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减”背景下,这些学校治理案例获评优秀案例!

点击关注我们哦

近日

深圳市“双减”背景下

学校治理优秀案例评选结果

新鲜出炉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案例

《强身健体,减负增效,协同治理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

获评一等奖

光明区李松蓢学校案例

《五育并举构建“雅趣”课程

中医文化陶冶“博雅”气质》

获评三等奖


这两所学校获奖案例

都讲了哪些内容?

都有哪些亮点?

光明教育君带你一探究竟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学校创新治理体系,探索“政府+高校+医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发展的行动自觉和内在追求,落实“双减”精神,推动“双减”工作。


构建健康教育、睡眠管理新模式


推出“十六个一”健康工程

为让学生在阳光下享受最优质的教育、实现全面且个性的发展,全方位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推出“十六个一”健康工程:一张午休床、一套可调节课桌椅、一个防脊柱侧弯的书包、一盒牛奶、一个鸡蛋、一张被子、一个枕头、一个眼罩、一条隔汗巾、一把口琴、一根跳绳、一盏护眼灯、一个保温水杯、一张拓展选修课程表、一张身高贴、一把电动牙刷。


成立健康管理中心

学校联合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市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深圳市眼科医院(市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光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统筹建设“健康学校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实现学生健康问题学校一站式服务。


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创新健康讲座,联手专业力量促成长。学校利用资源优势,聘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专家、教授为学校医生导师,对学生的膳食、睡眠、身高等进行定期监测、跟踪反馈、全面指导。针对视力保护、脊柱健康、心理健康等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形成良好的校园健康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养成健康习惯,形成健康生活观念。



立项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学校申报立项省、市、区级多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建立一套高质量促进学生健康的实践方案,以提高学生健康素养,解决学生健康问题,将学校打造成学生健康发展的庇护所。


创新睡眠管理新模式

学校在全国首创推行午休床,解决了学生午休难题。在教室内三侧设计储物柜,内置可折叠午休床,实现了学生“人人有床睡”。科学管理,保障睡眠时长。在每个班级配备值班教师负责午休管理,中学采取男女分班午休,并在中小学设置德育小岗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推动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对学生睡眠管理的联动机制。



创新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评价体系


改革课堂

结合校本实际,基于学生发展,进行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打通学科壁垒,以语文、数学、英语各门学科为核心要素,以部编教材为依据,将文(Humanities)理(Sciences) 艺术(Arts)进行整合,由教师深入进行HSA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让学生乐学、老师乐教,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改革作业

以生为本,研究学生研究学情。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推行“彩虹作业”,精准对应学生现状,因材施教、分层布置;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的放矢、分类实施;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尊重差异、分级辅导;“红橙黄绿青蓝紫”分层布置、分类实施、分级辅导,让作业从批量到定制,产生量变,从笼统到精准,产生质变。



改革评价

学校发行“狮子币”,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类“狮子币”为载体,建立《学生成长手册》,成立“学生、老师、家长成长中心”,设立相应“义工组织”,搭建“全光网络智慧校园综合评价”信息平台,通过动态记录、量化考核等形式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从固化评价转向发展评价,从工具评价转向人文评价,构建学生、老师和家长立体、多元的评价方式。



推行课后服务、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式


“一学生一课表”,率先推行课后服务

拓展课程涵盖科学、人文和艺体课程。在科学课程方面,开设有航模、地理遥感和3D打印等课程;在人文课程方面,开设有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感恩教育和航天精神主题教育等课程;在艺体课程方面,根据学生兴趣成立了合唱团、体育竞技和绘画等社团,并开设艺术插花、大合唱和花样跳绳等相关课程共158门。



“一学生六导师”,家校社育人新方式

学校实施“一学生六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大学导师、医生导师、学长导师、社会导师和同伴导师,全面进驻每个班级。大学导师由中山大学各学院的专家、教授担任,为孩子们的学业学术导航;医生导师由中大附属第七医院的医生担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学长导师由中大研究生担任,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心理疏导和项目式学习等;社会导师由各行各业的精英担任,包括羽毛球世界冠军、国际象棋大师、警察和律师等;同伴导师由本班、本年级、本校的同学组成,以朋辈的视角共同促进、共同成长。通过“一学生六导师”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三合作”,创新治理体系模式

学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政府+高校+医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学校依托中山大学强大的学术背景和资源优势,集聚中山大学附属第七院和社会优质资源协同育人。并提出“大科学”理念,探索以“大装置+大项目+大平台”的多维发展路径,打造成具有科技创新教育特色的学校。



光明区李松蓢学校






“双减”大背景下,李松蓢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五育并举、家校联动,实现减负增效,知行合一、中医劳动,“陶冶”博雅气质。基于学校“博雅”文化背景,通过“雅趣”劳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真正实现了减负增效。


三全育人

依托劳动教育组建

一支高素质的“减负增质”团队


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劳动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减负增质”的团队。在团队的努力下,近两年已完成学校“一园一馆一室一社一工坊”劳动基地的建设工作。




家校协同

创办“博雅”家长学校

共营“减负增效”氛围


做好“双减”的宣传工作,让减负增质的理念植入家长心中;

组建家长劳动教育辅导员队伍;

组织开展“班级欢乐营”活动;

开发家校资源,寓教于乐,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知行合一

依托“三大”劳动课程

搭建“减负增质”平台


在“博雅”校园文化背景下,学校开发涵盖德、智、体、美、劳和创新教育的“博雅”课程体系。为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个人素养,学校积极开发“知行合一”的“雅趣”劳动教育课程。


“快乐生活”课程

学校融通各方资源,丰富“减负增质”内涵,并根据年龄特点,在每个年段开展不同劳动项目,丰富学生生活。


(开展“小鲁班”活动)


“社会公益”课程

为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实践“减负提质”成果,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服务、校园服务岗、社区服务、社会服务等活动。


“中医文化”课程

学校带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展辨别、种植、养护、中药炮制、中药制剂等活动。



“春华秋实”活动课程

拓宽劳动实践途径,展现“减负增质”成效。学校依托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大节假日和中华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从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组织开展“春华秋实”蓢苑陶甄中医主题劳动教育活动。



学校关注不同劳动项目、不同课程主题,形成过程性评价;并以学期为单位,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最后优化基于数据的评价方式,利用“劳动教育云平台”,实现管理信息化,促进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紧密结合。


科研引领

丰富“博雅”评价体系

展现“减负增质”成效


2020年至今,学校申报的省、市、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6项课题先后被立项,《中小学“雅趣”劳动教育项目开发与实践研究》获评2022广东省劳动专项重点课题。学校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评比、竞赛活动并收获满满。


推荐阅读




来源: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光明区李松蓢学校

编辑:丁佳丽

审核:冯钰程、方淑贞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  2023年光明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正式发布!


☞  向光而行,明耀未来 | 光明区教育局2023年4月赴济南、广州定点招聘177人!


☞  校园一隅 | 玉律学校玉星幼儿园:一个闪烁着梦想星星的地方


☞  @所有人,光明区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开始啦!


☞  光明学子在这所学校玩转科技,挑战创新!


☞  以优异成绩为实现光明区第二次党代会目标贡献教育力量


欢迎关注光明教育


正风提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