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海诚の视觉传播:壁纸狂魔,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2016-09-13 曹钺 传媒志

 作者 | 曹钺

本文由传媒志原创出品,转载请授权



这是学研回归后的第13篇原创文章

为什么新海诚的作品广受好评和共鸣,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画质(当然这也很重要),而是它触摸到了现代人最本质的焦虑:对时间逝去,空间流转的无奈,对孤独的无可奈何。正是因为这样,他总能戳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块地方……


本文基本不包含对《你的名字》一片的剧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021nffi0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十日票房破38亿,轻松超越《海贼王》剧场版。17天破63亿,碾压《冰雪奇缘》。商业为王,市场数据为王的时代里,显赫的成绩永远是值得关注的,哪怕主人公早已是日本文化产业里赫赫有名的标志性人物。


时隔3年,43岁的新海诚再一次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他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新作——《你的名字》。



从豆瓣(9.2分,好于98%的动画片)、时光网(8.7分),以及IMDB(8.6分)的电影口碑,以及百度指数的热度显示来看,这几日《你的名字》正在依靠社交媒体上优质的口碑和共鸣,喷涌般火遍网络,刷遍朋友圈。bilibili、电影大号“独立鱼”也做了专题的推送。



这部电影有多爆炸?众所周知,宫崎骏大名鼎鼎的《千与千寻》,这部至今历史上唯一以电影身份获得欧洲三大节柏林金熊奖的动画片,在日本雅虎网的评分为4分。而《你的名字》大道理接近满分的4.65(当然这并不代表后者就可以超越前者,但至少能说明,这将会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谈到新海诚,即使不是动漫爱好者,也或多或少知道其成名作《秒速五厘米》,以及那独树一帜的精美画风。因为其每一帧几乎都可以截下来做壁纸的,所以又被网友们戏称为“壁纸狂魔”。


传播学之中有一块东西叫“视觉传播”,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聊聊新海诚作品以及“新海诚现象”。为什么他如此受欢迎?真的只是画风精美嘛?还有什么值得人们感动和称道的东西呢?



1  视觉奇观时代的宠儿

2002年,《英雄》横空出世,大投入大制作以及细腻的画面一举缔造了当时国产电影的全球票房神话。在《英雄》的DV制作特辑中,张艺谋这样说道:“过两年以后,你想起那一部电影,你肯定把电影故事都忘了。但是你会永远记住的,就是几秒钟的画面。说起《英雄》,你会记住漫天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子武艺切磋,如蜻蜓一般。这些画面被观众所记住,是我觉得自豪的地方……”

十余年后,我们已经毋庸置疑地身处视觉冲击的时代。视觉的传播,相较于单向的、线性的传统文字传播,调动了人体全部的感官,让人们更充分地沉浸在所接触的文艺作品之中。根据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现代电子媒介不断地扩张着人的视觉和听觉,正使现代人慢慢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视觉元素因为调动了人们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综合感觉,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带来了无穷的回味。无论印刷媒介派如何抨击视觉派的肤浅,这种丰富的享受是前者不可代替的。


美国电影理论家玛尔薇和英国社会学家拉什都注意到,现代电影正在由写实叙事向后现代的景观模式转变。于是“奇观电影”的概念被提出,在此类电影中叙事性被放在了第二位,而画面带来的视觉快感被放在了首位。


谈起新海诚的电影,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相信并不是故事,而是画面,尤其是美轮美奂的背景。每一帧都能截下来做壁纸,这个还真不是吹的,他在电影中大量运用了所谓的「背景摹片」,大量的画面背景都取材于日本当地的实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加工。绚丽色彩,高纯度颜色,大反差、高光和阴影,棉花糖般的云朵,火箭升空,飘落的樱花,飞驰的列车,城市的灯火……许多意象被反复地运用,幻化成新海诚特有的“符号”。这些符号所构筑起的符号群,最终形成了奇观艺术。



稍微梳理新海诚的作品,包括《星之声》、《她与她的猫》、《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以及最著名的《秒速五厘米》,就会发现这些都有「重画面,轻叙事」的特点。唯美背景,悠扬的配乐,隽永的旁白,构成了他最大的亮点。


然而“动画”本身是一个二元博弈的统一体,这其中有“动”与“静”的博弈,还有"叙事"与"非叙事”的博弈。把更多精力投入在了画面和技巧上,讲故事能力不足的问题就会被暴露出来。今年暑期档引发全民观影站队争议的《大鱼海棠》,被多数人诟病的正是其叙事上的幼稚和漏洞。新海诚虽然有《秒速五厘米》这样的口碑票房双赢之作,却也有《追逐繁星的孩子》这样“庵野秀明+宫崎骏”不伦不类混搭的失败品。


好在从《言叶之庭》开始,他重视并开始不断地磨练叙事的能力。因为要达成共鸣,最终依然要回归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中去。



2 第一个新海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坊间经常流传着一种说法——“新海诚是否能成为下一个宫崎骏”。这种比较其实意义不大,很简单的原因:历史时代不同。


在动漫界,宫老爷子无疑是泰斗级的人物。《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幽灵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无数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无需置疑的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当我们把视野拉到时代的车辙上,就会发现其中的魅力与奥秘。


二战结束后,日本一片废墟,所有生灵涂炭……年幼的宫崎骏就坐在动物园外望着这篇废墟。时代的灰暗让他无比崇敬一个和平、安静、美丽的新世界。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亲切,对和平美好的向往,对战乱纷争的斥责,关于人类最普世的真善美愿望都像种子一样扎在了他的动漫作品中。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宏大叙事成为了宫崎骏最为倚重的故事背景。以上这些,从《风之谷》到《起风了》,都是一以贯之的。



当我们再把视角拉回到新海诚的时代,一切都变了。1986年,日本经济经过了20年高速发展实现腾飞。物质进步永远是更快的,在许多国家战后经济的时代,精神空间的匮乏几乎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如火如荼的工业建设中,钢铁丛林慢慢隔开了人们的心灵。13岁的新海诚正遭遇到两件影响未来一生的事:第一,是《天空之城》的上映让他激动不已,让这个年轻人立志学习动画技术投身文化产业的大潮之中。第二,是心爱的女孩就要随父母搬走,不说出来恐怕再难有机会。


这两件事,成就了让无数人动容的《秒速五厘米》,残酷而现实的故事,它几乎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从宫崎骏到新海诚”,宏大叙事逐渐瓦解,人们开始由外向内,关注日常的、细腻的、生活的故事。这恰恰迎合了后现代思潮中最显著的叛离与嬗变。新海诚细腻地构筑着自己的情感王国,樱花、列车、草原、灯火,从日本新宿到岩舟,这些意象不是奥运会舞台上呈现的器宇轩昂的国家图像,但却更真实地反应了岛国土壤上滋养出的最朴实、最平民的,也最真实的情感与故事。


而视觉传播的先天优势,就在于它是一种全人类、全世界、全民族的共同的符号语言。当它进入大众传播视阈之后,终于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全球的共享。视觉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天生具有审美气质的传播符号,它的纯粹性、个性和创造的无限性给了作者无限构想的空间,也给予了读者无限遐思的空间


他不是第二个宫崎骏,他是第一个新海诚。他所雕琢的东西,因为是民族的,所以更成为了全世界的共鸣。新海诚讲故事的艺术,虽然不像宫崎骏那样宏大壮丽,却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在所有魁丽的视觉奇观背后的,是那种细腻、生动、亲切、平淡和真实的情感,无法不让人动容。


3 现代性焦虑与不懈的寻觅

传播的一切法则,最终归结起来就是“讲故事的艺术”。在这方面,文艺作品比政治、商业的宣传更能打动人心,这是公认的事实。韦勒克和英伽登说出了大致相同的话:“人在现实中是受压抑的,文学艺术的功能就是让人松懈或摆脱压抑的情感。人们通过观赏或阅读将情感集中于作品上,于是留下了”心灵的宁静”。文学之光由此穿透心胸而幡然醒悟……”


回到新海诚的问题上来,我们特别想问的是:为什么他受到这么多人的推崇?


我想,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排除画质的因素,进入更幽深的探索中:因为他总是能戳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正如康德所说:“当你接触到美的事物,往往会产生一种无法名状的惆怅。”



从《星之声》开始,诚哥就开始了对“时间-空间-爱情”的拷问。这个故事架空在人类远征外星侵略者的未来视域里,初三的美加子因被选为“追猎者”驾驶员,而不得不离开地球,踏上征途。等在这边的,是她同龄的恋人阿升。随着美加子走的越远,他们email同信的间隔越来越长,一天、一个月、半年、一年、8年……思念真的能超越时间吗?新海诚是很悲观的。



《秒速五厘米》时,这种拷问达到了极致。青梅竹马的恋人贵树、明美在不断地求学、搬迁、工作、成长中慢慢渐行渐远。落樱的比喻是十分隽永而精彩的:“樱花下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这很缓慢。但是13年后,26岁的两人已经走过了20000公里,达到了地球最远的两端。”时间的力量,现实的力量,不可抗拒,这不是悲剧,只是平常的无奈。


正像贵树所说的:“挡在面前的是巨大庞然的人生,阻隔在我们中间的是广阔无际的时间,令我们无能为力。



这其中触摸到了现代性最本质的焦虑:我们虽然已经达成了物质的极大丰盛,却只能无奈地看着情感渐行渐远。时间与空间,永远不被我们所掌控。横跨在漫长人生之中的,是花花世界的诱惑,是符号消费的狂欢,是太多不确定的可能性。现代性的出现完全颠覆了过去农耕时代安逸、缓慢、悠长、幸福的人生诉求模式。


数字媒体的出现与兴盛能解决这个问题嘛?我看未必。工具的进步虽然带来了沟通的便捷,却也带来了更多复杂的可能性,这些复杂犹如迷宫困住了人。另一方面,我们的耐性也在逐渐丧失。现代文明里的社交从来都不能把孤独消除,反而会在喧嚣过后更加寂寞。习惯了热闹,总会人去楼空,曲终人散,还是回到原点。孤独,就像现代人的阿克琉斯之踵,无法治愈。不信你看今天如火如荼的直播经济下,谁又在镜头前找到了快乐,谁又在打赏中派遣了郁闷。


过去,新海诚只是找出问题,并把这种无奈放大。从《言叶之庭》开始,他开始尝试着探索一些积极的宣泄方式。而在此次的新作《你的名字》中,他终于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探寻这种无解题的解法——不断地寻觅,不断地寻觅,不断地寻觅,一直到彼此相遇。



很多豆瓣的网友认为,这种结果虽然让更多人欣慰,却丧失了一些艺术的高度。


我赞同这个说法,毕竟这只是万千焦虑可能中的一种特殊解而已吧。突然想起安妮宝贝的一句话,用它作结吧:


“我们曾经互相拥抱,认为能忘记世界的荒芜……”





微信公众号 | chuanmei12321

微信私人号 | xueyan12321

微博 | @新闻传播学研

投稿地址 | nickdessert@sina.com

商务合作 | xueyan12321@126.com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阅读往期精彩内容

时事热点

「权威萌化|太平洋屠杀|六小龄童|美人鱼|A4腰|柳岩|柯以敏|和颐酒店|网红|科比|川师凶案|杜蕾斯|魏则西之死|雷洋事件|奇葩说|杨绛去世|网络直播|薛之谦|高考状元|性侵女实习生|大鱼海棠|南海仲裁|中国新歌声」




请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你身边曾经读过学研的人

“倡导独立思考、有态度的传媒人格培养

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但不失温度

我们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

这里是新闻传播学子和新媒体人的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