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防万防,我却因为它得了“幻阳症”

播播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2023新传全国考研群 769926891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后台回复“全程班”,带你开启高效备考

后台回复“择校”,获取一对一择校方案



身体

健康

2022

12.30



我是不是要阳了?

(隐约察觉到喉咙不适)

朋友圈都阳了,我怎么还没阳?

(打开手机翻看新冠症状发展)

难道我已经阳过了,只是无症状?

(陷入思考)

不可能,大家都有症状我怎么可能无症状?

(咳嗽了两声)

天啊,不会真的要阳了吧,听说很难受

(从家里翻出抗原)

我不要阳啊

(用抗原自测)

算了,反正躲不过去,要阳赶紧阳

(等抗原检测结果,一道杠)

我怎么还没阳啊,给个痛快吧!

(把抗原扔进垃圾桶)



这个场景可以说是近期“未羊人”生活的经典片段,拥有“杨康”、“杨过”们羡慕的运气、尚未经历奥密克戎毒打的“未羊人”们,每天都在担心自己“是不是也阳了”,哪哪都不舒服,幻想自己阳了,这种现象有一个略显学术的名字——“幻阳症”。


但其实,你是否得幻阳症,和你每天看了哪些媒体也有一些奇妙的关系。


图源网络




#  幻阳:一场危机感下的反馈  #


如果老是觉得自己已经阳了,或者马上要阳了,这其实就说明,你对新冠的态度是恐惧且十分消极的。


早晚有一天大家都是要阳的,反正也防不住,对吧?这种对新冠的消极认知和恐惧感让“幻阳症”如此流行。


图源网络


情感启发理论认为,情感是影响公众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积极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低估风险,消极情绪则强化危机感。这个理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同样适用,新冠也是如此。我们对新冠的态度越是消极的,就越容易对它产生危机感。


到这里,我们有了危机感,那么下一步,这种危机感还会继续影响态度。学者Fishbein提出了研究态度改变的CAC模型,认为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愿是形成某个态度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对新冠的认知是消极的,情感是恐惧的,行为是慌乱的,那态度也就变成了“我不会阳了吧,我怎么还不阳啊!”


简单的概括一下:面对新冠,越是消极就越有危机感,越有危机感就越容易“幻阳”。



积极与消极

不同媒介使用的差异  #


那么这种消极情绪与恐惧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人是消极的、恐惧的,但也总有人是积极的、乐观的。在消极与积极之间,是谁左右了我们的思想?


涵化理论与议程设置都告诉我们,媒介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在媒介化社会中,我们对新冠的态度,除了自身的经历,更多的直接被媒体影响。


媒体都被认为是形成公众风险认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传染病爆发期间,当公众没有第一手的经验或者知识时,则往往会通过大众媒体的信源来进行决策判断。媒体报道新冠,通过塑造风险认知影响预防态度和行为。


(图源网络)


一般来说,现在的媒体,主要可以分成社交媒体与主流媒体。社交媒体保罗万象,更繁杂、更快速、社会关系更亲近,但也更加不专业、不可靠。主流媒体做事有自己的流程,更权威、更谨慎,但也因为种种原因,社会信任度在降低、让人感觉更疏远。


就是这两种媒体,让人们对新冠的态度产生偏差,让你在得不得“幻阳症”中间摇摆。


先来说结论:如果你主要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新冠,那你“幻阳症”的症状可能更严重,相反,如果你经常看一些主流媒体关于新冠的报道,“幻阳症”的症状就会相对轻一些。


然后来看一些研究。在众多可能引发疾病恐惧情感的因素中,媒介使用被认为是可能的影响因素之一。国内有研究表明,越多的通过社交媒体了解疫情,越有可能激发出人们的恐惧感,从而更有可能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前面我们就提到,这种恐惧感就是“幻阳症”出现的一个重要背后推手。


这其中的逻辑也比较好理解。社交媒体更多充斥着个人化、情绪化的表达,更容易出现各种谣言,让大家有更多感性的反应,理性退居二线。看了越多的社交媒体,对新冠就越是害怕,社交媒体对这种恐惧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来自权威媒体的疫情信息显然要更为中立与客观,进而有助于公众做出理性判断,一些极端情绪不太容易出现,高质量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全面地了解风险问题、进行风险应对。


这一点和“信息疫情”的概念脱不开关系。社交媒体正是“信息疫情”出现的重要场所。在疫情期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大家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情绪,一些负面经验、假新闻被广泛地传播。在不能触摸到的虚拟空间里,“信息疫情”也在蔓延。


甚至还有研究发现,与文字和图片相比,视频对人们的认知变化有更加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视频能够唤醒更高强度的风险感知。所以,你得了“幻阳症”也可能是因为你刷了太多抖音和快手,如果多看一些文字报道,症状就会减轻一些。


图源网络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你得了严重的“幻阳症”,就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看了太多的社交媒体和视频,如果把你最常浏览的媒体切换成主流媒体,结果可能就会好一些。



2023身体健康 #


不管是还没有阳但每天都在“幻阳”的爱宝,还是已经阳过的爱宝,大家的2022终究还是要过去啦!年末的回顾、年初的憧憬,都在这两天活跃起来。


这一年,时间有过保质期。棉签落入试管,明天在小程序里摆荡。全民长队的雨夜,困在算法里的骑手,南腔北调的喇叭……光阴曾在试剂中显现。

这一年,空间有过封冻期。无数个远方,从“想去”止于“能去”。划定边界的水马,困住脚步的封条,安置陌生人的台球厅……箭头可以下线,历史无法留白。

(来源:南方周末)


2022,一个被疫情包裹的虎年,3月的上海、5月的北京,还有很多其他的城市,都在疫情中饱经磨难。抗原、核酸、报备、封锁,与新冠相关的一切成为了生活中的重要待办。身在校园的我们,两个学期都被迫在校园内消磨光阴。


到了年底,全国放开疫情管控,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感染高峰。要学习还要防疫,下节课要怎么上、考试延不延期都是一个个砝码,压在我们身上。


好在这一切现在大多尘埃落定,终于度过全国感染高峰期,终于考完准备了一年的考试。或许可以开始安排一些快乐的生活了,希望可以。


2023还是要来了,2023,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参考文献

Slovic, P., Finucane, M. L., Peters, E., & Macgregor, D. G. (2007). The affect heuristic.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77(3), 1333-1352.

Oh, S., Paek, H-J., &Hove, T. (2015).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 characteristics, genre-specific media effects, and risk perceptions: the case of H1N1 influenza in South Korea.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5(1), 14-32.

Zeballos Rivas, D. R., Lopez Jaldin, M. L., Nina Canaviri, B., Portugal Escalante, L. F., Alanes Fernández, A. M., & Aguilar Ticona, J. P. (2021). Social media exposure, risk perception, preventive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La Paz, Bolivia: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PloS one, 16(1), e0245859.

白涛.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的传播策略分析——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6):3.

Choi, D. H., Yoo, W., Noh, G. Y., & Park, K. (2017).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risk perceptions during the MERS outbreak in South Korea.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2, 422-431.

Stecula, D. A., Kuru, O., & Jamieson, K. H. (2020). How trust in experts and media use affect acceptance of common anti-vaccination claims. Harvard Kennedy School Misinformation Review,

1(1).

Wen, H., Zheng, H., Li, L., & Li, F. (2021). Text, picture or video: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sumption guidance methods on betel nut sensory evaluation and risk perception. Journal of Substance

Use, 1-4.

李祎惟, 郭羽. 网络传播与认知风险:社交媒体环境下的风险信息搜索行为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20, 42(4):20.

喻国明, 陈雪娇. 新传播生态格局下中国居民的媒介使用,健康认知与行为意愿——基于新冠疫苗接种的健康传播模型的构建[J]. 新闻与写作, 2021.

任围, 朱晓文, 胡怡. 风险感知与防疫行为:新冠疫情背景下社交媒体与权威媒体的多元作用对比[J]. 国际新闻界, 2021, 43(5):20.


2024全程班倾情上线

爱传播凭实力让你卷赢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3新传全国考研群 769926891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