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前预测100题!附完整答题思路!(一)

爱酱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2-08-15

11月1日,爱传播的微博号@爱传播新传考研发布了新传考研“第二届考前100题”的公益活动。截止今天的晚7点,“考前100题”目前已练习了48题,今天我们将奉上这48题+参考思路的整理版本。


再次声明一下!


我们的模拟题目真的不是瞎出的,100题=100%的热点+100%的真题延伸;


并且我们的活动是免费免费免费!爱酱还会尽力一针见血地点出你的问题!


案例太多(节约版面暂时只放这一张图啦),更多信息大家可在爱传播新传考研微博查看~




48个题目+参考思路内容暂时太多,建议大家收藏后细读!如需pdf可加卷卷微信(aichuanbo2017)


11月1 日

Q1 :结合案例,试述主流媒体如何在舆论引导中掌握主动权?

注:这道题原本是来源于一道真题,题目不难,所考察的知识点也基本都是原来可能大家考过的。为什么今年值得关注呢?主要是因为作为电视类为代表的央视和日报为代表的《人民日报》在一些热点事件面前,表现得尤为出色,尤其是《央视新闻》转变以前的风格,变得尤为接地气,在舆论引导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思路:

开头——先说主流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 在我国其中之一重要功能则是舆论引导

一、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缺陷

1.用语过于官方,不利于进行大众传播(可举例往期的新闻连播比较严肃);

2.主体泛化,不利于主流媒体拥有相对话语权()可用今日头条与人民日报aPP用户数比较;

3.分发渠道多元化,议程设置作用减弱。

二、主动权掌握的方法

1.完善新闻核查制,提高新闻的真实度,进而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2.加强舆情监督与管理,应对热点事件及时回应,即时掌握话语权;

3.推动深度媒介融合,打通新旧媒介的关联;

4.坚持技术与人文相互创新,即利用新技术加强网络传播,也不能丢失新闻专业主义与人文关怀

总结:可说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的优势,然后谈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的掌握主动权的必要性。(如塑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谣言泛滥的网络时代需主心骨等)【结尾部分不宜超过300字】

 

Q2: 2019年,很多女生被“口红一哥”李佳琦的“我的妈呀~”,“Oh my god!”,“这个颜色也太好看了吧”给洗脑了,所有的口红被他一涂都觉得好看,他的每一句OMG,都让粉丝有立刻马上要去专柜入手这只口红的冲动。请围绕李佳琦网红时销百万元商品的现象,谈谈对网红经济和粉丝经济的看法

注:李佳琦注定是今年你得不到的男人。今年网红最热的莫过于李佳琦,围绕着他还有几个小网红也火了,比如天天小朋友,李佳琦小助理等。与李佳琦最为联系紧密的一个知识点便是网红经济,同时2019年有题目考到网红经济和粉丝经济的。因此,建议大家把这两个词联合起来思考。

参考思路:开头——粉丝经济不是网红经济,网红经济包含粉丝经济,网红需要吸引受众关注成为热点做流量,而粉丝经济只需要在某一个领域实现IP化就能达到可观的粉丝变现。(这部分其实也就是重点说一下两者的关联性)

一、从粉丝经济到网红经济

(这部分主要是为了谈粉丝经济转向网红经济的原因)

1.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短视频技术,直播技术等,足以使得普通网民也可以因为个人特色而广受关注和变现。

2.碎片化信息的获取方式,粉丝经济时代,更多是因为个人才艺而先产生偶像光环进而被变现,但李佳琦及很多网红走红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小视屏、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张照片,网红存在的方式很短暂,符合当年网民碎片化信息获取的需求;

(还可从个体的心理需求,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来谈,为了稳住篇幅,暂且可谈2-3个)

二、粉丝经济和网红经济的乱象问题

(主要是谈目前已存在的一些问题)

1,门槛低,网红和偶像素质层次不齐;

2,市场化较为明显,团队化运作(网红团队);

3,内容更为娱乐化,破坏网络文化环境氛围

三.治理方式

【注意注意下过渡】正因为网红经济和粉丝经济对网络经济具有较大贡献,促进电商的发展,为短视频变现发展提供新思路,网红经济和粉丝经济是利大于弊,为了将其发挥最大工效,应结合共治理论,对政府、企业(这里应该包含两种企业,平台和团队)、受众、网红这四个角度依次进行整治。(然后对四个主体进行阐述)

总结:落脚点应该回到材料,——互联网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保障其快速发展的同时防止它走向“野蛮生长”,需要更多斟酌。结合近日李佳琦带货“翻车”风波,提示的不是要“一刀切式”封杀李佳琦们、反对种草带货,恰恰相反,消费者们更需要的,是在新消费的趋势下监管者和从业者一起筑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篱笆,使得消费者在种草的过程中,能够无后顾之忧地“买它”。

 

 

11月2日

Q3: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计算传播的认识。

参考思路:

开头:明确计算传播的定义,数据是驱动,可计算是核心。计算传播以大数据为基础,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的传播学方向。大数据是背景,计算传播是主体,不要在这里过多阐释大数据的一些概念。

一、计算传播的兴起

1、大数据的产生:人们在使用数字媒体时会留下大量的数字痕迹,人们使用数字媒体的行为会被记录下来。(原料)

2、可计算方法的出现: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数据的计算能力不断提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逐渐应用到计算传播中去。(工具)

3、在传播过程中,人们有了数据的原料、数据挖掘分析的计算工具,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得认识人类传播过程。

二、计算传播的应用形式

计算传播的现实的新闻传播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应用形式,算法新闻、机器写作、数据新闻、算法推荐系统、算法广告等等,都是计算传播的应用形式。这里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三、计算传播带来的影响

1、对新闻传播信息生产的影响:计算传播的出现,对于个体、群体和机构组织的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可以利用计算传播更加精准的投放广告,可以为用户定制个性化信息,可以更加精准的把握用户的网络行为的规律。但是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数据隐私问题、信息茧房问题等。

2、对传播学科的影响:对传播学的研究,以往的研究是一种传统的、小数据额研究,计算传播的发展,使得传播学研究能够进行大数据全样本的研究。这是对传播学的一次革新,这种革新不仅是在方法上,更是在思维方式上。

总结:展望一下计算传播的未来发展。

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是,1-计算传播的计算指的的是计算能力,不是指计算机;2-这道题是要讨论计算传播本身的发展问题,不能把重点放在了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等;3-因为计算传播的传播学里的一个新的分支,这里考察对其的认识,那一个重点就是要讨论计算传播对于传播学发展的意义,也就是可以放在学科发展的视野中。

 

Q4 :我国媒体如何在对外传播中打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思路:

开头:我国在对外传播中打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的背景/重要性

一、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定义概述

二、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困境(记得每个要点举例说明)

1.官方自说自话,无法产生联动效果

2.外宣媒体影响力不足,刻板印象严重

3.传播理念与形式滞后

4.缺乏有效的受众调查和反馈机制

三、对策(同样每个点展开论述时要举例)

1.官方民间、新旧媒体齐发力

2.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

3.培养高质量的跨文化传播人才

4.转换外宣语言风格

5.完善调查与反馈机制

三、结语

对全文的总结/展望/反思

注意:平时可以积累一些万金油的话,如:某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中国与故事失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所谓的马斯洛效应:生存问题、温饱问题实现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表达自我的行为,而是更具有更深远的时代内涵与全球意义,是为了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某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11月3日

Q5: 请谈一谈区块链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下面爱酱只给大家列出一个参考框架,具体请点击链接查看另两个完整版思路

开头:将区块链技术与新闻生产联系起来简述一下作为开头引入

一、区块链定义

二、区块链特点

三、区块链对新闻业的深层次影响

(一)机遇

(二)挑战

结语:对区块链技术的反思/展望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框架,为什么提区块链技术呢?因为新闻传播业是与时俱进的,许多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新闻传播业,而区块链技术近年来也被诸多高校重视而成为考题,且学界业界相关论文数量也逐年攀升。具体更加详细的干货参考文章请点击一下链接:http://t.cn/AiBtwIqX    和  http://t.cn/AiBtwIqj

 

Q6 :试析算法推荐技术给新闻传播业带来的影响

开头:算法推荐应用于新闻传播业的背景/现状

一、算法推荐定义

二、算法推荐技术给新闻传播业带来的机遇

1.制定用户画像,实现精准传播

2.个性化推送,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3.丰富新闻分发形式

三、算法推荐技术给新闻传播业带来的挑战

1.造成信息茧房

2.侵犯隐私

3.群体极化

4.低俗信息泛滥

四、对策

1.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平台

2.平台研发智能算法推送,实现信息多元化推送

3.个人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五、总结/展望/反思

记得论述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案例!!这样才会使你的表述具有说服力[中国赞]

大家目前来说都很积极,一定要坚持到底哦![拳头][耶]

 

11月4日

Q7:全媒体环境下,请你谈谈新媒体运营编辑的媒介素养

注:可能有很多同学看到这道题的时候会诧异:运营编辑??媒介素养??,这和新闻媒体人的新闻专业主义有联系吗?是的,是有联系的。这道模拟题也是来自于新闻媒体人的新闻专业主义和公众的媒介素养相关的真题。运营编辑的身份其实很值得思考,它既是半个新闻媒体人,也是公众,所以相对而言,其实行业对新媒体运营编辑的要求很较高的,这也是这几年学界在不断关注的议题。

参考思路:(开头)新媒体运营对新媒体的重要性(把关人),故新媒体运营编辑的素养对于我们的网络环境来说,至关重要

一、新媒体运营编辑提升媒介素养的紧迫性

媒介素养定义+媒介素养作用(此部分不宜过多,建议控制在200字左右)

1.新媒体内容层次不齐,娱乐化现象严重;

2.后真相时代,情绪渲染作用突出;

3.反转新闻层出不穷,虚假新闻泛滥;

4.流量导向,经济利益优先.

二、提升媒介素养的策略

媒介素养可细分为媒介使用素养、信息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多方面素养,但对于新媒体运营编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对媒介的使用素养、数据与技术素养、公私界限把握的能力素养。

1.媒介的使用素养

提高辨识能力、社会资源的协调整合与组织能力

2.数据与技术素养

提高多媒体技术能力,提高数据敏感性

3.公私界限的把控

考虑到新媒体运营编辑属于互联网公司的,因此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为重要,为此新媒体运营编辑可学习新闻专业主义,提高自律性。

4.自律之外的他律

除了新媒体运营可通过自律性的学习提高媒介素养外,还可通过企业、政府等外界力量的他律提高媒介素养,如企业可设立严谨的管理制度,奖惩分明;政府设立运营编辑上岗制,对运营编辑进行抽检,完善法律法规等等。

(总结)有了媒介素养,在其从事新媒体参与行 为时,就会有更多的理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降低网络新闻、网络舆论事件讨论中的非理性行为发生率,更 好地发挥网络把关人参与对新媒体发展的意义。

 

Q8 :结合案例,谈一谈人脸识技术中的数据隐私问题

一、何为隐私权?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隐私权有何特点?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隐私信息包括主体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收入、联系方式、银行账户、保险、婚恋状况、住址、生活状况等其他主体不愿让他人知晓但不影响社会秩序的信息。(这里也可谈谈人工智能的特征,但不宜过多)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隐私权具有技术化特征,侵犯呈现技术高超化、手段隐蔽化、形式多样化特征。(其他特征言之有理即可)

二、人工智能换脸背景下,隐私权保护现状?(若谈隐私侵犯现状也可)

人工智能背景下,隐私权保护现状较差,隐私侵犯事件多有发生。主要分为这几类:

1.人脸信息非法搜集,如ZAO的隐私协议规定了可免费使用用户的人脸信息;

2.人脸信息非法使用,如国外有人利用换脸技术,将女明星的脸换成小视频中的女主角的脸,这不仅仅涉嫌侵犯隐私权,还涉嫌侵犯人格权、肖像权。

三、如何解决?

1.对大数据应用主体的治理:,树立正确的隐私观是治理大数据隐私问题的根本之策;

2.建立技术保护模式 :研究较多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防火墙、信 息加密、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

3.确立通用的道德标准 :确保应用主体具备大数据道德 共识,需要建立通用的道德标准和原则,以减少涉及 隐私问题时产生利益多样化的矛盾;

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法律制度:除了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安全等级制度、 计算机信息媒体进出境申报制度等外,还应当建立 IT 职业人员的审查和考核制度、网络技术开发安全 许可证制度和定期与不定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刑法修正案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



11月5日

Q9 :以蚂蚁森林等为例,试析新媒体时代网络公益的传播创新

这道题需要对网络公益的新形式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将分析与案例结合起来分析。其实,只要稍微留意,就能注意到很多人每天都在参与网络公益活动。微信和支付宝等平台都内置了形式多样的网络公益参与形式,如步数捐赠、蚂蚁森林、蚂蚁庄园等。尤其是蚂蚁森林,是一项较为典型的公益活动形式的创新,将线上公益连接到线下。

开头:新媒体+公益活动,诞生了网络公益。简要概述网络公益的概念、形式,以及相比于传统公益活动具有的优势。

一、网络公益的模式创新

网络公益相比于传统公益,导入了社交关系,强调关系的连接,这能够激发用户积极参与到网络公益活动中去。

1、游戏化、娱乐化(蚂蚁森林是一个小游戏)

2、参与群体更大(蚂蚁森林有上亿玩家)

3、互动性更高(偷能量、浇水等)

4、传播能力更强(好友关系连接、平台推荐等)

二、网络公益的传播创新

1、传播主体:传统公益活动中,传播主体都是政府、机构和组织等,而网络公益的传播主体是个人和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参与的主体。

2、媒介形态(渠道):从静态文字、图片转变为直播+公益、短视频+公益、VR浸入式(腾讯非遗代言人项目)等。

3、传播场景:如今的网络公益是一个“行为公益时代”, 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深度卷入其中。每个人每天都要走路, “走路就是做公益”。(每天走路、电子支付等都可以转化为能量)

4、效果反馈:网络公益可以及时得到效果反馈。(收集能量种树,可以获得证书,可以看到沙漠变绿洲)

三、网络公益为公益活动的发展带来的新启示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虚拟的能量,变成了现实中的树)、对人和关系的连接、趣味性与强反馈等等。

四、总结

这道题重点一是网络公益相比传统公益的优势,二是答题的重点要落在传播创新上,公益乱象和治理等是次要的,可以谈但不要着墨太多。

 

Q10 :结合央视“主播说联播”,谈一谈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的转型与创新

这道题虽然看起来是一个“老题”,考察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合,但是结合新的创新形式,还是能考出不少新意,尤其是央视新闻联播这种老牌经典的创新,值得关注。以下是给出的一个思路,其核心就是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主流媒体难以适应,需要主动寻求转型,如何创新就是看各家本领了。

开头:概述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亟待转型的时代背景。解释“主播说联播”是什么、产生背景等,引发传统新闻主流媒体转型的思考。

竖屏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的现状

1、传播受众流失,尤其是年轻一代难以留住

2、传播内容老化,政治化、官方化等

3、传播渠道单一,不能够触达不同用户群体

4、传播效果有限,失去主流舆论阵地引导力

二、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遇到的挑战

1、受众信息接受方式转变:从全家围坐看新闻联播到碎片化刷手机

2、媒介技术改变内容生产方式:短视频(竖屏视频)更加符合受众内容消费习惯

3、话语权的争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话语权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议程设置能力减弱等

三、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如何转型和创新

这一部分需要结合“主播说联播”的具体实践内容。

1、创新内容形式: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以及未来的VR/AR

2、改变话语方式:亲民、接地气等,做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3、以“用户”为中心: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提升用户信息消费体验。

4、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性:与用户对话,让用户参与进来

5、积极推进媒介融合:从电视到互联网,从两微一端到抖音快手等,借助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

三、主流媒体的变与不变

1、主动形式变革,但优质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变

2、自身的专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变(新闻专业主义等)

3、不能为追求流量而迎合、失去“节操”,避免过度娱乐化

四、总结:结合219谈话对主流媒体的转型融合创新的要求,守住党的舆论阵地,做好党的喉舌等。

这道题在题目的评论中,已经有不少同学给出了很少的思路,大家可以翻一下,我这里给出的只是相对比较全的一个框架,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路“各取所需”即可。

 


11月6日

Q11 :试述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劳工

之所以出“数字劳工”这道题,是因为在2019年数字劳动的研究比较热,不止出现在了新闻传播学研究中,也出现在了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之中。最近更是在华东师范大学专门召开了以数字劳动为主题的批判传播学年会。因此,作为一个正在被关注的概念,有必要请大家多了解一下。

开头:概述数字劳工的定义。我们每天都在充当互联网的“数字劳工”。

一、数字劳工的产生背景

传统媒体的产业发展依赖于受众的阅听行为与受众信息的售卖,而对于互联网产业而言,这种依赖进一步强化,并形成了一种以网民为中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1、互联网的兴起

2、媒介技术赋权

3、受众商品论的发展

二、数字劳工的表现类型

1、作为生产者的数字劳工

2、作为消费者的数字劳工

3、作为传播者的数字劳工

这里我将数字劳工的类型划分到这三类之中,每一类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案例,大家可以自己想一下。

三、互联网对“数字劳工”的剥削

“数字劳工”的概念凸显的信息传播产业对网络使用者的劳动剥削,受众为互联网产业提供了“免费的劳动”。

1、强迫性:随着日常交流与社会关系的网络化与数字化,人们不得不使用互联网

2、异化:互联网公司而非用户自身占有平台,并从中获取利润

3、双重商品化:使用者本身是一种商品,使用者所生产的信息也是一种商品。

(这里是富克斯的观点,也可以从其他角度,但是这部分不能脱离对剥削的反思和认识)

四、总结/反思

这道题要考察的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数字劳工”的概念本身即是属于传播政治经济学。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不能跑到新闻信息生产上去,要注重受众和劳动的商品化的反思,“数字劳工”是一种互联网产业的价值剥削模式。

 

Q12 :结合微博撤热搜,谈一谈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问题和困境

这道题是以微博撤热搜的舆情应对逻辑为出发点的,要谈的几点内容也都是要结合这一点。大致看了一下,不少同学的思路写得是不错的,但是忽略了微博撤热搜这一点。如果本题改为“试述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问题和困境”,那么很多同学的答案就会更贴切一些。

开头:网络舆情危机的定义,舆情危机事件频发,舆情应对和处置不当等。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1、突发性(突发事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2、迅速性、广泛性(热门话题迅速吸引大量注意力)

3、短周期性(易被其他热点转移、覆盖)

4、不可控性(难以把关,话题中心发生演变、事件传播变为情感传播)

二、网路舆情危机应对的逻辑(结合撤热搜)

1、施行政治维稳(稳定压倒一切)

2、追逐正面形象(拒绝负面信息)

3、压制自由声音(不愿进行沟通)

4、沉默消极回避(期望自行冷却)

ps:对撤热搜的主导,往往有金钱和权力的介入。

三、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问题与困境

1、后真相时代,情感先行、理性缺位

2、传播和受众主体多元,难以引导

3、易发次生舆情,衍生谣言假新闻

4、方法单一,删帖、删话题等

5、理念陈旧,管制、堵而非沟通与对话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策略建议

总结:微博热搜是网民自主进行的议程设置,而撤热搜则是与公众舆论的直接对抗。“堵”“删”的思维无法规避汹涌的民意,而容易“小事变大”,让民众的情绪无处释放。在网络舆情危机中,既不能放弃抵抗,也不能一味的钳制舆论场,做好回应、疏导和解决才是第一位。等等。



11月7日

Q13 :试分析“眉”有办法小吴、上海“流浪大师”等草根网红现象

开头:互联网服务下沉,用户下沉,草根网红的定义,草根网红崛起

一、特点

1、草根性:平民化网红,贴近生活,易引起共鸣

2、偶然性:意外地走红,小吴万万没想到

3、过气快:缺少内核,难以长期发展

4、奇观化:草根网红的走红,无论是网红自身,还是观众,都被卷入了一场文化奇观中

二、成因

1、技术赋权:对个人的传播赋权,人人都可登上舞台

2、资本涌入:商业力量渗透,工业化、组织化批量生产草根网红

3、成名想象:个人利益的驱使,可以迅速流量变现

4、娱乐至死:消费社会,猎奇心理,迎合公众的娱乐主义

这里也可以从注意力经济、受众主体多元化等角度来写

三、影响

1、积极影响:满足自我个性展示;释放社会情绪压力;催生草根经济模式;促进文化阶层流动等

2、消极影响:削弱理性;审丑狂欢;低俗化,博眼球;内容良莠不齐,盲目追逐流量;金钱至上,诱导错误价值观念;公众沉浸在浅层的感官娱乐中,等等。

总结:草根网红未来发展,以及对其野蛮生长的监管和引导等等 

 

Q14: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有人说4G带来了直播和短视频,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5G将给网络传播带来何种机遇和挑战。

这一题的思路框架应该会比较简单一点,机遇、问题和应对,5G的知识大家肯定也已经做了专题训练,但是想要答好也不是那么容易,趁此机会大家可以做个梳理,爱酱仅仅是列出一个参考,大家可以变换角度。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问的是“网络传播”的机遇和挑战,答题的时候不要跑到仅跑到新闻生产上去,可容纳进来新闻、信息和媒介,但重在传播。

参考思路:

开头:2G带来了数字时代,如邮箱社交;3G带来了数据时代,如飞信和QQ;4G带来了IP化和短视频,如微信、抖音。5G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变革,互联网下半场,对新闻、传播和媒介都将发挥巨大的影响。5G的定义

一、机遇

1、催生新的新闻形态和传播场景:4K、数据新闻、机器新闻、全息传播

2、万物皆媒,连接一切:4G时代提出了这些概念,但是只有在5G时代才能真正实现

3、改变人与人、人与时空的关系:VR/AR,可穿戴设备、浸入式传播,在场感

4、人与媒介、与数据连接:媒介不止是人的延伸,媒介与人的深度融合

也可以从新闻生产(信息采集、加工、生产)、传播变革(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媒介融合(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新的媒介形态)等角度来写。

二、挑战

1、新的隐私伦理问题:在更加数据透明化的时代,人们从处于“数据裸奔”状态

2、大数据的信息安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以及人的数字痕迹等都可能被存储、盗取等

3、数字鸿沟加大:结合4G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拓展

4、虚假信息、谣言扩散更加迅速,更加难以甄别,舆情治理难读增加

5、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模糊,关系连接、信息接收进一步超载的负面影响

三、应对

1、规范5G所催生的媒介技术标准

2、加快网络传播伦理和法规建设

3、加强数据和信息安全

大家可以继续留言评论,我们共同探讨出来一个好的答案。

总结:引用何同学的话,人对未来的预测都跳脱不出当下技术和思维的局限,4G栽培出移动互联网这个参天大树,5G更肥沃的土壤会开出怎样的花?(味派食评)等等,展望一下,对传播的重构,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等。



11月8日

Q15 :结合跨文化传播理论,谈谈你对视觉传播的认识。

今天的题目可能大家都不是很理解视觉传播是什么?它跟跨文化传播之间有什么关系。只要理清了二者的关系,其实这道题就很简单了。

补充知识:

长久以来,西方文化一直把语言看作智性活动的最高形式,而把视觉表象看作阐释观念的次等形式。上世纪年代末以来,“语言学的转向”似已寿终正寝,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迷恋于“视觉的转向”、“图像的转向”或“视觉文化的转向”`。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热点,向传统的言语霸权提出了挑战。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多靠图像模式而不仅仅是以单纯的文本模式来把握,人们开始对那种把世界只看成语言“逻各斯中心”的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视觉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文化研究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并在近几十年成为了文化的重要形式。

视觉文化:

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中指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视觉文化是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开始兴盛的,以电视、电影、报纸、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所制造出的种种视觉符号充斥着我们整个生活空间。可以说视觉文化就是一种视觉文化的传播过程。视觉文化传播是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参考文献: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

本题参考思路:

解释视觉传播的基本概念。之后的内容只要跟跨文化传播结合即可。

如,可以阐释在当前环境下的跨文传播中,视觉传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1、国家视角:国家多元文化的符号表征

2、组织/企业视角:形象化的品牌展示

3、个人视角:全方位的个人IP建立

可以从视觉传播对受众的理解视角谈或者在丰富跨文化传播形式上也可以谈。

 

Q16 :结合案例试论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这道题山大和暨大都考察过,属于比较经典的题目。主要是需要区别大众传媒的影响中哪些属于消极影响,如何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论述。

如果有应对策略,一定要考虑是不是具有可行性,能不能跟消极影响一一对应。

下文所列的观点,可以选择自己最了解的三个展开论述。

开头:当前的环境对大众传媒产生了什么影响或者当前的大众传播是什么样的。

正文:

1、大众传媒泛娱乐化

随着我国大众传媒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电视、互联网站等大众传媒的媚俗化、浅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在当前“全民娱乐”的风气的影响下,甚至连主要承担“社会雷达”职责的新闻报道也出现娱乐化倾向:将新闻作为卖点,大肆制造新闻热点,尽力挖掘新闻的软性和煽情性因素,同时对暴力、色情、凶杀等方面的新闻予以重点报道,不深度分析其原因或者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反而对血淋淋的场面、凶杀作案手法、色情情节详尽描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娱乐化现象更为严重,从一些网络红人的不断出现到影视明星的恶意炒作,从经典影视剧的肆意篡改到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代表的恶搞之风盛行,都在挑战人们审美的极限。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集中体现在技术对文化的支配和渗透。大众传媒的发展离不开传媒技术,但同样技术给文化带来了一定压迫,精神世界和创新能力在无所不能的机器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拿电影文化来说,高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过度强

调了电影的摄像、色彩、音乐等造型性,而把叙事性降到最低限度,这无疑是舍本逐末。大众传媒具有负面的“麻醉作用”,人们每天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接触电视、网络等媒介,淹没在通俗娱乐和表层信息的滔滔洪水之中,从而减少了体验和思考。曾经有一则国外漫画,一只猿猴在电视机前慢慢变成了人,后来又在电视机前慢慢退化为猿猴,正是人们思考能力逐步蜕化的反映。广大受众长期接触表层文化,同时又向周围的人群扩散自己都未完全理解的文化,就会逐渐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度下降。

(1)迎合大众,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高山流水、阳春白雪难遇知音,仅存在于少数圈层中,而“下里巴人”则能被更为广泛的大众所接受。泛娱乐化时代下,选择性接触的存在使得人们更乐于遵循内心,追求轻松、简答、有趣的内容;为了获得用户关注,大众传媒在进行内容生产时就会迎合大众口味,久而久之,浅阅读、碎片化、娱乐化、煽情化的内容将需要一定知识储备的深度阅读内容挤出市场之外)

(2)关注点失焦,社会责任感淡薄(真实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时事 , 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并维护其合法权益 , 维护国家安全 , 促进社会安定 , 这些都是传媒机构尤其是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社会责任。而实际上,面对重大灾难性事故,一些媒体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并引发情感共鸣上,如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真相尚未查明之时,已有环球网、新京报等直接使用“女司机”“逆行”等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进行报道,成为促成“网络暴力”与“新闻反转”的助力)问哈

2、媒介文化的工业性、同质性(导致人们文化生活的单一性和机械性,可以拿同质化的明星真人秀作为案例)

在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群体和不同阶层的人对工作(或学习)之余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方式日益相似,都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以电视、互联网站为主的大众媒介上,媒介文化成为人们消费闲暇时光的生活主体,从而导致了大众文化生活方式的趋同和单一。也就是说,媒介文化打着让人们充分享有自由选择权利的幌子,却最终使社会文化日益失去多样性。大众传媒是文化工业的核心,按照商品原则进行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呈现出程式化的、标准化的和机械复制的特征。其结果是被复制的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文化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观念。

3、大众传媒对文化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各种文化群体的冲突加剧(可以对比快手抖音歧视链、小镇青年)

从印刷媒介来看,面对城市群体的都市报发展迅速,而占据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读者通常只有一家相对枯燥无味的日报。各种杂志定位也往往是都市白领、金融精英等。各种报道占据主角,要么是各类影视明星,要么就是成功的企业家、董事长,而边缘群体却总是难以占据版面,登上版面的也都与一些犯罪、贫困、暴力等有关系。这些群体没有话语诉求的空间,则更会激起对社会的仇视、不满,做出过激行为,引起社会恐慌和冲突。当下社会大众对“官二代”、“富二代”犯案等事件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同样性质的普通人犯案,正是此矛盾的体现。

4、大众传媒内容的商品属性,使享乐文化进一步蔓延

5、海外文化的冲击使得本土文化传播空间被蚕食

(也可以加上原因和对策)

原因:

(1)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并存,社会矛盾突显

(2)经济利润刺激使得传媒日趋商业化,传媒的主流文化引导功能减弱

(3)部分大众传播者文化底蕴不深厚

(4)我国大众传媒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导致外来文化趁虚而入

对策:

(1)大众传播者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做好文化“把关人”和“检测者”

(2)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众传播的文化引导

(3)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功能,增强公众参与建构社会文化的自觉性

(4)从媒介技术入手,加强对大众传媒内容的过滤

(5)着力挖掘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

结尾根据自己所写内容进行总结。

 

 

11月9日

Q17 :从咪蒙兴衰看自媒体内容生产

参考思路:

开头:简要介绍什么是自媒体内容生产,以及咪蒙事件的前因后果。

一、内容特点

1、打造爆款:曾写出《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等爆款

2、贩卖焦虑:《致贱人》和《致low逼》等

3、熬毒鸡汤:热衷月薪五万、底层逆袭等话语

4、标题党:渲染暴戾、金钱、性等话题,大肆赚取流量

”咪蒙“作为自媒体金字塔塔尖的从业者, 给助理开五万月薪的咪蒙, 头条报价一度接近百万,拥有超千万粉丝和数亿的估值,咪蒙在自媒体时代依靠内容生产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二、兴起原因

1、技术赋权: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人人都可以获得”传播权力“。

2、后真相时代:注意力被转移到态度、观点、意见、立场上,事实和真相被挤第二位,这赋予了咪蒙贩卖焦虑、熬制毒鸡的机会,可以获得大量传播。

3、去中心化传播:“去中心化”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的主体, 每个人都有发声和表达的权利, 意见、观点、看法有了无限的传播空间。

4、UGC+PGC模式:咪蒙的内容生产从个人走向了专业化生产,使得业余和专业结合了起来。

三、乱象及危害

1、过度煽情

2、制造焦虑

3、泛娱乐化

4、误导舆论

5、假新闻泛滥

这里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不一定要写得很全面,把握几个重点即可。

四、乱象产生的原因

1、注意力经济,对流量的依赖和追逐

2、商业利益的驱使

3、把关缺失,监管缺位

4、自媒体从业者自身的职业道德不足

这里主要是驱动力(流量、利益)、政府平台(把关、监管)、生产主体(自媒体从业者)几个方面来写,1、2点也可以合在一起,追求流量就是追求利益。

总结:谈一下应对策略,包括加强立法治理,提升主体和平台责任,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等。

这里因为要结合咪蒙的兴衰,所以比较偏向于咪蒙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也可以采用更加简洁的思路,从自媒体内容生产的乱象、原因和应对等角度来写。

 

Q18 :试述内容付费行业兴起的原因与未来发展趋势

开头引入:内容付费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 ,随着优质网生内容的迭代以及产权意识的增强 ,内容付费逐渐成为主流 ,常见形态包括媒体订阅、在线教育、音乐视频版权付费、会员制 ,以及各类媒体平台所推出的 ,以盈利为目的内容售卖服务,而知识付费只是内容付费的形态之一。2016 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又被称为“知识变现”之年,知乎live、分答、值乎、得到等知识付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知识付费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以下笔者将从知识付费的定义、产生的原因、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知识付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谈谈自己对知识付费的看法。

一、内容付费定义

内容付费即为获取特定知识而支付费用,它其实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内容付费实际上是知识共享 3.0 时期的迭代形态 ,共享性仍是其内核 ,而付费是其外在形态。

二、内容付费出现的原因

1.国家政策的推动

2.信息冗余和时间碎片化

3.在线支付普及 ,受众有付费意愿

4.知识成为社交货币

三、内容付费存在的困境

1.内容产品质量低下

2.付费土壤尚未形成

3.侵犯知识产权现象频发

4.加剧“数字鸿沟”

四、内容付费的未来发展趋势

1.内容付费产品的生产者专业化

2.内容付费产品需求继续上升

3.内容付费产品逐渐细分领域

4.内容付费产品引入内容评价机制

结语

总结/反思/展望

 


11月10日

Q19 :《奇葩说》第六季最近火热开播,试分析辩论类节目的火爆现象

                                             

Q20 :互联网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变迁与发展

参考思路如下:

一、理论概念阐述(阐述概念同时交代理论存在的前提:1.社会孤立的恐惧、2.多数意见的产生、3媒介在舆论形成中的权威性)

二、时代背景变化:

1.去中心化、虚拟化连接

2.意见表达的平台

3.传播权力的下放

4.传播主体多元化

三、理论在新环境下的冲击,“反沉默螺旋”的出现

1.网络虚拟化连接对“社会恐惧”的消弭

2.网民个人意见表达对多数意见的掩盖作用

3.传播主体多元化,舆论形成和走向难以控制

四、“沉默的螺旋”“反沉默螺旋”在新媒体环境下矛盾共存

1.沉默的螺旋在媒体意见与公众意见一致的情况下依然适用

2.反沉默螺旋促进个人意见的表达,甚至可以起到引导舆论和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五、拓展: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是否使用

1. 适用:

理由:群体压力在社交媒体时代仍然存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促进舆论的产生;虚假的平等,主流媒体的控制力仍然存在

不适用

理由:舆论形成的困难、传播从单向交互的转变等。言之有理即可。



11月11日

Q21 :请结合案例,分析网红经济中的迷惑行为

解题之前需要明确的是“迷惑行为”在词意上倾向于贬义,所以本题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分析网红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简单陈述当前环境。网红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是随着网红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网红经济的产生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其中网络条件下的自媒体趋势是前提,社会价值多元化、社会心态多样化是基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生产方式转变是现实背景。

一、网红经济形成的宏观环境

(1)前提条件/技术条件:网络时代自媒体趋向

(2)社会环境/时代基础:个人价值多元化与社会心态多样化倾向

(3)政治经济层面/现实背景: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创新创业政策导向

二、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

(1)网红价值多元化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如“个性自由”消解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

(2)社会成员急功近利心态(可以包括“一夜爆红”、“一夜暴富”这类事件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可以是通过“自虐”、“KY”、“黄色血腥”等行为吸睛,试图成为网红等行为。)

(3)网红经济行为中的商业诚信危机(“快速致富”、经济利益驱动导致的商业经营诚信危机。如各类网骗、虚假微商等)

三、网红经济的规范引导

(1)设置”红线”,加强对各类平台的监管和治理

(2)提高“网红产品“商业化的准入门槛,道德与法律层面双严

(3)加强公益宣传,提升公众素养,注重主流价值引导

总结:网红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运行模式,必然存在着不足,但有其合理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应用理性、谨慎的态度看待。肯定网红经济是对“互联网 + ”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其本身就是互联网经济延伸的产物,我们应该支持互联网与其他产业形态的深度融合与对接,不断满足社会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科学对待网红经济,反思网红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合理规范网红自身的行为,发挥其KOL的作用。

 

Q22 :新媒体时代谣言产生的原因、特点及治理对策

常规的分析和解答大家都已经回答了,在此基于基于奥尔波特流言公式给大家一个解题思路。

美国学者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和波斯特曼(Leo Postman)于1947年提出的谣言传播公式:谣言的流通量=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Rumor=Importance×Ambiguous)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谣言正搭乘着新媒体快车,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力度冲击着人们的神经,这使得当下的谣言传播较以往更易产生强烈影响。

克罗斯引入了“受众判断能力概念”,克氏于1953年提出“谣言的流通量=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受众判断能力(Rumor=Importance×Ambiguous/Critical)”。

新媒体时代下的谣言传播,由于门槛降低,“传播者影响力”因素也值得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

其一,谣言的传播与澄清速度均有提升。在传统媒体时代,谣言主要以人际间的口头传播为主,决定了其较慢的传播速度;同样,辟谣速度缓慢,只有在谣言产生一定危害时,才会引发大众媒介的注意,进而参与到传播过程中进行辟谣。而新媒体时代无论传谣还是辟谣均能做到快速反应,立竿见影。

其二,谣言传播的把控难度提高。在传统媒体时代,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与验证,减少了谣言信息传播的可能性。新媒体时代把关人角色的弱化致使谣言信息极易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病毒式传播,从而产生恶劣影响。

可见,网络的出现使得媒体由原先的信息发布平台转变为信息交互的舆论场,意见的汇聚既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也可以影响大众的认知,并引导社会舆论,在特定条件下还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次生灾害”。如波普诺所说,谣言作为人们共享信息和思想的重要方式,是所有易于引发诸如恐慌和骚乱之类更为复杂的集合行为的初始阶段。

我国学者王倩,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的谣言传播公式:Rumor=Importance×Ambiguous×Transmitter Influence/Critical,

即谣言的流通量=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传播者影响力/公众批判能力。

其中传播者影响力/公众批判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指标:①情绪表达 ②批判分析 ③重复表述 ④其他。

根据以上公式,结合当下案例可以写出谣言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这个大家都表述得不错,不再赘述。对策层面只需要注意可行性,不要重复即可。

 


11月12日

 Q23 :结合《甘柴劣火》等事件,分析新闻作品“洗稿”行为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文字内容生产方式,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繁荣发展也为其自身的自媒体内容创作平台培育了受众市场。在媒体融合时期,独特的内容生产逐渐成为占有市场的“王道”,媒体对自有版权内容的保护也愈发重视。与此同时,为降低成本,躲避版权审查,“洗稿”这一颇具争议的内容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不少自媒体的选择。

洗稿”不等于简单的“复制粘贴”,“洗稿”就是以更换一定的表达方式(句式、词汇、结构等)来将他人新闻作品内容(事实和观点)变成自己作品的行为。其常用的手法包括语序调整、词汇换、事实与观点的挪用等等。洗稿是一种伪原创,是一种升级版的抄袭行为。《甘柴劣火》正因大量使用了媒体的新闻报道而又调整了原有报道的用词和语序,才被指控为“洗稿”。

一、洗稿兴起的原因

2018 年初,自媒体人周冲被另一自媒体人六神磊磊指控“洗稿”式抄袭,让“洗稿”一词进入大众视野。接着,媒体曝出自媒体“洗稿”已形成产业链,仅需几秒便能炮制出逃避重复率审查的“洗稿”文章。

1、自媒体人版权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机制。

2、流量和利益驱使,在流量压力和金钱诱惑面前,自媒体作者极易铤而走险。

3、”洗稿“的行为十分隐蔽,难以甄别和把关,滋生了”洗稿“行为生存空间。(在《甘》事件中,存在这样的争议,有人认为是洗稿,有人为其辩护)

二、洗稿行为的影响

”洗稿“本身是一个不正义的行为,这里的影响主要就是不利影响。

1、自媒体内容生态混乱,破坏行业秩序。央视《焦点访谈》曾抨击了自媒体的六大乱象,其中之一即为“洗稿”,并指出“洗稿”形成的“伪原创”十分隐蔽,更难以维权。

2、侵犯版权,打击原创作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优质内容的持续生产。

3、违背专业主义精神,不利于形成版权保护意识,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空间。

三、如何应对和解决”洗稿“行为

1、平台提升和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发挥”把关人“效应+技术化过滤和治理(删帖、封号等)。(平台)

2、提升自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媒体从业者进入门槛。(创作者)

2、完善版权保护法,制定法律法规,打击洗稿的侵权行为。由国家版权局等四部委联合启动的“剑网2018”专项行动将自媒体以“洗稿”方式抄袭剽窃、篡改删减原创作品的侵权行为作为打击重点。(政府法律)

总结:”洗稿“行为破坏了自媒体内容生产的生态结构,扰乱了正常的媒体运行秩序。表面上看,”洗稿“行为体现的是对流量和利益的无节制的追求,背后体现的则是自媒体内容生产的矛盾问题。由《甘柴劣火》引发的“洗稿”纠纷是自媒体和主流新闻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冲突,并引发了关于媒体融合时期媒体价值导向的追问。“洗稿”争议更本质地体现为自媒体与主流新闻媒体的利益纠纷。为平衡多方利益需求,应以法律与媒体职业伦理两条路径并举,共同规范“洗稿”行为,方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创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彭桂兵等,《新闻作品“洗稿”行为的审视与规范》

 

Q24 :结合媒介生态环境变迁,梳理和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以及对我国媒体的启示。

这道题其实是清华大学去年的一道真题,稍微改了一下。

原题是“结合媒介生态环境变迁对议程设置发展50年脉络的梳理与分析,对我国媒体的启示。”

1-关于这道题,去年在爱传播微信公众号上有相关的推送,已经整理得很全面。所以,大家一定也要看爱传播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哦。关于议程设置合集:°议程设置合集: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

2-推测之所以出这道题,是因为清华大学的史安斌老师此前专门有一篇文章,发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上,题目为《议程设置理论与研究50年:溯源·演进·前景》。所以,看报考院校老师的热点、重点文章很重要,大家可以自行下载这篇文章。

3-此前,在中国社会科学网站上,出过一次专辑,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大家认真以上几个部分,以及彭兰等专题整理,即可对议程设置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框架,作答此题即可。

 


11月13日

 Q25 :试析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的挑战

人工智能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但是也为新闻带来了一些挑战,其中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即是对新闻真实的挑战。技术上的“以假乱真”,客观上为那些缺乏自律精神的媒体从业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虚构”新闻事件提供了可能。“虚构”新闻事件一旦变成新闻生产的某种手段,就连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人也将难以识别真假新闻。这种状况若无制度性的规制,滥用虚拟技术的新闻机构将很难受到相应的制约,导致“虚构”新闻的行为成为一种极具风险性,并且对新闻真实构成威胁的技术手段。

一、人工智能时代与新闻真实

1、人工智能在新闻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报道、传感器新闻、机器新闻、自动化新闻、数据新闻、计算新闻、VR/AR、算法推荐系统(智能分发系统)

2、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真实:呈现出价值偏向,整体性失真;更加隐蔽、难以被察觉;真实是被制造出来,也是可以被技术化干预的等。

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真实面临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时代,假新闻事件频发,且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从新闻生产和分发的角度来看,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对新闻真实的威胁:

1、信息来源:信息来源广泛,缺乏有效的过滤机制,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

2、信息处理:算法偏见,技术的非中立性,算法本身包含着设计者的价值偏见,这种偏见是隐藏的,难以被察觉的;智能信息处理过程中,算法本能的能力有限,处理能力不够

3、新闻生产:机器人新闻写作,缺乏人类的深度思考思维;另外,在AI换脸

4、智能分发:个性化推荐,精准分发,强化用户对新闻的选择性接触,易发生信息茧房效应,阻碍真实信息的接受

三、对策

1、破除算法的黑箱:优化智能算法的设计

2、加强人的把关作用:继续发挥人的把关作用,不可迷恋智能技术的”工具理性“

3、加强平台的监督和管控,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3、加强政府监督机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伦理法规

总结: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应用会进一步加深,对新闻业的影响也会不断增大;未来的AI时代将会是万物皆媒人机合一,新闻业对人工智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化,虽然新闻真实与虚假信息的博弈还将继续,但也会有更新的智能技术应用在新闻传播中,如区块链技术等,对重塑新闻真实有着积极的意义。

 

Q26 :请试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竖屏"视频的生产与传播

“竖屏”视频其实早几年就在讲,但是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竖屏”视频才呈现出了爆发式增长。不管是抖音快手等专业性短视频、直播平台,包括优酷等传统视频平台也都出手打造“竖屏”视频的传播方式。在2019年,“竖屏”视频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所以爱酱觉得这个概念有必要关注一下。

那,这道题相对其实相对容易一些,有一篇文章可以参考,见下图即可。《“竖屏”的起源、优势、特征与挑战》但是正如上面所讲到的,这道题应该比较新,还是值得关注一下。另外,建议读一下另外两篇文章,分别是《竖屏时代的来临:融媒体短视频类型前沿和趋势研究》和《竖屏:移动场景下视频呈现的创造性选择》。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献,那关于“竖屏”视频的问题基本就可以解决,不管是名词解释、简答还是论述题。

 


11月14日

 Q27 :从中美主播刘欣与翠西“约辩”,谈一谈首次跨洋对话对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刘欣和崔西的“约辩”,无疑成为了中国对外传播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虽然这道题答题的同学较少,但这是一道相对比较重要的题,如果院校有考对外传播、国际传播,或者是电视直播媒介事件等,那就有可能会进行一些考察。

一、开头:概述事件,引入对外传播。中美主播对话,是我国对外传播史上一个极具启发意义的个案。这是我国对外新闻主播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外国主流媒体上的首次亮相,是借助外方媒体平台表达中国立场、积极发出我方声音的一次成功尝试,具有开创性,在我国对外传播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困境

1、传播格局:“西强我弱”的没有改变,我国媒体声音对西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

2、传播手段:对外传播手段单一,主要借助官方媒体报道,以及政府发言人等。

3、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僵化,硬新闻多,话语体系落后。

3、传播环境:国际舆论对中国围剿日益加深,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三、启示(这部分重点论述)

1、打造常态化的对话机制:过往经验表明,我国媒体强硬地发表一些针锋相对的“檄文式”国际评论,往往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舆论较量效果。而在本次中美主播对话中,刘欣保持谦逊、温和、文明、节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翠西为代表的美国民众因中国崛起而引发的焦虑和敌意。因此,以“对话”而不是“对抗”方式开展的舆论较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取得更好的舆论效果。

2、积极构建新的话语框架:争夺话语权,实则是争夺“话语框架设置权”,由此增强国际传播力,发挥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刘欣敢于直面问题,理性阐述中国立场,扭转了原本西方设置话语框架的“劣势”,形成了对传播中国有利的话语力量。

3、民间对话的特色与特殊效果: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媒体及其报道、言论习惯性地抱有偏见。刘欣虽然是CGTN的主播,但她发推文约定在翠西·里根主播的福克斯电视台节目中进行辩论,并指出“我的名字不是中国官方电视台,我叫刘欣”,以此表明自己以个人身份参加辩论。双方提问、对答、观点表达没有官方媒体的严谨和程式化,而是颇具西方媒体访谈节目的个性化、自由发挥色彩。

4、融合多媒体平台优势:从传播渠道和网络应用来看,具有交互融合效应。与以往的电视辩论相比,此次中美主播经贸摩擦之辩网络的应用程度较高。辩论前后的活动和辩论活动本身大量地由媒体借助网络进行,媒体和网络强力交互、高度融合,产生了几何量级的传播效应,网络声量相应地直线冲高。此次辩论传播渠道和网络的交互融合,也是适应了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使得传播的层次更丰富、范围更广。

四、总结:强调本次对话的意义,对未来中国对外传播创新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对外新闻主播国际传播力的培育及提升——从中美主播对话谈起》《浅谈民间对话在对外传播中的运用——以中美主播“约辩”中美经贸摩擦为例》等

 

Q28 : 2019年,李佳琦成为了电商经济中非典型的经典营销案例,请谈一谈“口红一哥”李佳琦的传播学逻辑。

一、开头:#李佳琦#现象,电商直播,口红一哥,OMG、“买它!买它!买它!”,吉尼斯纪录,引入对李佳琦现象的传播分析。

二、火爆原因

1、流量经济催生电商直播:早期“巴黎欧莱雅,你值得拥有”的slogan和超级影星巩俐捆绑在一起。此后从范冰冰、李冰冰转换到众多年轻流量明星,欧莱雅始终追求的都是流量明星,李佳琦也是如此,是新的流量代表。

2、新意见领袖获得话语权:随着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许多“超级KOL”正脱颖而出,依托百万级粉丝群体精准定向营销。有粉丝便有底气,KOL们开始塑造整条产业链,直播江湖中“滋生”出了新行业。

3、MCN专业化运作:(资本力量)专业机构塑造网红,以此拉动流量。李佳琦脱胎于欧莱雅“BA网红化”项目,如今依然是在MCN机构的专业运作之下,能够保证网红能够进行稳定、持续地输出内容和商业变现。

三、传播逻辑

1、在场式的直播陪伴:保持每天直播和固定时长,进行知识传授和“粉丝”互动。网络直播更能凸显出现场感,建构了更为接近日常对话的真实感,给人一种“在场式”陪伴的感觉。

2、打造精准文案(话术):文案精准,精准适配场景,如失恋时涂什么颜色、见未来婆婆涂什么颜色、“杨幂、迪丽热巴涂这个色一定很好看”等,迅速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心甘情愿地被劝服。

3、建立符号:“Oh My God!”“买它,买它,买它”等语言和肢体动作表情通过反复使用进行符号化,其人设“口红一哥”也被符号化,逐渐建立了较高的辨识度。

4、传播模因:抖音上金句频出,动作表情极其夸张,例如“买它”、“OMG”、“要买就买最贵的”、“男人女人都会爱上你的颜色,就是这一支”等,构成传播模因,被迅速传播。

5、制造话题:挑战“30s内给最多人涂口红”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双11直播与马云PK卖口红、蒙眼涂口红等视频, 不断制造热门话题。

6、拟剧理论:在视频中多次重复他的经典台词, 如“Amazing!”“太好看了吧”, 以此来形成个人标签, 塑造个性,强化粉丝记忆, 引发病毒传播。(奇观化表演)

7、其他:病毒传播、整合传播,以及对系统算法的迎合以获得推荐流量等等。(这里仅做列举,选择性答即可,不必求全)

四、总结

 


11月15日

Q29:请就四川电视台暗访节目出现不当画面一事,结合媒介伦理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注:四川电视台事件应该算是今年传统媒体最热负面典型之一,提到这件热点事件,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暗访、隐性采访,如果题目问的是四川电视台中的隐性采访环节出了什么问题,你可以只答个隐性采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题目中的暗访只是说明了节目性质 ,但从根本上来说,依旧还是传统电视节目的问题!题目后半部分已经将题目的限定词给出,即媒介伦理,所以大家在谈四川电视台的问题时,不能只谈隐性采访一个问题,这一点也是很多同学所犯的“偏题错误”。

参考思路:简述事件内容,定性事件好与坏(一句话即可)。总结总体的伦理失范行为(隐性采访、新闻把关失范、过度越权【也可认为是滥用监督权】)

一、四川电视台伦理失范行为

1.滥用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 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隐性采访应当遵守合法、最小伤害、公共利益、最后选择、明访与暗访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新闻把关失范,出现不雅画面的电视节目是经过层层把关最终播放出来,那么不雅画面如何被播放出来?这个问题追其根本在于把关人的工作失职。

3.滥用监督权,首先如果只是简单地报道、暗访下街边按摩店只是一个不具有新闻价值的选题,一没有对这种不良现象进行规范提醒,二没有监督政府的管理,所以四川电视台对于自己的身份定位并未明晰。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利,应该监督的是强权、是政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漏洞。(第四种权利:新闻媒体的自由言论权利是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利”。它可以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及各种权利关系发表意见和看法,从而对其进行民主监督,从而起到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抱负和社会守望者功能。)

二、造成伦理失范行为的原因

1.媒介经营体制陈旧(把关失范正好能证明这一点);

2.观点陈旧,缺乏人才(这是所有县级或者是弱一点的省市级媒体目前正在缺的问题);

3.工作者新闻专业主义缺乏

三.对策

媒体:机构进行媒介融合的改革,同时采编分离

行业:加强自律管理,建立行业共通准则

政府:加强法律完善,完善奖惩制度

新闻工作者: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的学习,提高个人的新闻敏感度

总结:简单几句说一下负面影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媒体威信、对受众来说也是一次心灵伤害),最后说一下,保障民生、关注社会,新闻人可以做、能够做的还有很多。

 

 

Q30 :请你结合案例,谈谈县级媒介融合存在的必要性

县级融媒体今年必考点之一!

开头:定义(必答)——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指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开展媒体服务、D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特征)由于县级融媒体是由政府主动推动产生,所以具有政府推动建设迅速,建设融媒体中心“是一项必须完成的ZZ任务”;以广电系统为主导和抓手的组织聚合形态;•以县委和县政府的宣传报道为主要内容等特征。

必要性:第一,体制机制存在问题,部分县广播电视台隶属于县政府,部分县级广播电视台隶属于文广新局,类似于行政事业单位,加之人员冗余,工作效率低下,节目陈旧缺乏新意,无法满足当地受众的需求。第二,县级广电的受众以农村农民为主体,目前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普遍偏少,县级电视台的节目普遍带有浓厚的都市化倾向,内容超前或空泛,离农村实际较远;播出节目不合农时,内容单一,尤其是与节目相应的服务信息较少。第三,专业人才缺乏,导致有业务能力的新闻采编人员稀缺,人才较少。第四,媒介融合属于传统新闻媒体最新改革方式,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效果显著。

怎么做:第一,上级传统媒体优势资源,建立自上而下的“中央厨房”,在技术、业务、人才、用户、数据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如河南省郑州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以郑州报业集团融媒“中央厨房·新闻超市”大平台为基础,在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统一的指挥调度和分拨平台。第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技术平台,在原创内容方面下功夫,推动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如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开发建设了海淀融媒云端技术平台“媒e家”,作为融媒体中心集内容生产、业务管理、技术服务于一身的综合系统,平台包含区情研判、新闻发现、选题审核、稿件共享、采编调度、多媒传播、通联管理等核心功能,具有一体化、流程化、移动化的特点,实现了业务管理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内容生产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的转变。同时,在提高原创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上下功夫,发挥区域互联网科技资源优势,设立百度融媒体工作室、短视频融媒体工作室、交互动画融媒体工作室、新闻网站融媒体工作室等首批9家“海淀融媒”融媒体工作室,创作优秀融媒体作品,讲好海淀故事,传播好海淀声音,以驻区企业不断涌现的前沿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产品模式,促进“海淀融媒”原创内容生产。第三,着眼创新社会治理,用“新闻+”理念推动县级融媒体从以往的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这一点是与“中央厨房”的最大区别)北京市昌平区通过“新闻+智库”实现民意多维度反馈,健全基层通讯员队伍、拓展政务信息接口、邀请自媒体入驻和群众提供线索等方式畅通民情民意线索渠道,推进大数据分析,通过运用用户画像、行为分析等方法,实现内容的分众传播和精准投放,科学设置议题,实现舆论的有效引导;通过“新闻+问政”实现民意渠道畅通,充分发挥媒体在民意沟通方面的特殊优势,将“北京昌平”手机APP打造成为昌平本地“民意上网”主要入口,重点围绕民意诉求打造公共话语场、舆论监督场、民意互动场;通过“新闻+服务”实现民生全方位保障,一方面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对接各类政务服务系统,将“北京昌平”手机APP打造成为全区网上服务事项的前端集中办理窗口,另一方面整合社会服务资源,通过“北京昌平”手机APP构建便民服务“一条龙”的商务圈,让昌平百姓“一端在手、生活无忧”。

结尾:县级融媒体虽然已经做了几年,工作成绩显著,但是依旧还存在不少问题,(落脚点放在面对现实,憧憬未来)

 


 11月16日

Q31: 请分析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

关于媒介化的讨论, 正在国内学界广泛开展起来。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也越来越体现一种媒介化社会,媒介正在不断建构着我们所处的社会。有学者认为,“媒介社会化”受到了卡斯特尔“信息社会”与“信息化社会”的直接启发,所以才有了“媒介化”社会的提出。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大家对这个概念也都不陌生。

1-这道题其实来源于周翔老师的一篇论文。文章认为,在媒介渗透的社会背景下 ,媒介化成为最能够体现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并分析了媒介化的概念、过程、逻辑和社会表征,以及媒介化在网络社会中的额空间转向和媒介延伸。基本上读完此文,就可以作答此题,对于理解媒介化具有较大的帮助。

2-除此之外,另外一篇很重要的文献是《媒介化理论及研究路径、适用性》,对媒介化热潮、主要视角观点、研究路径和在中国的适用性等做了研究分析。也建议大家读一下。

3、关于媒介化、媒介化社会以及此背景下的研究,暨大、南大和复旦等学校的一些学者都关注比较多一点,如胡翼青等,可以稍加留意。尤其是复旦大学“媒介道说”系列图书即将正式出版,媒介研究的关注度可见一斑。见:O公告:“媒介道说”系列图书正式出版

4、媒介化与媒介化社会、社会的媒介化都是分不开的,也可以参见一下这个词条,对于理解媒介化社会的概念、形成和逻辑会比较有帮助。


Q32 : 黄色新闻对现实新闻工作的启示

首先先说一下这道题并不难,你开始肯定要先概述一下黄色新闻,然后你可以简要说明一下黄色新闻在我国的成因,但字数不要太多,因为“对现实新闻工作的启示”才是你需要着重回答的内容,当然成因这部分你也可以不写,但你在写启示之前最好先写一下黄色新闻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有一点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黄色新闻对现实工作的启示并不都是消极方面的,它能够打开销路自有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辩证地看待。

参考框架如下:

一、黄色新闻概述/黄色新闻的由来

(黄色新闻在我国出现的原因)

二、黄色新闻的意义

(一)积极意义

1.奠定了现代报业发展的基础

2.革新新闻采访方式

3.促进传播理念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

(二)消极意义

1.传播低级内容,侵占公共资源,浪费受众时间

2.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破坏媒介的公信力

3.打着“同情弱者、社会正义”的口号煽动社会运动

及战争

三、黄色新闻对现实新闻工作的启示(重点部分)

1.新闻媒体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2.新闻媒体要有明确的受众定位,确立核心受众群

3.新闻媒体要传播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 , 承担社会责任

4.新闻媒体要提高自律意识,形成由行业自律解决问题的机制

5.新闻媒体要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改进新闻业务,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11月17日

Q33 : 新闻传播业存在的伦理失范现象

这道题还是很重要的,华中科技大学曾经就部分内容考过30分论述题,其他高校也经常会以不同形式考察其中的内容。爱酱以去年爱传播《新传考研20天20题》中的这部分内容作为参考来给出这道题的答题框架。不要着急,最新版20天20题马上发货哦

要注意的是题干让你举例分析,所以案例不能少。传播伦理四大公害:新闻敲诈、新闻腐败、媒介寻租、新闻歧视。一般来说每种伦理失范下面你都可以按照定义、(实质)、表现、原因、危害、对策的顺序来写。

参考框架如下:

(一)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

(1)定义

(2)实质

(3)表现

(4)原因

(5)危害

(6)对策

(以下分类可按照上面的点来列)

2.新闻敲诈

3.有偿不闻

(二)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

(三)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

(四)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

(五)新闻真实与虚假新闻

(六)传播媒体与隐性采访

(七)新闻报道与媒介审判

题干要求让你分析几种,如果时间充足你可以都写,但如果时间有限,你可以挑选以上3-5种来结合案例分析。

 

Q34 :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之比较

这道题还是很重要的,就拿华中师范大学825来说,这道题反复考过多次。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已渐成体系,其主流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维新派新闻思想同出一源,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逐渐取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主流。

参考框架如下: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都十分重视报纸在“上通下达”中的作用,并认为报纸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维新派新闻思想中最典型,是维新派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

②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两大天职

③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④健全舆论的主张

⑤提出办刊宣传的两种方法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3)党报要注重舆论的制造和引导

(4)党报重视民意

 


11月18日

Q35:结合相关理论,谈谈你对IP剧的认识


Q36:西方对“迷”与“迷群”的研究一开始并不是积极的,有学者将其分为了三次浪潮,以亨利·詹金斯为代表的第一次浪潮开始,“迷”文化的正面积极效应获得了学者们的肯定。而在国内,这一研究多以“粉丝文化”等关键词出现,请你结合近年的新案例,谈谈你对粉丝文化的认识

几乎没有看到不跑题的同学。得区分粉丝文化、粉丝群体、粉丝、粉丝经济,不要一看到题目有“粉丝”,不看题干和说明,就想当然的套用以前写烂了的模板。本题本来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的,但是大家对粉丝文化是什么都不太了解,如果报考学校有考察此类题型的可能,建议是直接把本篇论文看明白。重点看什么是粉丝文化?它有何特点?最好是自己尝试与今年的“饭圈女孩”应援阿中哥哥结合起来。

 



11月19日

Q37:请分析新时期(1978)以来我国传媒业变革的基本路径。

这道题其实是复旦大学朱春阳老师本月最新发表的一篇研究成果,考传媒经济的同学需要关注一下。我国传媒业从40年的发展来看,1998年前后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之前是行政力量主导的,以垄断租金来替代财政扶持的解题方案,这一方案的最大贡献是在现有体制框架下解决了办好传媒业所需要的资金来源的问题。随后市场力量主导的解题方案是以创新来扩张传媒业的版图;而技术力量主导的解题方案是通过融合消除垄断赖以生存的基础,进而驱动传媒业进入到一个全面竞争的市场格局中,以提高新闻业服务社会发展的效率。40年传媒业变革实践再次证明,好的新闻业一定来自于充分的竞争,而非垄断。


Q38 :近年来,成都、西安等成为抖音上的“网红城市”,请结合案例谈一谈短视频时代的城市传播创新

这道题是考察短视频对对城市传播创新的启示,所以短视频对城市传播的优势和创新是重点,问题不是重点,稍微讲一下就可以了。另外,开头要讲的是城市传播的概念定义,而不是短视频的定义。

开头:凭借抖音这个平台,重庆、西安、成都、厦门、杭州等城市迅速晋升为“抖音之城”,这些网红城市的出现,体现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利用短视频这一新的媒介形式传播城市形象,显然成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手段。由此引入,概述城市(形象)传播、网红城市等等。

一、传播内容方式:

1、城市话题议程设置:15是发现武汉、寻味天津日进dou金、郑州我来了等

2、城市景观的创意表达:西安摔碗酒、漠河洒水成冰等

3、城市文化的多元呈现:对城市特色文化进行可视化加工,地方方言、戏剧、杂技等,昆曲、秦腔、变脸、苏绣、剪纸等

4、城市生活细节的展现:“抖音记录美好生活”,对市民风貌、美食美景进行展现

二、传播优势与创新:

1、城市传播主体去中心化:城市形象的主体不再是政府、媒体等机构,每个人都被赋予了短视频制作和传播能力

2、城市传播内容多元化:短视频上的个性化叙事改变了传统城市传播中的宏大叙事的僵化方式,内容更加丰富和接地气

3、城市传播渠道融合化:城市传播渠道突破了电视、媒体等传统平台,而是走向了短视频平台,其生产的内容继续进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覆盖面更加广泛。

4、传播速度和规模扩大化:短视频内容容易形成爆款,不断被播放,形成病毒式、多层级的传播,传播速度和规模都远超传统方式。2018城市话题最低1.3亿,最高31.5亿。

三、对城市传播创新的启示

1、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创新表达方式,突出城市人文情怀

2、搭建共创平台,实现城市形象联合传播,消除地域空间限制

3、注重用户体验,打破平台壁垒,扩大多元传播

4、打造城市文化传播IP,构建城市网络名片等等

5、。。。。。(因为是讲创新启示,这一部分要重点展开)

四、总结

参考文献:莫少卿,抖音城市形象传播研究;邓元兵等,基于SIPS模式的短视频平台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柳邦坤,利用短视频传播城市形象的问题及对策;等等。



11月20日

Q39 :  试分析短视频的MCN运作模式

关于MCN,本来觉得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一道题,但从答题情况来看,要么是大家对这道题不感兴趣,要么是不知道如何入手。事实上,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网红们,其实都不是自己在运作,走的都是MCN的运作。那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MCN,可能很多同学在概念上就卡住了,所以不知道怎么来答题。在如今的流量市场上,个人可能因为各种意外走红,但是如果想保持稳定的内容输出,最后都会向MCN靠拢,无不如此。作为MCN机构,也会将押宝众多的网络流量红人。甚至是如papi酱,其后续发展的路子是自己变身成为了MCN机构,不断的孵化新的网络红人。那么答题思路就很明白了。

开头:短视频凭借其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和极强的分享性迅速风靡互联网,经过两年多的野蛮生长,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已经从UGC模式,到PGC模式,再到两者共同协作的PUGC模式,发展成为团队化、精细化、标准化的MCN模式。引入。

一、MCN的定义和概念

MCN (Multi-Channel Network) 是舶来品,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主要将PGC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为中高端内容创作者提供IP版权管理、招揽广告和品牌赞助、挖掘营销推广机会等各类服务,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MCN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在资本驱动下保障优质内容能够持续输出,从而实现稳定得商业变现的一种新型数字短视频生产模式。

二、短视频MCN特征(and兴起原因)

1、订制化的内容生产:在新媒体发展愈加成熟的际遇下,过去草创性质、质量不等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挑剔的口味。MCN 机构集结了大批优质内容创作者并利用算法、社会化营销等环节对内容进行了包装加工,更贴近用户的需求。这种“用户定制”思维下的内容生产模式更能迎合用户心理,从而收获大批粉丝的认可与追捧。

2、强有力的IP 打造。不似国外中介商的角色,本土化的短视频MCN 机构更像是“网红经纪公司”。机构与内容创作稍起色的新人签订经纪合同,然后利用资源打造IP。一个强大

的IP 等同于机构代言人,代表机构的文化基调与商业价值观;而且由IP 延伸出的话题、活动等都是吸引粉丝关注、扩散到最后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有助于机构的商业运作。

3、多化的盈利渠道。早期机构通过与平台合作,享受着平台提供的政策、资金以及人力支持。这时盈利主要来自流量分成;当机构渐渐壮大,尤其是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网红或IP 时,就如一个中心点辐射出大批广告资源、电商引流、线下活动等,为机构带来巨大的盈利空间。此外,内容付费也是当下短视频MCN 机构正在尝试的盈利渠道。

三、MCN的运作模式(重点)

1、 垂直领域深耕模式:泛娱乐化的短视频市场日趋走向饱和,MCN 机构若要突出重围,找准某一品类的垂直领域进行深耕的发展模式成为最优选项之一,这一类发展模式旨在提升用户忠诚度从而争得市场份额。例如美食垂直类MCN 机构成都瘾食文化,紧抓美食这一领域来探索视觉与味觉的关系,成功孵化了密子君、王朵一等“网红”。

2、头部内容驱动模式。早期走红的头部内容创作者凭借其高流量、高曝光度、高吸金力聚拢其他潜力创作者,形成内容矩阵来吸引更多用户,从而实现流量变现。最典型的MCN 机构Papitube 就是以Papi 酱这一强大的头部IP 打头阵,签约短视频作者60 余人并辅助其运营、内容发行与流量变现,最大程度地扩充头部内容的再创造力。

3.、基因平台转型模式。拥有短视频产业链基因的平台例如影视创作人社区、电商网红孵化器等,凭借积累的资源进行商业模式拓展或转型为MCN 机构。正如北京专注个人品牌IP 孵化的公司达人说,起初就是一家孵化网红的品牌公司。因公司前身拥有网红孵化的资源积累和资金优势,所以在打造个人品牌产业链上拥有强大的宣传与运营能力。

四、MCN的问题与困境

1、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2、中尾部MCN机构突围难

3、机构内部管理体系松散

总结:短视频MCN发展前景,问题解决等。

参考文献:邢璐等,我国短视频MCN机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李津宇,短视频行业MCN发展模式探究等。


Q40 :试分析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开头:网络社会定义。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人类交往实践活动拓展了新的领域,创制了一系列新型社会关系,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以往社会形态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

一、辩证关系

1、网络社会是独立的、纯粹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形成逻辑上的并列关系。网络虚拟社会开辟了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崭新空间,使单一现实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大社会层面,形成了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并存的二重化社会存在形态。人是虚拟的人,人的活动是虚拟的活动,人的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是虚拟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2、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交叉关系,是虚拟与现实社会融合的共生态。虚拟空间已经与现实社会密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互相独立又相互影响的高度结合的共生存在方式。数字化鸿沟也将越来越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界限将被彻底突破,人类最终将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生活方式的自由切换。

3、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在逻辑上是从属关系,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补充,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其互动的过程效果和最终后果来说并不是‘虚拟’的,而是真实的。从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人与物几个方面的关系来看,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

二、冲击影响

1、信息取代资本成为社会关系建构和展开的基础

2、社会成员可以突破身份限制平等进行网络交往

3、社会组织的架构由科层化转向扁平化

4、社会行动呈现时空分离的“脱域”特征

5、出现诸多新型社会问题

三、产生问题

1、对现实社会结构和功能的消解作用(社会)

2、对人的主体和社会交往的异化作用(个体)

3、匿名化、虚拟化的网络谣言、暴力以及网络完全、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治理困境,等等。

参考文献:网络社会中的空间融合——虚拟空间的现实化与再生产;网络社会的特征及其规范性治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逻辑关系及治理取向,等.



11月21日

Q41:谈一谈“建设性新闻”的演进与实践

"建设性新闻"参考思路~评论区作答这道题的同学,应该都已经检索查看了史安斌老师的文章,基本上按照其内容来答的,这里就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参考。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强调问题解决导向、凸显发展理念、弘扬正向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对于当前进入“后西方,后机构,后真相”时代全球新闻业的角色重塑和价值重构绘制了新的路线图。在国内外,建设性新闻都在不断发展,也逐渐产生了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它不同于当前西方主流媒体所倡导的对于冲突性和戏剧性的追求,建设性新闻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架构,彰显正能量叙事和积极体验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倡导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报道框架,以及鼓舞人心的正向叙事模式和追求问题解决的现实导向。除此之外,与这篇文章同时发表的还有一篇《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也建议翻阅一下。


Q42: 试分析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生产与发展趋势

开头:Vlog定义和蓬勃发展等。

一、特点

1、真实性:作为一种新型的日志形式,Vlog力图将创作者真实的生活和经历展示给大众。素材内容都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是创作者对于自己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记录。

2、记录性:Vlog的本质是视频日志,即通过视频来进行记录,其基本出点是记录生活。这种形式的记录不仅仅会使记录的内容更丰富,可看性更高,而且会让观看者产生一定的代入感。

3、生活化:Vlog不强调太多绚丽的特效,不讲究给观看者以感官上的刺激,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场景,画面的再重现,还原一种当下生活的美好感受。欧阳娜娜早期发布的Vlog作品大多都是在国外日常生活的场景。

4、多样性:Vlog的多样性包含主题和内容的多样性,可以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素材的筛选、剪辑,呈现出场景丰富,内容多样的画面。

ps:有同学参考文献从1-纪实性+人格魅力;2-高承载性+非线性;3-专业性+特效文字等方面来答也可以。

二、模式

1、明星模式:明星加码Vlog,不仅拉近了与粉丝间的距离,也扩大了Vlog在国内的影响力。明星模式Vlog的生产,内容上更倾向于记录演出背后的故事,以及个人的日常生活。在日常接触到的影视剧及综艺节目中,明星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表演成分,而Vlog恰好可以极大满足粉丝们对明星光环背后真实生活的窥视需求。国内明星如欧阳娜娜、林允儿、易烊千玺等在Vlog领域均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2、素人模式:“素人”vlog博主集中在90后和90后等群体,他们既区别于明星,没有强大的幕后团队,也区别于网红,没有大量的粉丝基数,但他们通过视频来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Vlog生产模式,反而在国内掀起分享热潮。这类视频内容题材非常广泛,真实而贴近生活,深受年轻一代的喜欢,给强调自我、追求真实的年轻一代创造了展示与欣赏的平台。

3、媒体模式:媒体机构纷纷试水,人民网、央视新闻都在尝试制作和发布Vlog内容。

4、政务模式: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D媒信息公众平台携手人民视频、人民网移动中心,与新浪博客、腾讯新闻、B站等平台共同发起Vlog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与2019年两会相关的Vlog短视频。

(在以上各种模式中,目前主流的还是明星模式和素人模式。)

三、趋势

1、(经济结构)产业化:随着视频博主转型Vlog博主的现象日益增加,拍摄Vlog的人越来越多,全职Vlogger开始出现,Vlog的商业价值也被逐渐挖掘出来。博主与广告商合作、vlog带货(参照直播带货)等。

2、(内容生产)MCN化:当前的Vlog内容生产主要还是基于个人化的生产模式,随着内容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的生产模式也会实现组织化、机构化,博主签约MCN机构,打造品牌和IP等,实现UGC+PGC模式。

3、(传播渠道)平台化、社交化、垂直化:(这个很好理解)

总结:

参考文献:从小众到大众:Vlog的传播转向分析;短视频语境下Vlog发展态势及现状;Vlog:短视频下半场的增长点及发展策略;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生产与发展趋势探析等。



11月22日

 Q43 :结合案例,谈谈 新闻媒体如何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参考思路:开头- 正如居延安说所,“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所担负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闻报道保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是必须的。人文广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道主义立场,理解人情、尊重人性。(人文关怀的定义)

缺少具体表现:1.片面追求轰动效果,反复使用刺激性素材,可列举小悦悦事件。

2.忽视受害人及家属人的心理状况,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可列举杨武事件。

3.悲剧性事件中媒体报道的片面性与主观性倾向严重,如刘鑫江歌案新京报的报道。

(最后还可谈谈人文关怀的建议)

1,实现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外在保障,比如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来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理,新闻行业,媒体组织加强管理及自律。

2.实现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内在努力,如加强自律,提供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学识及品行修养,注意当事人个人隐私的保护等。

总结

 

Q44:请你结合相关理论谈谈素人综艺走红的原因

这道题看似很简答,但是实际上却很难。难点在于如何界定素人综艺,也在于如何选择案例。爱酱暂时以今年最火的《遇见你真好》综艺为例进行解答。

参考思路:素人综艺是指以素人为主的节目,虽然有明星嘉宾的加持,但是却是让素人脱引而出,而不是把观众的焦点一直放在明星上的节目,有时也会结合观察类综艺相结合。如浙江卫视的《遇见你真好》是,节目邀请宁静、王耀庆、吴宣仪、董又霖等担任“侦察团”成员。挑选七位素人单身青年,入住浪漫美好的“遇见小屋”,展开30天的共同生活。“侦察团”和亲友团一起,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们的日常相处细节,推测助力年轻人社交攻略。笔者认为其火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感共振:素人凝视是认同凝视在文化领域的一个典型范式,认同凝视范式可以追溯到拉康的镜像阶段论。孩童对镜子里的自己形象的观察, 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觉醒。成像—识别—认同—自我意识, 这是一个可以顺畅推理的脉络。从“他者”中寻求“己者”的认同, 这是认同凝视的意义。节目将嘉宾放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力求呈现出素人嘉宾最自然的状态,展现明星和素人真实的婚恋、交友生活等多维视角,赢得观众青睐。拓展了节目的真实性和可看性,观众也总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生活,捕捉到情感共鸣的时刻。

2.消费窥私欲及情感: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人们更多的不是对物品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而是对商品所被赋予的意义以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目前已火的素人综艺通常时在邀请素人之后采用的全程隐蔽式的拍摄, 以求通过该种方式向观众展现出最为真实的素人生活的点滴, 或者是说是向观众最为真实的展现和本真生活的全景, 并且摄像的工作人员通过将拍摄的点滴画面进行剪辑。毋庸置疑的是,当我们沉浸于这些视频时,我们并不是在看他们怎么生活怎么恋爱怎么工作,而是在看工作方法恋爱观和生活观,更甚者是在追寻最佳的价值观,这些内容早已超出视频所承载的意义,同时也有人表示我们观看素人,其实是在观看生活中的他人,能够满足一定的窥私欲。也是为了找寻我们自己。正如同鲍德里亚所认为的,人们对物品的占有,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功能,而是为了它的意义,也就是一套抽象而联系的符号价值。这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社会,人们通过消费物的符号意义而获得自我与他人的身份认同。

3.资本的助推(文化工业):素人综艺的火热也可是由资本等综合因素推动的原因。资本其实也就是来源于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是由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场域就是行动者依据自身资本总量,进行资本竞争的场所,而资本竞争的结果则体现在场域的层级关系中。

每一部素人综艺的投入不亚于一部全明星的投投入产出,甚至在前期的选拔过程中所付出的资本更多,这个对于资本的需求较高。素人综艺能够做得如此精致,宣发到位,也是资本的推动作用。

总结

 


11月23日

Q45 :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试分析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

大数据和隐私问题都属于非常热门的问题,因为我们处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每天都面临着被侵犯的威胁。这道题首先要明确的是,问题的主体是隐私危机,而不是大数据,所以在引入和开头时,重点不能放在大数据这一概念上。这道题的结构框架对大家来说不难,主要是多积累一些案例。

开头: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数据信息的爆炸,媒介技术的发展等,讲一下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的现象频发等。

一、危机现象

1、个人信息被过渡采集:手机app非法获取通讯录,强制获取位置信息,对人的监控行为等,尤其是今年人脸识别问题的问题,ZAO事件、教室人脸识别,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等

2、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国内多个平台都曾数据泄露,以及国外脸书数据多次数据泄露事件等

3、数据和隐私成为商品:8元淘宝买3万张人脸照片、手机号身份证信息贩卖、明星信息被泄露事件等

二、危机成因

1、技术角度:算法技术、数据挖掘、人脸识别技术等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隐私信息更容易被获取。

2、社会层面:如今是一个网络社会和媒介化社会,每个人都被卷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媒介装置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景观,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智能设备。

3、个人层面:隐私保护意识淡薄;个人在技术入侵的结构性力量面前防不胜防;个人对隐私信息的主动或被动让渡。

4、法律制度:缺乏有效的保护

(既然出发点已经是在说“危机”,所以可以不必再单独一块写“危害”等)

三、隐私保护

1、提升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媒介素养等

2、健全法律保护制度,建立完善的隐私保护机制

3、媒介平台和技术公司等,应当互动承担起隐私和数据的保护,建立更好的技术屏障

4、政府等应该加强监管,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多重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等

总结

 

Q46 :试论述新新闻主义

开头引入:作为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颇具争议的新闻写作方法,新新闻主义在 20 世纪 70 年代消失之后,90 年代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一、新新闻主义概述

新新闻主义是 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 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上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最显著 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 景和心理描写,主张记者可以在新闻报道中描述人们的主 观感受和心理活动,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反对新新闻主义 报道手法的专家学者多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武器, 抨击它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反叛方式,过于偏激、极端,许多 观念和方法违背了新闻学基本规律。

1968年,诺曼·梅勒发表反映反战示威游行的小说《黑夜的大军》,成为新新闻主义的一个高潮。在此前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中有汤姆·沃尔夫、杜鲁门·卡波特、琼迪迪恩(Joan Didion)和迈克尔·黑尔。

二、新新闻主义的特点

1.采用一幕幕场景与画面组合的结构描写事件,避免使用传统新闻报道中的历史叙述方式。

2.每一幕场景由一个特定人物来呈现,即通过一个亲历事件者(如作者本人)的所见所想表现场景。

3.大量运用人物间的对话,集中使用对人物的社会生活地位有象征性作用的细节(如人物的姿态、习惯、举止、表情、家庭布置、对上司下属的态度等),采用文学的表达技法。

4.描写细节,烘托气氛。

三、新新闻主义存在的问题

1.违反新闻客观性

2.可行性不高

四、新新闻主义的现实意义

1. 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新文体的助动力

2. 新新闻主义作为大赛评定标准的隐纳部分

3. 新新闻主义通过著名记者及其经典著作,至今影响 着全世界新闻工作者。

4. 新新闻主义对新闻教育的影响也非同小视

结语:总结/反思/展望

 


11月24日

 Q47 :谈谈对建设性新闻的认识


Q48 :试述互联网络的几个发展阶段

国际互联网脱胎于三十多年前诞生的美国军事网络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1969年至1986年,互联网的产生和早期应用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网络非民用化,主要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军事部门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与此同时,同城网和其他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1986年至19995 年,互联网的民用化和商业化阶段。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E建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覆盖全国的NSFnet,使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这是互联网民用化的开始。1990年9 月,Merit 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私人公司一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1992年其建立的ANSNET为互联网的主干网。这是互联网的所有权向私人公司转让的开始,是其走向商业化的第一步。1995年4月30日,NSFnet 停止运行,Internet完成自身商业化过程。

③1995年以后,互联网继续发展和网上服务竞争阶段。1995 年以后互联网日渐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服务商(ISP)和网络内容服务商(ICP)成为新兴的行业,竞争激烈。在新闻信息提供方面,这一时期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渗透最活跃的时期。传统媒介集团与新兴通信、信息行业巨头合作,形成新的垄断集团。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

欢迎选购20天20题



往期精彩推送👇

从康辉的Vlog到“央视频”,国家队正式出击!

这5大答题常见问题和万能答题技巧你需要知道!

实录 | 考前10天被通知分手,遇上渣男,最累是她

阿沁刘阳分手... 新传考研学子如何理性吃瓜?

新媒体考点全知道!考研风向标,为你指明出题方向(下)

终于来了,爱传播2020版《新传考研20天20题》正式发布。

网传15 | 从考研真题看2019年最火的网星

学会这几个高级表达,“令人心动的offer”在等你!

最后35天!干了这几瓶万金油!

今年新媒体可能考啥?考研风向标手把手告诉你!(上)

来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C刊!(上)

模拟考来啦!博士团、390+高分学长学姐 手把手检验你的学习成果

肖八分析题精析版出没!剁完手快来学习!

彭兰最新论文!5G、万物皆媒、智能媒体.....

时评 | 顺风车,非原罪

除了大众传播,你还需要知道这些冷门的“XX传播”!

你帮我淘宝盖楼,我帮你点拼多多红包,好吗?

批判学派原来只考这些题?真的没这么难!现场确认全攻略!最最最重要的是这些点!《主持人大赛》神仙打架背后却是你正需要的考点!

“被遗忘权”为何能给你的答案加10分?

有人背着你偷偷练答题 | 爱传播微博公益活动

热点专题多,答题如难产?最后50天,有它就够了!

去年五大名校齐考的题,原来这么简单?10月热点分析 | 考题出题期,你最不能错过的热点!跟《少年的你》学答题加分案例和加分概念数字劳动:用最批判的观点,做最常见的题!
看了数十篇C刊论文,才敢把这些加分理论推荐给你(二)《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出炉!国际传播题应该怎么答呢?| 答题模版03舆论答题第二弹:不止是模板,我们给你整篇论述题答案!
魔鬼考点又来了!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媒体融合论坛召开倒计时60天!让我做一个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文末送奶茶~)
把这些案例答上,送分题才算是真正的送分!实务里有一个专题,是你想忘不能忘记!(建议收藏!)数据案例助卷面高分网传14 |  互联网50周年,这些知识点你不得不知!批完几百道题,想和你聊聊答题技巧
明人不说暗话!今天我想教你如何做对“舆论”题!| 答题模板02
用传播学理论,悼念人间水蜜桃的一生超强专业课天团!重点是全部免费免费免费!进来感受!超贴近实务真题风格的社会事件评论!看了数十篇C刊论文,才敢把这些加分理论推荐给你网传13 | 当5G恋上媒介融合,你的必备专题又得多一个盲盒火了!3个传播学理论教你避坑指南
国庆结束,要冲刺了!一文教你如何妙用论文!完全不同的13道题居然只用了1套答题模板?背它!分数都是你的!
小长假最后一天,送你最详细的中新史背书清单!假期结束前,先把这12个专题的答题金句背下来!新闻学04 | 收藏!盘点真题卷上出现过的24种“XX新闻”送你!《全网最全 | 考研背书方法终极指南》如果考到,它可能是今年最棘手的实务题
国庆档电影“神仙打架”,你最Pick哪一部?新时代首次国庆阅兵,新传考研er都看了吗?9月热点分析 | 袁L、屠呦、办公室小野、剪刀手、给我一面国旗…糟了!听说研友们都复习完99.9999999%啦!10月之前,你需要背好这14个专题的答题案例网传12 | 陈力丹今年提到的这个知识点你不得不看北大、华科缩招,中传、复旦扩招?!快来看看你的学校考情有啥变化!@微信官方,请给我一份预报名后的复习指南+区块链专题!
这一刻,我想放弃考研了……
考研不到100天,这份完整的复习规划表送给你!盘点那些让你多加20分的逼格传播学理论为啥考研仅瘦3斤,读研却胖10斤?  | 高校美食大曝光研招报名即将开启!应届生、往届生注意事项都在这里!
所有学校都要考的“新闻工作者”,答题角度你都掌握了吗?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1年全国考研群 901082685全国大群:413277915 华科:904368759上海交大:463383718 中传:647326921华东师范:593304330 华工:725476635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点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