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虚拟世界里真实的你和我

2016-11-06 学研读者 传媒志

 作者 | 学研读者

编辑 |  刘锦

本文由 传媒志 原创出品 转载请授权



人类的革新的车轮不断向前行进,时至今日,信息途径多样化和快捷化的热浪一波波侵袭而来,每天我们都站在庞大而浑浊的信息黑洞面前,信息碎片无休止地蜂拥而来,无情地包围着我们。因为,在浩淼的信息时代面前我们单薄,瘦弱,孤军奋战,无法从全局洞察信息的传播链路,所以在信息洪流面前,我们处于弱势以至于无法抽身而退。


可是,正如《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所述“人类在对于自我直接经验所无法企及的事物上有一种本质的追求,即一种人类的本能。”所以我们从单一的想要知道到复数的想要了解探寻,这或许都可以归为一种人类起源的本性追求。



所以,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点,也是本文所立足的矛盾点,即人类对于自我本体以外的信息的探寻欲求和自我本体以外信息的不可控性。简单说就是,在信息时代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信息来维持个体,团体甚至权力结构的相互联系与社会平衡,可是我们却无法保证我们到手的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例如,有的人会说,我每天都在刷各种网站,贴吧,手机平台,既存传统媒体,但是这样你就可以确定你眼睛浏览过的每一条信息代码都是真实的吗?难道真的所见即所信吗?你可有曾想过,你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元最后在大脑整合形成信息这个过程或许只是在一个正在拷贝着人家的大脑的过程呢?

        

在这里在要对题目中所出现的“模拟世界”一词,首先进行说明。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评论家Walter     Lippmann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Pseudo-environment”即拟态环境一词,而本文则是选取了以其理论为基础而后由日本学者藤竹晓所提出的“模拟环境”,“现实环境”和“主观现象”三角逐力的大众传播模型为论据进行阐述。

 

客观的现实--实际上产生的事情     即[现实环境]

象征的现实--主要有大众媒体所形成的[模拟环境]

主观现实--接受者的意识形成 

 

 在信息环境中,我们通过对自身周围环境的直接知觉感触甚至经历的环境为直接环境又名现实环境,而通过媒体等第三方所知觉感触的环境为间接环境又名模拟环境。


或许在起初,我们会对由模拟环境所提出的信息感到惶恐不安,然而通过社会分化这一过程,在相互分化冲突的集团之间躇足徘徊的个人的身上则更容易被倾泻无数由模拟环境所提供给的信息。


由此,围绕着人们的信息环境中模拟环境的比重不断增加,最终模拟环境的“模拟”性质逐步淡化。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根据藤竹晓的提示大致有两点:


1.环境信息对于人们日夜不休的信息提示。

2.对于大多数人都同时采取一样的环境信息提示。

  

长此往复,模拟环境对比与现实环境将处于优先地位,与现实环境的区分界限也日渐模糊,最终处于支配地位。



                      

然而以上的看法都是将我们置于了一个“假想受害者”的位置   上,即强调了信息环境对于个人“现实环境”的绝对干扰性却忽 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信息代码都有一个传输源,而在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自媒体不断壮大的今日,传输源的那一 头即我们传播学中所说的“传输者”(送り手)或许不再是一个 集体亦或是意见领袖而是与接受者(受け手)同等的个人。所以与其说是传输者控制着我们,而在今日,有时候我们或许可以说 是我们主动拷贝着输送者的大脑。


例如,在看电影时我们爱看各种影评,读书时我们爱看各种读后有感,我们女生还爱被各种种草,看视频时的弹幕,社交网的信息轰炸。等等这些日常中琐碎而平凡的例子都在表述着一种“模拟环境”下的信息渗透的无孔不入。仔细想想以上过程中我们是否有一种排斥被动的心态呢?


答案是“应该没有。”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利我愉悦主义”,即我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会能动选择接受,但是却很少会对其进行筛选。因为,接受信息即接受刺激会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而对信息进行筛选则是一种排斥刺激的逆生理行为,简单说如果进行信息筛选的话会让我们感觉更加劳神费心。


然而,正如“模拟环境”在信息环境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引起的界限模糊一样,我们的大脑与信息之间也在存在着一场可大可小的博弈。你所接受的信息是真实的吗?这个信息真的应该如同网上所说的一样解读吗?如果少了这一层自我的大脑信息过滤对信息进行筛选,或许我们就真的是在拷贝着他人的大脑了吧?


尼尔.波兹曼曾说过,“有两种使文化精神枯萎的方法--极权主义和暴政下的文化窒息,以及娱乐狂欢下的文化堕落。”在今日,信息如同矢量图一样可以被无限放大的今日,这或许还有一种解读,即“现实环境丧失下的信息化”。

无时无刻,我们都被粘附在信息传输的洪流之下,虽说这不是一种信息解放的自由却又不是完全的禁锢。大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高效化就如同交通发展的初衷一样,是为了让你能眺望到更为广阔绚烂的远方而不是让你在柔软的坐垫上忘记长途跋涉后看到美景时的那一眼真实感。




微信公众号 | chuanmei12321

微信私人号 | xueyan12321

微博 | @新闻传播学研

投稿地址 | nickdessert@sina.com

商务合作 | xueyan12321@126.com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阅读往期精彩内容

时事热点

「权威萌化|太平洋屠杀|六小龄童|美人鱼|A4腰|柳岩|柯以敏|和颐酒店|网红|科比|川师凶案|杜蕾斯|魏则西之死|雷洋事件|奇葩说|杨绛去世|网络直播|薛之谦|高考状元|性侵女实习生|大鱼海棠|南海仲裁|中国新歌声」


请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你身边曾经读过学研的人

“倡导独立思考、有态度的传媒人格培养

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但不失温度

我们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

这里是新闻传播学子和新媒体人的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