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平凉市回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2015-12-19 中穆平凉社区


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有一句名言:"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多年来,在全市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勤劳勇敢的回族群众按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与全市各民族兄弟和谐共处,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回族文化,也为保护弘扬平凉地域优秀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01class

一、回族文化设施建设特色鲜明。


我市的崆峒区回族居住相对集中,现有7个回族乡,3个以回族为主的街道社区。有回族中学2所,小学5所。近年来,崆峒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区域文化设施建设,目前,7个回族乡均设有文化站,回族社区、中小学均设有图书馆、文体活动室。值得注意的是,不发达地区多元化投资文化设施建设这一政策在我区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热心文化事业的回族群众自发的捐款捐物建起了全市第一家穆斯林图书馆。清真北大寺、西寺也由坊民捐助成立了图书馆。2004年,以经营清真餐饮业出名的回族企业家陈凯,率先在城隍庙建起了"北京经典艺苑平凉分店"。2007年5月,华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忠轩,斥资4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集承办展览、书画、古玩、玉器交流为一体的华轩艺术博览中心,成为崆峒,乃至全市文化设施建设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全区回族人士开办的画廊6家,古玩店13家,开设"平凉民族艺术网站"一个。

  


02class二、回族艺术创作人才辈出。

一方面,文学创作势头强劲。在平凉文学大军中,崆峒回族作家占有一定的优势。成绩比较突出的有:蓝鸿勋、李树生、丁天光、邸广平、秦玉龙、海正东、安正辉、汪旭红、李晓明、马有常、舍存贵等。李树生曾长期从事地方志的编辑工作。2008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平凉西寺志》,为全省第一家由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清真寺志。蓝鸿勋先生在从政之余,坚持杂文创作,多次在全省优秀杂文评选中获奖。以散文见长的丁天光1992年在"人民文学"第四期上发表了散文《塬顶上的磨坊》,成为全区第一个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被吸收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邸广平同志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已在《飞天》、《陇原文化》、《西风》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被吸收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海正东、汪旭红的散文,安正辉的杂文多次在国家、省级报刊发表并获奖,成为全市青年作家的生力军。马有常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风雨春秋》,舍存贵出版了个人诗集《关山春韵》,来自大秦回族乡现供职于《平凉日报》的秦玉龙、李晓明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散文、时评极具影响力。秦玉龙在《平凉日报》开设的"半瓶子"专栏,挖掘平凉地域方言俚语,展现平凉风土人情,被评为"中国地市报名牌专栏"。另一方面,书画创作人数多,影响大。用"人杰地灵"说崆峒回族书画创作并不为过。在平凉书画"四大家"中,目不识丁的刘芳铭占有一席,不能不说是平凉书画界的奇迹。目前,不论是从崆峒走出去的兰仲杰、马耀南,还是坚守本土的李鹏翔、丁仁杰、者存贵、刘耀魁、丁培兴、金秀礼、苏贵文、李予生、苏晓辉等都在用手中的笔勤奋耕耘,服务社会。兰仲杰身为从白庙回族乡走出的将军,多次回故里举办书法、摄影展、推动了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马耀南的书法作品,在平凉回族中广为流传。2004年8月28日,借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暨首届崆峒文化旅游节的东风,"平凉回族书画作品展览"在区文化馆隆重举行。者存贵、丁仁杰、丁培兴、刘耀魁、金秀礼五位回族书画家集体亮相,在平凉古城引起轰动。白水镇退休教师赵怀礼的微型山水画曾被市上选送到省上参加文博会。阿文书法可以说是回族书画艺术中的奇葩。马益平、舍俊有、于金学、黄金广、苏晓辉的阿文书法,深受广大回族群众的喜爱,同时,也走出了国门,受到国外穆斯林的青睐。


03class三、非物质回族文化遗产底蕴深厚。

  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它的载体回族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社会生活长时间累积起来的。平凉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群众一样,其风俗习惯和礼仪往来,最大程度的保持了阿拉伯和伊斯兰的文化传统。崆峒区的回族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婚丧习俗,接人待物中保留了独特的民族特色,特别是语言中夹杂的阿拉伯、波斯词汇,很好的保留了伊斯兰文化传统。在平凉市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崆峒回族剪纸、回族撒子制作工艺以及回族歌谣名列其中。通过文化部门近几年的普查挖掘,在回族乡回族社区中,保留着大量的传说,故事和民歌、俗语。特别是回族妇女信手拈来的剪纸、千丝万缕的刺绣,饱蘸热情的面点制作,是我们应加以珍惜、保护和发掘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04class四、回族武术丰富了崆峒武术内容。

回族群众喜爱武术,崆峒回族武术已成为崆峒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初,从河南桑坡来平定居的回族拳师郭京华、丁鸿奎精通查拳、枪术、刀术、散打,武艺精湛,受徒颇多。抗日战争前后,来区定居的有河南桑坡拳师马恒福、马培文、白良青以及陕西西安的童天详。马恒福擅长查拳、炮锤,演练起来结构紧凑、刚劲有力。童天详擅长华拳、花拳、剑术、棍术。他们一生授徒,为发展崆峒武术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列为中华武术名人。近年来,童世英、马明星、李文俊、白义海、兰明哲等回族拳师为弘扬崆峒武术奔波着。白义海现为崆峒派掌门人,率领崆峒派在国际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奖,扩大了崆峒武术的影响。


免责声明:

本微信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号:pl-muslim
平凉经字画、民族书画、民族用品经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影视制作、婚礼庆典拍摄、宣传片制作联系电话:13399337896

期待您投稿 合作 建议……

编辑:储月斋主

微信号:cyzsuxh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回复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