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撞小学生母亲坠亡,我也是「凶手」之一。

羽生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4-08-29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后台回复“全程班”,带你开启高效备考

后台回复“择校”,获取一对一择校方案

后台回复“基础训练营”,走好新传入门第一步


5月23日,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被老师刘某驾车撞倒碾压死亡;


6月2日,他的母亲不堪网络暴力,坠楼身亡。


原本温馨热闹的一家三口,越来越散,仅剩下绝望的父亲。


更可怕的是,那把杀死母亲的“软刀”正在逼近孤者。


一柄柄锋利的刀,又再度残忍地戳了过来。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披着道德的羊皮,粗暴地毁坏他人视若珍宝的东西,包括生命。



网络暴力,一种结构性的暴戾

据相关新闻报道,正在工作的杨女士突然接到了孩子班主任的电话:“您的孩子被车撞了……”


顾不上换下职业装,疯了一样地往医院奔赶,不敢想,一想就痛得无法呼吸。


在几个匆匆的镜头里,杨女士一如既往的职业装却被一群巨魔盯上了。


“黑丝袜、大长腿、吸晴的面容、精致的职业妆造”

“化着精致妆容,像是特意打扮后才赶了过来”

“这么冷静,一点都不像是亲生母亲”

 


甚至还有人自由发挥了想象:

“三天换了两双香奈儿的鞋子,换了两套黑色套装,应该不差钱”,“更像是想借机敲诈一笔或者博热度为了以后好带货”。



用尽最后一丝力量强装的坚强,在巨魔的眼里,那只不过是可以用来意淫的材料罢了。


10天后,在这场闹剧中杨女士一跃而下,撕下巨魔的面具。


在社交媒体时代,所有的欺凌都发生在冷冰冰的文字和表情包中,所有的羞辱都发生在隐秘的众目睽睽之下,如果不是因为有惨痛的现实拉回事件焦点,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和残忍。


“歪脑”在2022年曾做过一个调查,约四成的受访者曾经遭遇过网络暴力,几乎每个人的身边没有不存在被网络暴力过的个体,其中过半的人表示遭受网络暴力是因为参与话题讨论。

 

与普通的欺凌相比,网络暴力更具有群体性、煽动性,如华东政法大学张勇教授所言,网络暴力在参与人数、参与范围和持续时间上都是不可控的,通常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传播违法信息或言语欺凌,超越一般的网络失范范畴,达到违法或犯罪的程度;就行为主体而言,网络暴力主体呈现复杂性、隐蔽性和盲目性,一般网民均可参与;就行为对象而言,“暴力”主要以特定个人或群体为侵害对象。


由此,“网络暴力”可界定为:个人或群体有意识地通过网络传播违法信息或实施言语欺凌,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反复、持续实施侵害的违法犯罪行为。


这些年,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越发频繁。

“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曾拿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向病床前的爷爷报喜,没想到照片流出后,她因染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

“16岁的刘学州寻亲被生母拉黑遭网暴”

“山东网红管管不堪网暴自杀留下三月幼儿”

······


舌虽无骨,亦能伤人,文不能言,却字字诛心。


这些年,总有种错觉,微博、小红书、头条号等社交媒体上的戾气越来越重,动不动就是群起而攻之,各种骂战、互撕,不仅仅存在与粉圈,就连社会新闻的评论区亦如此。


起先是个人隐私的好奇与臆想,比如对妈妈的着装、身材的浮想连连;


然后是谩骂与羞辱,“娃都死了为什么你还能如此着装精致”;


最终上升到人格的攻击与打压,“你不是个好母亲”“想当网红赚钱吧”;


这种弥漫开来的戾气真让人讨厌。


是社交媒体的罪恶吗?《三联生活周刊》在一篇文章里结合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所分析的:“除了撕裂人们的政治立场之外,社交网络机器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我们进行非此即彼的道德表态,或者做一个沉默的旁观者?当少数的极端分子占据政治讨论时,大量的温和派闭嘴了;同样的,在网暴事件中,当一小撮极端的网络喷子占据讨论空间时,对温和派来说,退出恐怕也是不得已的最优选。”


在社会新闻事件里,社交媒体的情绪散播功能被放大N倍,因为人人都有最简单的正义感。社交媒体所做的,是将表达道德义愤的成本降低为零,而将收益调至最高。在《打破社交媒体棱镜》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克里斯·贝尔认为,“社交媒体给予我们强大的工具监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于是,那群巨魔便打着“天降正义”的幌子,正大光明地将一个受害者臆想为“荡妇”“小人”“杀猪盘”。

 


巨魔,以道德为矛,自由为盾


关于网暴者,他们是群什么样的巨魔?


金格·戈尔曼在那本《寻找巨魔》中曾写道,“巨魔”并非凭空出现——他们是真实的人,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真实面貌。


是隐藏在正常A面之下的B面,渴望暴力、热衷娱乐,既可以代表内心中黑暗的一面,可以发端于一段蒙昧的时期,也能代表某些无法宣之于口的欲望。



原子就是这样的人。到了夜里,在客厅地板上入睡前,“原子”从枕边摸出平板电脑,逛论坛看新闻,然后打开豆瓣和小红书,在首页推送的女生照片下依次留言:“荡妇”“杀猪盘”,以及更多侮辱性的句子,然后满意地关机、睡觉。(采访故事来自于《三联生活周刊》的“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网上专门网暴他人?”)


躲在匿名的面具之下,肆意地宣泄着内心的孤独、寂寞、无聊、不满,正义凛然地质疑、谩骂、侮辱着网络另一端的受害者。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施暴者就像是在虚拟世界中随意扔石头,没有人知道是哪块石头最终砸死了受害者。


从网民到施暴者需要经历“网民——愤青——暴民”三个环节。以仁义道德面目示人,满怀对个体/家庭/民族/社会命运的忧虑和使命感,以言辞激烈表达偏激观点,任何反对他们观点的群体都视为“小人”。这种具有情绪化、粗俗化、偏激化、群体盲从化等特征的网民,一般被称之为“网络愤青”。他们即使不是道德完人,但也假装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发起另一场道德失范舆论战场,演变了网络暴民。


如果说道德是他们的矛,那么自由便是他们的盾,凭着一矛一盾在虚拟社会里横行霸道。



我们不是有“意见的公开市场”吗?为什么他们就没有?想必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但事实并非如此。


网络暴力不是言论自由的代名词,它是文明社会的耻辱。


首先自由只有在适当的限度内才能称为自由‚超出了这一范围的自由便如脱疆野马,将给个人、集体甚至国家带来伤害,因此网络舆论必然受到控制。


其次,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样肩负着向导舆论的重任,要实现网络舆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要对之进行适当有效的控制,排除那些不当言论再次。由于我国没有成熟的公民文化,我国的网络舆论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表现为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时往往把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的消极的政治观念投射在网络中,而不是把自由讨论作为标准。


因此公民参与人数的增长,不一定意味着言论自由的扩展,有了相对自由的公共领域,网民的言论未必一定体现自由


网络在扩展表达自由的同时也扩展了表达的不负责任,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网络舆论在形成过程中,非理性的表达压倒理性讨论,谩骂抨击取代冷静思辨,有时观点沦为情绪的宣泄,曲解对方意思,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等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辩论形式成为主流。

 


沉默的大多数,抹杀了什么?


说实话,关注杨女士外貌的评论我并非今日才见到,在最早的新闻里就有瞥见。当时,心理还想了一下,“怎么哪里都有屌丝”,但没有进行举报或其他行为。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多么懦弱与无知。


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群体极化”概念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群体极化”概念,认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团体成员并没有因为讨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而是随着讨论的发生比原先坚持的看法走得更远。



所以,我的默认、无为、无能,某种意义上助长了那群“巨魔”的嚣张气势。使“沉默的螺旋”中处于优势地位一方的声势愈发浩大。社交媒体把关与监管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对事件当事者产生实质的不良影响的网络暴力事件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想我已经开始学会邪恶相处。理解邪恶的第一步,便是意识到每个人都可能作恶,意识到“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在当今社会,任何使用社交媒体的人都容易受到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侵害。互联网的透明性和蔓延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甚至在几秒内就能改变一个人长期的命运,无论他们是谁或是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所以,键下留情,口下留德。

 

参考文献:

1. 张凯.“沉默的螺旋”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J].青年记者,2018,(32):101-102.DOI:10.15997/j.cnki.qnjz.2018.32.066

2. 李媛.虚拟社会的非理性表达[D].复旦大学,2008.

3.  三联生活周刊,2022-06-13,《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在网上专门网暴他人?》https://mp.weixin.qq.com/s/OMFDh_exf0mC81QUaFVxpQ

4. 歪脑.《2022中国大陆社交媒体青年用户网络暴力调查报告》https://www.wainao.me/wainao-reads/fea-chinese-internets-hidden-victims-online-abuse-04042022

5.  三联生活周刊,《公共说理的消失》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60827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往期精彩:

入股不亏!一杯奶茶钱,保你专题高分!

新传er的“电子榨菜”:快乐和学习我都要

“现在想换学校还来得及吗”

这个群,只教你怎么写消息

可笑吧,离开新传院以后,再没谈过新闻理想。

618超值预售 | 考研英语作文批改班,付定金,额外送

爱传播618大促开启!还有免费半程班等你来拿~

免费送!半程班超大福利!

“极乐净土”“回家的诱惑”...浪姐4又带着各种回忆“杀”回来了!

37进1、46进1?我说这些学校报录比别太离谱!

久等啦,24实务批改班上线!付定金免费送批改一次~

新传人的521,24半程班开启预售!

专题教这么细你不要命啦?

上岸要整理N个专题?现成的专题框架奉上!听说entp的考研er上岸率最高?我isfj第一个不同意!从“大框架”到“小知识”,网传基础课主打一个“一网打尽”!“AI孙燕姿”成新顶流,人工智能把孙燕姿的工作抢了吗?一篇概览新闻学重点。【文末赠真题集】每一个考研人的妈妈,都全世界最伟大!翟天临,我论文查重又没过,你睡了吗?情侣巴厘岛遇害,案件进程之外的媒介冷思考回访:23年首招新传硕士的院校真是捡漏院校吗?总算不用翻书查!500+个新传考研必考名词免费送!全网都在“挖呀挖呀挖”,到底“挖”出了什么性骚扰迷思:停止惩罚受害者实务140+上岸学姐的备考指南,6步拿下实务卷招生大户来了,几十所院校招生超50,让你更有上岸机会!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
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传播新传考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