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传06 | 考了这么多分的人工智能居然只有这一种考法?

羽生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2-08-15


人工智能是近两年的一个热点,据知网的数据显示(如上图),人工智能自2016年学界对此展开了热议,也正是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成为了考研的考点(考题内容如下所示),主要是以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传媒的影响为考题内容,个别学校还会以人工智能为评析材料要求考生写一则800字的评论,但万变不离其中,还是考察的是人工智能对传媒的影响。

往年真题:

试论述人工智能时代给新闻业带来了什么影响?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中山大学,2018)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或改变。(复旦大学,2018)

阿尔法狗战胜了人类高手,论述人工智能对传媒生态会带来哪些影响?(四川大学,2018)

材料:人民日报/人民网对今日头条新闻APP算法推荐的评论/批评,围绕题干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暨南大学,2018)

算法和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北京大学,2019)

试述近期内人工智能的技术给广告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2019)

论述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暨南大学,2019)

人工智能和算法影响和风险对新闻伦理的挑战(浙江传媒学院,2019)

(以上只是部分,还有不少学校也都考了)


人工智能与传媒智能化


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另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而什么叫智能?人工智能专家尼格尼维斯基将其定义为机器具有“学习和理解事物、处理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于“阿尔法狗”能够像人一样决策,与人类顶级棋手对弈,并战胜对手。这是目前人工智能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所谓智能化,强调的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机器逐步具备类似于人类的学习和理解事物、处理问题并做出判断及对策的能力。传媒的智能化是互联网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部分。



人工智能(智媒)特征


1 万物皆媒:过去的媒体是以人为主导的媒体,而未来,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


2.人机合一: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


3.自我进化:人机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为推进。



人工智能对新闻传媒业的影响


1 用户行为的互联网智能化。


用户行为的互联网智能化强调的是“新一代互联网用户越来越适应在互联网平台上搜索信息、消遣娱乐、分享信息、创造内容。”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技术进步,用户也正在不断进化。进化之后的新型智能化用户的特点也有三点:


一是,出生于互联网商用之后(1994 年之后),智能化生活是其初始生活方式;

二是,手环 \ 智能眼镜 \ 智能头盔等可穿戴设备将成为其传媒生活的标配,最明显的案例是某米手环;

三是,他们(典型的 95 后、00 后)擅长于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消费比特、创造内容、生活娱乐。


2. 传媒核心内容生产的智能化。


传媒核心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有三点发展最为迅猛:

一是机器新闻。机器新闻是指运用算法对输入或搜集的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依靠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完整的新闻报道。2014 年 3 月 18 日,《洛杉矶时报》的地震新闻自动生成系统 Quakebot 首开机器新闻的先河以来,人工智能已经深度渗透到美联社、路透社等境外传媒机构的财经报道、体育评论、灾难报道等领域。2015 年 9 月 10 日,腾讯发布中国首条“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8 月 CPI 同比上涨 2.0% 创 12 个月新高》。此后,新华社立即跟进,于当年 11 月 7 日推出“快笔小新”机器新闻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够从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快速完成体育赛事、中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的自动撰写。


二是智能传感器成为新闻的重要来源和中介者,智能终端成为信息传播的最重要载体和获取手段。带有智能传感器或处理器的各种物体正在成为新闻信息的采集者、中介者甚至发布者。2015 年 10 月,央视推出的“数说命运共同体”专题中,5 位数据分析员用了 21 天分析从 GPS 系统获得的“全球 30 万艘大型货船轨迹”分析比对的航运数据超过 120 亿行。


三是VR、AR 技术进入新闻生产领域,正在成为用户端增强互动体验的“利器”。谷歌、脸谱等互联网平台正在布局拓展“VR”“AR”产品,部分转型中的传统媒体非常重视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导入新闻产品体验,重铸传媒市场优势。2016 年 3 月两会期间,新华社、《经济日报》《法制晚报》《光明日报》等媒体,都利用 VR 设备360 度全景报道两会;除了拍摄视频外,很多媒体还推出 VR 报道图片,例如,新浪网推出 VR 全景式图片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网友打开手机,就可以完成对人民大会堂内部各个方位的场景体验。


3. 传媒平台的智能化

传媒作为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同时也在不断向智能化进化。尤其是算法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着传媒社会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的“算法”化。例如,创建于 2012年 3 月的今日头条,是一个典型的智能化社会信息传播平台。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它为用户推荐有价值的、个性化的信息,成为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成长最快的智能新闻产品服务平台之一。今日头条的迅猛发展秘诀在于算法技术,其导入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之一的“算法”及其他技术,形成五大优势:


其一,社交和用户行为分析。用户可使用微信、微博、QQ 账号或注册今日头条账号登陆今日头条,根据用户社交行为、阅读行为、地理位置、职业、年龄等挖掘出兴趣,通过社交行为分析,5 秒钟计算出用户兴趣。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用户每次动作后,10 秒内更新用户模型;

其二,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技。对每条信息提取几十个到几百个高维特征,并进行降维、相似计算、聚类等计算去除重复信息。对信息进行机器分类、摘要抽取,LDA 主题分析、信息质量识别等处理;

其三,基于机器学习的推荐引擎。根据人的特征、环境特征、文章特征三者的匹配程度进行推荐;

其四,实时海量数据处理构架。实时推荐,0.1 秒内计算推荐结果,3 秒完成文章提取、挖掘、消重、分类,5 秒计算出新用户兴趣分配,10秒内更新用户模型;

其五,精准定位人群传播。根据用户所在城市,自动识别本地新闻,精准推荐给当地居民。可根据用户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自动计算并推荐其感兴趣的资讯。具备这样五大优势的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事实上也是一个智能传播系统。这样的智能平台,既是用户洞察追踪平台,又是内容生成平台、自动推荐平台和智能经营平台。

(注意注意这段思考的逻辑方式非常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人工智能新闻业的伦理风险


1.传播内容:易形成新闻偏见、新闻失衡,缺乏新闻价值。人工智能不像人一样具有情感,其缺乏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以所谓的技术客观性遮蔽了新闻工作者应坚守的职业伦理和社会秩序,放大了伦理失范。而且,互联网信息泥沙俱下,基于广泛数据挖掘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增加了公民隐私权、著作权受侵犯的风险,还延续了新媒体的媒体暴力、媒体审判和新闻失实等现象,形成传播的二次失范和次生失范。


(1)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隐蔽的偏见和欺骗性,如果我们向机器人提供了带有偏见和倾向的数据,机器人新闻也会带有这种偏见和倾向,而受众往往因为对机器人新闻缺乏认识,把人工智能的筛选模式当成客观筛选方式。这一特征蒙蔽了部分把机器人新闻奉为真实客观写照的受众,使得有偏见的机器人新闻比有偏见的人工新闻更易影响受众。此外,网中同类新闻材料的抓取来获取更多信息,从而形成文本。由于它缺乏现场的感官体验,往往会忽略隐藏在新闻背后的人为因素,只具备表面客观事实的真实,对于深层次的真实却因为算法的制约无法探知,造成新闻真实的不全面,这在本质上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


(2)基于算法的热点新闻单纯迎合受众,容易导致新闻失衡。在新闻价值方面,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和分发模式导致受众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让位于用户的个人趣味,公众应知而未知的新闻未能送达公众手中。不加人工干预的人工智能技术损害了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使大众媒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3)有些机器人新闻空有技术噱头,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写稿机器人并无个体的区别,会造成严重的新闻同质化现象。同时机器人的写作语言枯燥乏味,难以表达复杂情感,在写作视角、原创力、思辨性、新闻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短板。机器人新闻满足了公众对于“快新闻”的需求,使公众沉浸在技术的“神秘成果”中,往往对新闻内容产生不加批判的信任。


2. 传播媒介:舆论监督作用被削弱。


与人类记者相比,写稿机器人不具备舆论监督的能力,没有大局意识,哪些问题可以报道,在什么时机报道最适宜,报道之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等,写稿机器人都无法判断,也不擅长发表具有引领作用的深刻见解。由机器人主宰新闻生产,长此以往会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削弱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


3.受众:信息安全和著作权得不到基本保障


智能热点搜集使公民数据陷入非法收集、过度分析的危险。精准的智能分发是以让渡个人隐私为前提的,深挖用户信息、阅读习惯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侵犯了公众的隐私,让便利和隐私成为悖论。由于新闻来源不透明,机器人新闻写作源素材的抓取使用,在无形中侵犯了公民的著作权,使版权保护形同虚设。


4. 传播效果:使受众深陷“信息茧房”,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内容推送的权力正在由人类编辑让渡给智能算法。智能分发平台基于受众的个人画像和阅读行为,推测出受众的阅读偏好,将受众认同和想了解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重复推送,造成受众的信息接触面越来越窄,沉浸在智能分发平台为他们编织的“信息茧房”中。当用户长期只接触一类信息时,就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主观观点,导致视野的偏狭和思想的封闭、僵化甚至极化,陷入过往经验的狭隘境地。同时,仅以用户兴趣作为内容衡量标准往往会造成隐含负面价值取向的内容被大量推送,这样很容易为用户造成“很多人都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印象。一旦用户大量接触负面价值取向新闻,并认为新闻中的价值取向广受认同,基于趋同心理,就会在行动上向“大多数”人靠近,甚至重塑价值观,带坏社会风气,令越来越多的人丢失正确的价值观。



解决策略


1.新闻工作者: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人机共生”


首先,智能算法用于分析数据、发现热点事件和重大事件并提供初稿,随后记者将通过深入调查、深度思考完善新闻报道,最后由智能推荐将信息有计划性地送达用户手中。面对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趋势,新闻记者要积极应对,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增强深度分析和深入调查能力,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与把控,实现“人机共生”,促使未来的新闻业向更加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2. 新闻机构:增强人工智能技术透明度,明确责任主体


新闻机构除了要增强智能新闻的透明度,还要明确智能新闻的问责机制,机器人犯了错到底由谁来负责,智能算法的设计和编写者是人类,人类是智能新闻的“元作者”,要对源数据的版权和准确性负责。如果单单把责任推给程序设计者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为每一则智能新闻分配责任人是有必要的,由他们做好新闻的审核和检验,做到人机责任捆绑,在机器人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加上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把控,能够有效避免人工智能技术所导致的传播伦理失范问题的产生。


3. 技术层面:技术革新加人工把关,从新闻源头加强对可能导致伦理失范信息的过滤


首先,应规范技术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标准,使技术应用与内容选择保持平衡关系。其次,应该以技术发展加强机器人对新闻数据质量的判断,通过严密的算法对新闻源头进行过滤。由机器人生产的新闻应明确标注数据来源、内容的生成方式,真正做到“有方法可依,有数据可查”,从源头上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再次,在技术未完全成熟前,应由新闻从业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进行数据管理和程序的验证,保证源数据真实可用。最后,为了减轻智能分发所造成的“信息茧房”问题,需要提升智能算法的运算程序。


4. 法律层面:法规政策和监管力量双管齐下,促进人工智能良性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极其迅速,而相应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许多空白点,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维护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实现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防止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张志安 刘 杰.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J].新闻与写作.

2. 靖鸣娄翠.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J].出版广角.

3. 彭  兰. 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J].中国出版.

4. 喻国明.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传媒格局变化的逻辑[J].新闻与写作.


看完请回答人工智能对新传有什么影响吗?


另外,我们还为你准备了这些课程&资料




初试经验帖👇

华科第一:一站985名校,415夺冠!

武大第一:在职考研,3个月跨考上岸!

重大第一:我这两年的一切努力都值得!

湖大第一辞职三跨考研,终成第一!

华中师大第一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湖师大第一从二本到第一,我做对了这几件事

中国传媒大学: 非应届双非学姐,为你总结考上中传的“12345”

中央民族大学:二本三跨985,一次成功!

南开大学用90天二战逆袭复试第二!

陕师大这样学,专业课考了267分!

浙江传媒:工作两年后考研难度有多高!

安徽大学:解决一战失败的5个痛点!

兰州大学:从双非到985,我等了两年!

大连理工大学我是这样考上只有6本参考书的宝藏学校

中山大学双非三跨的我用3个月一战成名

考研英语85分,其实也不是那么难


往期好文👇

4月热点  |  蔡徐坤告B站、巴黎圣母院被毁、996引发热议……

热点分析  |  巴黎圣母院被毁 > 《复联4》上映,你被剧透了么?

 2000亿条微博将被国家图书馆保存

 《向往的生活》第三季了!慢综艺如何实现逆生长?

>高铁乘客拒查票,气哭乘务员!新传视角如何解读该事件?

传播学专栏 | “传播效果”这样学 > “传播类型”这样学  

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考过N多次的“知识沟理论”的前世今生

 这几种传媒制度你分得清吗?

这三种主要的受众观你了解多少?

>传播学打卡day7 | 把关人理论专题

>传播学day8 | 沉默的螺旋会消失吗?

新闻学专栏  “北大弑母案”报道到底缺少什么? 

王思聪吃玉米和你吃玉米有啥区别?

>五四运动一百年,你需要的新闻史考点都在这里了!

网络传播学专栏  传这样学拿高分  

> 热点为何都是兴起于微博 

比替身还管用的AI换脸?

喻国明说,这个一定是今年的热点

热点时评  |  996   三岁童模被踹 武大赏樱事件

>明星“百万众筹”遭质疑!网络众筹的边界在哪?




全国大群:413277915 华科:904368759

上海交大:463383718 中传:647326921

华东师范:593304330 华工:725476635


  点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