、14000多人,是1981年北大寺恢复开放时总户数、人口的4.5倍。现建筑设施及其功能等,都与当前实际需要和平凉城市整体建设发展极不适应,急需扩建。为此,在市区政府的的关怀下,坊民集资购买了原平凉市友谊制革厂址,扩大了发展空间。2015年春,在以区政协常委马广智为主任的寺管会及教长马建西的倡导下,坊民一致同意决定拆除原大殿和附属设施重建。


重建工程占地面积20、25亩,建筑总面积为18226.13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大殿6层(一层为商业门店)、女大殿、综合楼、民俗文化展示厅、地下停车场等,预计总造价人民币 1亿元左右。重建方案由出生于平凉的北京泽汉空间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总设计师白泽汉免费设计,凸显了伊斯兰建筑文化品牌。施工图由平凉市建筑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设计。



3月28日,暖风和煦,春意盎然,平凉清真北大寺重建工程开工典礼隆重举行。被市区确定为新的旅游景点的陇上名寺将重放光彩。

(邸广平整理。由于资料短缺,受访人记忆不准,可能有遗漏,望朋友们补充完善。)

免责声明

本微信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


关注是一种鼓励 | 转发是一种支持



分享到朋友圈 真主加倍回赐


投稿、合作、建议请加微信号:13399337896

编辑:储月斋主

微信号:cyzsuxh

邮箱:939714321@qq.com


👇👇👇更多内容 请点击下方蓝字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