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苦难的回族老艺术家-马志俭

2016-01-08 袁戈 中穆平凉社区

 提示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可关注我们

木罕·马志俭又名马俭、子剑,号陕回遗民。专业画家、雕塑家、考古副研究员。1936年生于平凉市北寺西巷。马家祖居陕西沙苑,同冶元年陕团练剿灭回族,其太爷沙里带领几村回民突围,被推为首领。后在董志原掩护北撒中身负重伤,直到清末安家化平大园子,祖父时迁平凉。其父马秀琪,解放前曾担任过北寺管事,他有个弟叫马志连,居平凉。马老事从考古偏爱绘画且低调处世。和拜俊杰、马長青同堂念过经。



当所有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生活安逸和内心平静的途径的时候;当所有的人都在漠视苦难、对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的时候,马志俭老先生却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他经年累月远离尘嚣、远离亲朋、远离享受,并承受种种精神重压,在陕西宝鸡金台观这座古老的道观里,他思索苦难的根由;刻画苦难的情景;并试图消解人世间的苦难。他已把自身的命运同回回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马志俭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没有名誉、地位、金钱和成群结队的追捧者,他只有艺术、潦倒的生活和执着的心。 所有发生在他身边的与他有直接关联的事件,皆源于他天性中的率真与善良;源于他固执于做人的道德良知。现实的遭遇越惨痛,对他的打击越大,他就越趋向于内心。他被时代的苦难造就,而又最终抛弃了时代的虚妄与媚俗。

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说:“即使最不起眼的作家,只要他属于伟大的传统,他就会梦想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崇高生活。他越伟大,在美丽或痛苦的梦幻中陷得越深。”当沉浸在艺术家马志俭的创作中时,我已读到他那颗深陷在美丽或痛苦的梦幻中的心灵,回回民族当有这样属于心灵的艺术家。

2008年8月中旬,在宝鸡金台观,遭遇了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先生,一番交谈后,令我唏嘘不已,感慨系之。

此人姓马名志俭,又名马俭、马子剑,号陕回遗民。职业画家、雕塑家、考古副研究员。1936年出生,是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头领后代。幼时在清真寺经学堂习读阿拉伯文古兰经,后入陇东师范学习,毕业后在学校任教。后考入西安美院国画系,师承于长安画派的鼻祖赵望云先生,得其真传。他的人物速写简约明快、笔力柁凡,虽随手勾勒,就达致可传神写意境界,早在五十年代未即有画名。58年毕业后分配到宝鸡工作。1959年他主持了宝鸡第一届美术作品展。65年从宝鸡市群众艺术馆调到市历史博物馆工作直到退休。

老先生如今己年愈古稀,风烛残年,却孑然一身,妻离子散,孤家寡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至今借住在金台观(宝鸡古道观,张三丰修炼之地。原宝鸡市博物馆,现己交给宝鸡市道教协会。)的一个偏院里。没有厨房、没有厕所、没有水。屋里堆满拉圾,院里拉圾堆满。做饭在院里用三块砖头支口锅,在观里拣点枯枝落叶当材火烧点水泡方便面,吃馒头。馒头买回来吃剩的,总是随手将装馒头的塑料袋,挂在屋檐下、门框上,下顿再吃。可下顿再吃时,又总是被鸟儿啄吃剩下的了。

但此翁在宝鸡可谓妇孺皆知的名人。

文革初期由他主塑的大型群雕《收租院》,在宝鸡及周边地区轰动一时,参观人群如潮。

1965年后在市博物馆做保卫,他一人肩负着分散在十多个展室中,毫无安全设施的数千件贵重文物(其中从商周到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就上千件)的保护工作,多次挫败犯罪分子的盗宝行动,并揭发出在地方上很有势力的前日本东北宪兵队长的盗宝阴谋。
   70年代由他主持的茹家庄西周墓和铲车厂汉墓考古发掘,在国内考古届有重大影响。他根据考古发现及有关历史资料引证,完成论文《兰亭论辩与{隶书时代}说考》,否定了郭末若先生发动兰亭论辩所持立论,遏制了抹杀我国书法传统的风潮。

1980年,他再次配合公安部门侦破名列九大国案之一的金台观文物案,并抓获了盗窃国家贵重文物的主要案犯,挫败了将这批文物出境日本的计划。由于此案是内外勾结,利用组织调动,人员交结的空当,大肆盗窃他在茹家庄西周墓考古发掘出的珍贵文物,涉及到博物馆及宝鸡市的领导人及其亲属,由此,二十年来他不断地遭受恶势力有组织有预谋的明枪暗剑的打击、报复,落得妻离子散。家当、作品及名人字画等几乎丢光。命运虽然沉浮不定、坎坷艰险,却并没有使他屈服。

1984年他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预备召开的北京国际医学会议筹备组工作其间,为会议提交的论文《人体结构的美感意识》和《论医疗雕塑》等专业论文,受到好评。他创作的国画及雕塑作品五十多幅{件}被外国友人和机构收藏,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

在八十年代他开始关注并研究回族历史,创作出他称为“木罕雕”的回族历史群雕,以及一系列以清同治年间清政府屠杀回民为体裁的国画长卷。这些创作他视为对自己民族和心灵的回归。

1993年他复原北宋石鼓,写出了极具学术价值的《陈仓石鼓北宋原貌复制录考》,同年还创作了二十多米的千古字迷《石鼓文长卷》,在学术界兴起对国宝石鼓的研究热潮。
   鉴于他保护祖国重要文化遗产,为人类进步事业所做贡献他被授予《翰墨中国》金奖,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论文奖。其业绩被载入《中华优秀人物大典》《民族之光》大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五十种多辞书、报刊。

8月13日是个晴朗日子,听老先生讲述后,己接中午时分光阳透过树枝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望着马老那清矍的面容、皓髯的华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金台观老先生的小院里拍下了这组照片。

应马老的请求,第二天,我将部分照片印出后再去金台观送给了马老。老先生十分感激,拿起一串钥匙,带我打开了另一处房门,屋里堆放着马老早年的部分雕塑作品和一些马老学生的油画习作。老先生眼里放着光,一件件地给我讲解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展出时的情景。最后马老拿起了一个泥塑的小头像对我说,这是他的自塑像,一个苦难的老回回的自塑像。

我看着塑像,不禁心潮起伏、悲欣交集。我鼓足了勇气恳求马老将塑像送给我,马老先是不舍,后来还是决定送我,但提出要我从不同角度拍几张塑像的照片给他,他再复制一个。我没有办到,因为第二天,我离开了宝鸡--这座历史上叫做陈仓的古城。但这事让我心里十分内疚。

返渝后,我请朋友、雕塑家刘景活用泥塑像脱了一个塑脂模,拿塑脂模去艺术铸造工厂脱腊模后铸成了铜像。铜像我铸了四个,己托朋友、在渝的舞蹈艺术家、宝鸡人荣涛带了一个回宝鸡金台观,送给了马老。马老接过铜像连说了几次:“真没想到!”

马老的速写稿。

马老的长卷局部。

金台古观。

在金台观上俯瞰宝鸡这座叫陈仓的古城。

图片都是尼康D70S拍摄。






免责声明:

本微信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或作者推荐,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号:pl-muslim
平凉经字画、民族书画、民族用品经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影视制作、婚礼庆典拍摄、宣传片制作联系电话:13399337896

期待您投稿 合作 建议……

编辑:储月斋主

微信号:cyzsuxh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回复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