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们活在消费死者的时代里

2016-09-17 学研编辑部 传媒志

 作者 | 学研编辑部

本文由传媒志原创出品,转载请授权

这是学研回归后的第14篇原创文章


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逝去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凋零了。他的死讯,已被经纪人确认;而他的死法,却还在众目睽睽的流言漩涡讨论之中。

一个年轻人的死太不足惜了。他们引起过社会的热议和讨论,无数篇从各个视角切入的十万加文章,可是最终在统计局档案和舆情统计的数据中,他们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数字。热点过去,太阳照常升起······

1.微博发酵,谣言四起


又是深夜时分,娱乐圈新闻,从微博发酵到社交媒体开始爆炸级的传播。人们会自然地联想起“王宝强离婚事件”,以令人瞠目结舌的热议程度完全盖过里约奥运会。而这一次不同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逝去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凋零了。他的死讯,已被经纪人确认;而他的死法,却还在众目睽睽的流言漩涡讨论之中。这个中秋佳节或许会很太平,但现在不会了……

(据说最早的爆料来自 豆瓣八组)

我们至今无法确认死于SM”是从何处传出来的,我们也不知道很多营销号为什么会堂而皇之大帽子扣给乔的荧幕cp徐璐。但是无论始作俑者是,这种企图眼球用热点事件某一群体进行污名化的用意必定是相当自私、恶毒的。新媒体的技术赋权的双刃剑属性再次显现,“大众麦克风”时代注定鱼龙混杂,而在随机性、碎片性极强,聚众传播效果显著的移动传播时代里,舆论导向有了更多可钻的空子。为了眼球,为了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很多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7日微博凌晨实时热搜前105此事件相关) 

桑坦斯对新时代的谣言辟谣有非常悲观的预估,不过好在这次事件中,第一信源方及时站出来辟谣。根据警方的通报,乔的死亡排除了他杀。此前传乔任梁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此番的死因也是用塑料袋套住头窒息而死,而绝非谣传的“SM致死”。


2.吃瓜群众,无良媒体


“吃瓜群众“常见于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留言中,与此无关的人以“前排围观,瓜子、啤酒、矿泉水”的姿态好奇地(猎奇地)期待一个故事,他们只需要这个故事派遣无聊,并不求证故事的真实。在今日的话语语境中它多了一份诙谐、调侃和幽默。

百余年前,在鲁迅先生笔下,这样的人被称为看客我们很希望自己变得理智、客观冷静不得不承认:人们越来越爱八卦

北大胡泳在《众声喧哗》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质问:为什么如此踊跃地窥探陌生人的生活,消费他们的暧昧、狂躁自恋甚至悲伤?答案是: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认同危机。想,这种危机就是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描述的,一个沉湎在符号消费的异化的人吧。

(蹭热点的心,永远在骚动)


如果吃瓜群众爱八卦娱乐至上的不良风气,那么新闻媒体有悖伦理妄自揣死亡细节以求眼球,那就加是道德沦丧了。当信源方尚没有证实任何一项传闻的信源,媒体揪着死亡方式不放,迎合娱乐之风。

 

而更有甚者,居然直接开启网络直播,派遣记者前往死者住宅的小区,采访周遭民众,用秀下限的病态伦理满足吃瓜群众们“消费死亡”的猎奇心理。整个过程在弹幕直播的喧嚣中,一片屏幕对面的玩味欣赏中,从高潮又落幕了……


 

3.生死大已,何足道哉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因为乔任梁的事想起去年“姚贝娜过世”的事情。当时我们还叫“新闻传播学研”,曾做过一期推送,名字叫《什么样的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同样是正值当年的歌手、明星,在去世后经历了谣言、辟谣和热议。


这其中内含着一个巨大的关于新闻伦理的质问,尤其在今天商业利益至上,几乎驱动着一切的媒介环境下:新闻记者是不是秃鹫,一只只盯着普罗大众苦难的、欢乐的、生老病死的掠食者。在新闻成为商品的时代,素材、故事是记者的追求,一颗有关怀的心却被流放了。


中国人,讲求死生为大陶渊明在《挽歌则无可奈何地说:亲戚或余悲,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消费死亡,让人觉得惆怅的地方或许在于:今天的时代里,一个年轻人的死太不足惜了魏则西之死,雷洋之死,玉玉之死……他们引起社会的热议讨论,无数篇从各个视角切入的十万加文章,可是最终在舆情统计的数据中,他们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数字、一个案例。热点过去,太阳照常升起。

这很无可奈何。但是,但是,即便真的如此,我们还是需要遵循一些规则:比如,不要再消费死者。这不是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批判,这是做人的底线了。


4.新闻已死,舆论僭越


已经有太多声音在盛赞新媒体时代的民主、正义了,这种时候才更需要保持清醒和警惕。当我们留心观察一下近些时候的舆情热点时,会发现一个诡吊的问题:许多事件中,真正调查取证的记者被排斥在新闻的外围,这让世界在展露它真实的意图方面,遇上了困难。而舆论造成了大众的共鸣和喧哗。当一旦舆论开动,新闻之难愈发显著。魏则西事件如此,王宝强事件亦是如此。许多端坐在书斋里的知识分子,抱着满满滴傲慢向宝强投去精英凌驾式的不屑——“乡野鄙夫”。最近被剧烈热议的杨某某事件更是如此,写出爆文的人,从未亲历现场获取一手的考证资料,他只是一个股票投资爱好者……

 

今天的今天,舆论正在超越新闻,去捕获它的猎物。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乔任梁事件上,这种迹象尚未大规模发酵。但是明天太阳总会升起,一定会有形形色色的公众号通过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这是我们的一个猜想。

 

新闻不再,而喧哗异于往常。造成喧哗的是舆论,而不是新闻。新闻讲究事实,舆论讲究材料。新闻是一次性的,舆论是按需使用。新闻要求时效性,舆论讲究时宜性。

说到这儿,我想起大名鼎鼎的美剧《新闻编辑室》第一季的某个桥段。当时ACN的《晚间新闻》栏目紧急播报“民主党女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出席活动时遭遇枪手袭击”的事件(图森枪击案)。当论及女议员的生还状况时,Will的团队遇到了纠结和抉择。当时FOX、NBC、CNN三家大电视台都报道称“女议员已在此枪击事件中身亡”。而Will的团队没有贸然取信,派出专人前往医院试图获取第一手信息:生存or死亡。


在电视台高管的威胁、行业利益的重要之下,Will的部下Don 给出了激动人心的那句著名的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

“A doctor pronounces her dead,not the news.”




微信公众号 | chuanmei12321

微信私人号 | xueyan12321

微博 | @新闻传播学研

投稿地址 | nickdessert@sina.com

商务合作 | xueyan12321@126.com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阅读往期精彩内容

时事热点

「权威萌化|太平洋屠杀|六小龄童|美人鱼|A4腰|柳岩|柯以敏|和颐酒店|网红|科比|川师凶案|杜蕾斯|魏则西之死|雷洋事件|奇葩说|杨绛去世|网络直播|薛之谦|高考状元|性侵女实习生|大鱼海棠|南海仲裁|中国新歌声」



请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你身边曾经读过学研的人

“倡导独立思考、有态度的传媒人格培养

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但不失温度

我们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

这里是新闻传播学子和新媒体人的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