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家》2023年6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学家》杂志 经济学家杂志 2023-10-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

高增安,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兴隆(通讯作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人员。

摘要:习近平深刻把握我国城乡关系的时代特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社会有益成果,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原则、目标、路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论述,形成了全面系统、深邃科学的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新时代/ 城乡融合发展 / 重要论述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数字劳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问题的再探究——兼论平台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

杨善奇,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胡震涛,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问题一直在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争论不断,数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再次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梳理从传统劳动到数字劳动关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问题相关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标准:生产一般下的生产劳动、资本运动总过程中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再生产下的生产劳动。数字平台所涉及的数字劳动大都属于非生产性劳动,平台资本通过“广告费”“中介费”以及利息分红等数字垄断租金的形式实现对全社会剩余价值的分割,其真正来源主要依赖于新价值的再分配过程而非生产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这就决定了数字平台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应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基础设施平台。

关键词:数字劳动 /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 数字垄断租金

消费主导型经济的演进逻辑、典型特征与政策取向

孙豪,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曹肖烨,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提升经济发展内生稳定性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重心从生产转向消费,经济发展阶段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经济发展战略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双循环新格局,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动力从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对经济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匹配的生产、平等的分配和畅通的交换等环节为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是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典型特征。我国整体上处于消费主导型经济初级阶段。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型,需要匹配经济发展动力与经济发展阶段,促进投资主导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适应性转型。

关键词:经济发展动力/ 消费主导型经济/ 演进逻辑 / 典型特征

金融问题研究

马克思“货币”概念的四重意涵

杨睿轩,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摘要:货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论域中至少具有四重意涵。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在商品交换者之间充当了相互联系的社会中介。作为权力象征的货币,凭借交换价值的形式确证了货币占有者的社会权力,在资本语境中建构了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关系。作为拜物教偶像的货币,以物的形态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塑了承载意识形态的货币拜物教。作为增殖生息的货币,依靠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在借贷过程中营造了自动生息的财富泡影。揭示马克思货币概念的四重意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树立科学的货币观,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货币 / 资本 / 权力 / 拜物教

理论经纬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趋势、挑战及对策

史宇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爱家(通讯作者),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入了新阶段: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入 iPhone时刻,互联网企业经营重心加速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传统企业开始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发力产业互联网建设,乃至国家间开始将竞争策略延伸至数字技术领域。与此同时,也存在数据隔离现象日益突出、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亟待实现、企业数字化程度不平衡以及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等现实挑战。针对上述挑战,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全球发展先机,应着力打破数据孤岛,深度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挥体制优势,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关注中小企业,多措并举帮扶数字化转型;完善人才培养,降低数实融合的就业冲击;拓展国际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新规则。

关键词: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 数字技术 / 数实融合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及测度研究——基于生活质量法

孔涛,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吴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陈少波(通讯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执行的重要目标。实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不仅是单维的收入增长问题,也涉及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本研究在对已有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标准及测度相关文献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以生活质量法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界定与测算,并使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对比生活质量法与收入标准法,分析各自特点及具体适用场景,并讨论本研究的政策意涵。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近年来逐步上升,2018年已有31.0%的家庭、约3.6亿人达到中等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 测度标准 / 生活质量 / 共同富裕

发展战略研究

人工智能影响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研究

谭玉松,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任保平,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师博,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在智能技术逐渐融入企业生产的大背景下,产业如何演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产业演进路径拓展到产业间,利用城市样本数据检验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产业协同集聚。研究显示:人工智能与产业协同集聚呈现U型关系,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人工智能通过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影响。时间、空间与结构差异均会改变人工智能的作用效果,即产业协同集聚效应依赖于智能政策文件的出台、地理区位的改变和协同集聚的维度。从经济后果来看,人工智能应用引发的产业协同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数量的提升,而且有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本文研究既拓宽了人工智能的作用领域,又为通过智能手段实现产业协同集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产业协同集聚 / 人力资本 / 技术溢出

带动还是挤出?房地产投资对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

黄徐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海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摘要:本文基于2005—2019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方法研究了房地产投资对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投资对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存在显著的带动效应和挤出效应,并且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从时空特征上看,房地产投资对其他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效应逐步增强,净负向效应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城市房地产投资的净负向效应最大,东部地区城市的净负向效应最小。土地供给减少强化了房地产投资对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的挤出效应,金融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减小房地产投资对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据此建议,应当合理优化投资结构,更好地发挥土地供给和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科学引导房地产投资与其他投资的协调配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 / 固定资产投资/ 挤出效应 / 双边随机前沿

三农问题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农业经济增长

李伶俐,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胡小英(通讯作者),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定祥,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娟,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教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构建物化技术进步的农业生产函数,探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运用 1978—202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集聚机制。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呈上升趋势,并趋向于完全由农业资本存量变动主导;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存在最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决定的最优农业经济增长路径;现实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最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还存在明显差距,提升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仍有可观空间;在中部地区、平原丘陵地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规模或农业资本存量较高地区,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有利于增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并不会显著改变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特征。

关键词:农业资本有机构成/ 农业经济增长 / 农业技术进步 / 农业产业集聚

三大区域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角色定位与推进路径——基于中国省域口粮自给率差异视角

姚成胜,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一单(通讯作者),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殷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以口粮自给率为评判标准,分析了2019年中国省域口粮安全水平的差异现状,进而提出了三大区域口粮绝对安全责任共担的角色定位和推进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口粮自给率分别为 158.84%66.46% 41.35%,其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角色定位分别为维护国家口粮绝对安全的主体责任、维护口粮供求缺口不扩大的稳定责任以及维持必要口粮供给的底线责任。推进三大区域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路径是:立足主产区因地制宜构建水稻和小麦产业带,推进重点区域耕地修复与治理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优质稻麦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促进产销平衡区经济发展,建设粮食物流体系以增强口粮带调入能力,推进林草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耕地“非粮化”监控;压实主销区口粮播种面积和自给底线,强化其对主产区的经济补偿,增加口粮储备和食物供给多样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 口粮自给率 / 区域差异 / 责任共担

体制改革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 ——来自201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张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兴祥(通讯作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使用熵权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和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结合201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通过扩大机会不平等、降低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的途径影响了共同富裕;(3)经济发展程度、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越明显。为此,政府需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以夯实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共同富裕 / 机会不平等 / 中等收入群体

劳动过程理论视阈下的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研究——以短视频社交平台为例

徐景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慧,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基于技术控制、责任自治、制造同意的差异化管理策略,劳动过程理论经典作家构建了技术变迁背景下的劳动控制策略理论研究框架。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视阈下,基于劳动控制策略研究框架,以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劳动过程为例,考察平台的“算法控制、众包生产和制造同意”的劳动控制策略及其对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平台通过“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算法和内容质量评估算法深化了对劳动过程的技术控制,单边决定平台利益分配格局,损害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平台众包生产策略将弹性雇佣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置换为责任自治下的劳务合作模式,平台规避了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弱化了劳动者的社保权益;平台通过展示“赶超游戏”中头部主播的成功范式和示范效应,制造普通主播的“过度劳动”同意,损害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面对当前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变化与挑战,现行的法律法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存在着应对不足与制度效力受限的问题,应构建零工劳动者多元协作治理对策以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补齐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提升治理主体效能,完善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共建共治,优化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

关键词:算法控制/ 众包生产 / 制造同意 / 零工劳动者 / 权益保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