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走近戍边人,感受边关的“质地”与“重量”

2017-07-07 陈典宏 罗文义 等 中国军网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不管是亲历还是想象,边关的所有故事,都有迹可循。


今天,在广西千里边防线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最滋养人心的是一茬茬军民携手守边护边的家国情怀。不管他们是哪个民族、何种身份、身处何种位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戍边人。


“边陲之戍,用保封疆,国之大防,莫过于此。”文字或许难以淋漓尽致地描述边关之重,但走近一个个活生生的戍边人,我们却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边关的“质地”与“重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位戍边人都是一座界碑,清晰地标示出祖国的边界和人生的境界。

5月31日,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部十二连官兵和驻地英阳小学学生一起,向国旗和界碑宣誓。宋邦稳 摄


观察维度一:边防军人

一抔泥土,成为军旅生涯的珍藏

螺丝钉不起眼,却铆住了稳边固防巨轮上的每块铁板。那山、那水、那哨所,他们是那群头顶边关月的最可爱的人

广西边城龙州,扣梅岭高地。刘云庆最后一次爬上这片曾让他魂牵梦萦的山峰。


登高望远,眼里尽是美不胜收的茵茵草地。绿意苍茫,一如他20年前第一次见到时的模样。只是,他此刻的内心没了恐惧,却多了一份难舍的感伤。


英雄不老,只是抵不过岁月的沧桑。站在这片昔日令人毛骨悚然的雷场高地,刘云庆不禁思绪翻飞——


那场边境大排雷的721个日日夜夜,他亲手排除2000余枚地雷,移交12万平方米和平土地,3次死里逃生……如今,面对单位缩编,这位“排雷英雄”坦然递交了转业报告。


刘云庆曾无数次想象,自己会像当年的许多战友一样,在雷场上胸戴大红花,就地卸下军衔,脱下军装。


山风呼啸,人影寥寥。刘云庆转身下山,走向自己曾战斗过的雷场。他迎风蹲下身子,掬起一抔泥土,小心翼翼地装进老旧的挎包,以此当作对自己20年边防军旅生涯的珍藏。


老边防转身下山,新一代戍边人正在成长。


此时,扣梅岭密林深处,枪炮声隆隆,一场特殊的“入队仪式”正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20名即将加入边防某部“天鹰”特战分队的战士,在队长石飞带领下,迎来入队前的最后一道考验——丛林反恐演练考核。


此刻,站在这支队伍前,年底即将退役的石飞知道,今天这场特别的仪式,或许就是自己明天离开边关的告别仪式。


天天摸爬滚打在训练场上,巡逻战斗在边境线上,石飞3次因伤住院手术,全身上下多处骨折,连他自己都不太清楚身上到底还有哪些部位是“原配件”。


2015年春节,妻子带着刚满3岁的女儿小小从成都千里迢迢赶到边关。当晚,看着这个满身都是伤疤的男人,妻子忍不住心酸落泪:“你看你,万一要是身体落下个残疾,叫我娘俩今后咋办?”


一个男人在家是顶梁柱,是天是地,但在千里边防线上,就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螺丝钉。螺丝钉不起眼,却铆住了稳边固防巨轮上的每块铁板,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在边关铸成了一座让人仰望的丰碑。


千里边防线上,总在不断上演着“离别与迎新”的故事。变的是一茬茬的官兵,不变的唯有那山、那水、那界碑、那一座座边防哨所,还有那份对边关近乎痴迷的情怀。


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的金鸡山八连,一代代官兵把背土种菜作为扎根边防的实际行动,硬是从石头缝里,抠出365块大小不一的菜地,耕耘出满园的瓜果飘香。前来视察的100多位将军由衷称赞:“这里的每一捧泥土,都凝聚着官兵们卫国戍边的坚强决心!”

边防官兵组织人员进行升旗仪式。李铭骥 摄


观察维度二:边境群众

父兄的心愿,成为一家人的信仰

根在这里,脚下站立的地方就是家。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是天然的家园捍卫者

自1996年从父兄手中接过“哨棒”那一刻起,陆兰军再没离开过哨所、离开过边境线。


作为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哨长,陆兰军永远记得,上哨那天年迈的老父亲说的一席话:“这里我和你二哥已经守卫了17年,脚下国土一寸未丢,如今交到你的手里,一定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父兄的心愿,从此成为他们一家人的信仰。


每天,陆兰军都会带上卷尺巡视守卫的界碑,细心地对界碑进行三点定位。界碑离左边的大松树多少米,离右边的石块多少米,离后面的小土堆多少米,他都清清楚楚。


“从当哨兵的那一天起,从接过父兄钢枪的那一刻起,他就懂得了使命的分量……”防城港市举行“先锋力量——防城港市创先争优十大先锋人物”颁奖晚会上,评委会给出了陆兰军这样的颁奖词。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条路一辈子。陆兰军的无悔坚守,让越来越多的边境群众感受到建设国防、守卫边疆的意义。如今,在这里,上哨所、当民兵成为一种时尚。峒中镇有1万多人当过民兵,防城区有13万人当过民兵,整个防城港市边境地区有20万人当过民兵。


当家国情怀一旦融入一个人的精神血脉,根植于人们的灵魂深处,自然会孕育出千千万万个像陆兰军这样的朴素戍边人。广西边城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长凌尚前也是如此。


一条蜿蜒崎岖的边境线,凌尚前走了整整36年。他说:“我的根在这里,脚下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守卫哨所就是守卫家园。”


根离不开土壤,而家园就是土壤最深厚的养分。在漫漫边境线上,有人以天然的领土捍卫者身份保家卫国,比如陆兰军、凌尚前;也有人默默坚守着戍边守土的精神家园,比如龙州烈士陵园主任钮本同。


37年的守陵日子,犹如那座座挺起的墓碑,沉寂无声。钮本同用一生的倔强和坚韧,守护着烈士陵园里的1902位烈士英灵,守望着心中不曾失落过的对英雄的信仰。他说:“这辈子就在这里终老了。”

向界碑敬礼。徐鹏、徐邦建、张晋熙、张洋摄影报道


观察维度三:地方干部

爱他们,就守好他们洒满热血的土地

打造大边防格局,让每一座边城都成为稳固的要塞堡垒。治国先安边,他们以满腔热忱传递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穿红军服、打绑腿、全程徒步……那年,边城龙州县县委书记秦昆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县领导班子走红军当年走过的路。


后来,秦昆经常带着班子成员进行边境踏勘,走巡逻路。他要大家和普通守边战士一样,着战士的迷彩,背战士的装具。很多干部由衷感慨:“每多走一次边境路,就对国防多一分理解。”


龙州,素有“边陲重镇”之称。这里,曾是孕育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的热土,也是昔日烽火连天的边境战场。在革命老区为国守边,秦昆有一种天然的历史沉重感和使命感。每次开展国防教育,秦昆都不忘大谈龙州屈辱史和边境军事斗争史——


因军力不振、国防衰落,晚清政府在龙州修了使馆,却没有签证权;修了火车站,却不能通火车;修了大小连城,却挡不住侵略者的枪炮。


每谈及此,他都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那么多将士为了保卫边疆,曾在这里流血牺牲,我们作为当地人,不为保卫边防尽一份责任,怎么对得起曾经牺牲的戍边将士?”


就像肥沃的土地滋养着树木的生长,国防情结也成为广西边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融入血脉的传承。走在边境线上,许多领导干部见到军人就像见到亲人,说起国家聊起国防就热血沸腾。被军民赞誉为“边关最美女书记”的大新县县委书记赵丽,就是这样一位“父母官”。


上世纪90年代初,边境的战火硝烟刚刚散去,军人后代的赵丽大学毕业,便选择到离边境不远的宁明县东安乡中学任教。


那天,她带着一群学生前往宁明烈士陵园祭扫。站在肃穆的烈士陵园里,望着眼前600多名为国捐躯的烈士墓碑,赵丽年轻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就是守好他们洒满热血的土地,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多年来,这种感恩烈士、稳边固防的家国情怀,成为她任职每个地方的鲜明印记。不论走到哪里,她都时刻不忘提高边境群众“心中有国家,脑中有国防,眼中有国旗,口中有国歌,行中有国格”的国家意识。


边关有冷月,有铁骨,更有流淌在心底的爱。


离开边境前,记者采访了边城靖西市市委书记钟恒钦。这位土生土长的壮乡人,对边疆的历史变迁和一代代戍边人的悲壮经历如数家珍,字里话间都是家与国。


每年清明节,钟恒钦都要组织大家为靖西边境烈士陵园的每一座坟茔,献上一朵鲜红的玫瑰和3个苹果。在他看来,只有鲜红的玫瑰,才能祭奠这些太过年轻的英魂!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7年7月7日 05版,原标题为《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边关》)

作者:陈典宏 罗文义 陈建文

编辑:王通化 毛志文

编审:曲延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