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了我的哥 | “我的哥”和我究竟是什么关系

2016-10-02 方格格 传媒志

 

作者 | 方格格

来源 | 知著网

ID | covricuc

最近,一名号称“厉害了我的哥”的大人物,赫然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掀起一股新潮的“夸奖体”。怎么向偶像表示崇拜?正确的赞赏方式是这样的:



↗张杰粉丝发微博



↗网友评论张继科微博


↗微博段子手发视频配文

那么,“我的哥”是谁?他为什么厉害了??(手动配上黑人问号脸)


“厉害了我的哥”这个梗出自一个军训小故事,某中学生军训时玩手机游戏被教官没收了,他的队友发现这名中学生掉线后便询问情况,对方很淡定地答道“我是他的教官,替他打完这把吧”。


于是乎,教官一路超神,三杀四杀五杀!无人能挡!


此刻,惊呆了的队友说了一句:厉害了我的哥。自此,“我的哥”的事迹被广为传唱。


没过多久,“我的哥”又从游戏领域转战到了同学聚会上,此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他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的哥”。


“我的哥”走红后拥有了自己百度词条,这条词条的名字就叫“厉害了,我的哥”。


由于优秀,“厉害了我的哥”这句网络热语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警察叔叔这种接地气的宣传业务方式:


(↗嘉峪关公安发布的科教微视频,这个封面图知著君给好评!)

同样还是由于优秀,“我的哥”拥有了一大批追随者和效仿者。他们分别是“我的妹”、“我的婶”、“我的舅”、“我老婆”等...


这个家族是如此地庞大...“厉害了我的哥”却并不因已经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为了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他推出了中英结合衍生版本——“厉害了word哥”



↗#厉害了我的哥#话题下某网友微博

嗅觉灵敏的各大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绝佳的推广机会,此时的“word哥”已经具备了语气词的功能,类似于“我的妈”和“MY GOD":


↗微博营销文章

“我的哥”的实力大家已经见识到了,可他的一身绝学并不是凭空得来,早在他之前,江湖中已经流传着许多“哥”、“姐”系列的传说,曾经借助互联网一夜成名的XX哥、XX姐你们还记得吗?比如以下两位:


↗犀利哥(原名程国荣,2010年初,流浪行乞的犀利哥靠着另类的衣着和冷峻的表情在天涯社区走红)


↗凤姐(原名罗玉凤,2009年,因在上海陆家嘴地铁口散发相当雷人的征婚传单被网友晒到网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许多雷人言论,比如
“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现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


网络世界总是有惊吓也有惊喜,这是一位因为美丽可人而走红的女大学生:


↗微笑姐(原名吴怡,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十六届亚运会上担任礼仪小姐,因其所站位置离演讲台较近,出镜频率颇高,凭借甜美、专业的笑容打动网友)

与微笑姐相对应,还有一位落泪姐:


↗落泪姐(原名宋笑妍,2013年北京金隅队夺得CBA2011-12赛季总冠军时,在五棵松的看台上,作为球迷的她被摄像机捕捉到,激动落泪、梨花带雨的面容打动了网友)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只幸运的小章鱼因为预测世界杯的准确率达到100%,被网友冠上“哥”的称号:


↗章鱼哥与大力神杯合影

从“犀利哥”到“章鱼哥”,从“凤姐”到“微笑姐”,盘点了各路“哥”、“姐”的传奇故事后,我们发现在网络领域亲属称谓泛化是一种普遍现象,给素不相识的人冠上“XX哥”、“XX姐”的称号,是使这些草根百姓一夜成名的有效模式,如今江湖上已经遍布着哥和姐的传说,这两个词究竟有着什么神秘的力量?


1、语言类推机制

“哥”和“姐”都是单音节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这类词在传播过程中推衍形成一个新的词群——戏谑拟亲属称谓词。人们在“哥”和“姐”之前加上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概括所指对象的核心特征。“ X + 哥/姐 ”成为一种可以不断添加新特征的固定模式,对于创造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名词而言,是操作简单易上手的。比如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名礼仪小姐,因长时间保持大方美丽的微笑,被称为“微笑姐”。


网民能够捕捉到传播对象最显著的特征,将其添加到“X+哥/姐”这一公式中,迅速创造一个醒目的传播符号


2、心绪转换满足

网络的虚拟空间,给人们提供了消遣娱乐的丰富土壤,通过称呼他人或自称“哥”、“姐”产生的戏谑效果,能够舒缓生活中的压力与焦躁,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


在娱乐化的过程中,“哥”、“姐”本身作为亲属称谓的内涵不断失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调侃的态度。人人都可以是哥、姐,同时人人都不再是哥、姐。


3、自我确认满足

来做一个对比:

“我没空听你说。”  VS “哥没空听你说。”

后面一句果不其然弥漫出一股王霸之气,同样意思的两句话,因为自我称谓的改变表达效果可以完全不一样(写到这里,朕幡然醒悟,古代帝王果然很懂这个道理)。

以长辈自居,能够帮助我们在网络世界的虚拟话语权中占上风,“哥”这个词像一个仪式,表明我们与听话者拉开距离,用一种“小骄傲”的态度来审视一切。


而称呼别人为“哥”和“姐”,则是一种交际方法,通过带有娱乐性质的“尊称”,迅速敲定两人在网络世界的关系以及谈话氛围。网络中的“哥”和“姐”们,都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寻找自我定位。


4、人际关系效用满足

亲属称谓能够帮助人们拉近关系,当我们给传播主体冠上“哥”或“姐”的头衔时,每每聊起来就像在谈论自己熟悉的一个亲戚朋友,这样的亲切感使人愉悦。正是由于我们谈论的人物都是我们的“哥”和“姐”,网民在虚拟世界才能够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2010年,一只因为预测世界杯出线球队神准的章鱼出名之后,被网友们称呼为“章鱼哥”,虽然人家只是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但是这样的叫法给这一传播事件添加了不少人情味和趣味。



Duang~~~

现在是知著君的小总结时间,除了各路“哥”和“姐”,网络世界中还有很多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类似“奶茶妹妹”、“鸡排妹”等,由于“哥”和“姐”的年龄跨度最大,适用范围更宽泛,所以受到大家的青睐。的确,将传播主体进行符号化、消费化的包装后,传播效果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哥”、“姐”这类草根文化的盛行,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中浮躁、无聊、戏谑的文化心态。


停下来,想一想,当我们以“哥”自称时,我们的自我定位是什么?当我们追逐网络热词时,我们想表达的是什么?互联网上的新奇事日新月异,希望我们都不会迷失在江湖转瞬即逝的传说里。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感谢 知著网 的授权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微信公众号 | chuanmei12321

微信私人号 | xueyan12321微博 | @新闻传播学研投稿地址 | nickdessert@sina.com商务合作 | xueyan12321@126.com





请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你身边曾经读过学研的人


倡导独立思考、有态度的传媒人格培养


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但不失温度


我们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


这里是新闻传播学子和新媒体人的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