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标签宁泽涛:极速崛起到疯狂坠落

2016-11-20 张慧 传媒志

 作者 | 张慧

来源 | 考新闻

ID | KaoPress

编辑 |  刘锦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里约奥运会后,喀山世锦赛后红极一时的宁泽涛消失在公众面前。直到10天前,随着一部名为《转折点》的纪录片,宁泽涛重回公众视野。在公开讲述那些“背后的故事”之后,宁泽涛也将面临自己的人生转折点。




2015喀山游泳世锦赛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宁泽涛夺冠创历史


喀山世锦赛成就了一个高颜值的阳光男孩,宁泽涛顶着世界冠军、“亚洲飞鱼”的光环让无数人惊喜不已。以宁泽涛2016年年初时的状态,登上里约奥运会100米自由泳的领奖台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宁泽涛在里约奥运会半决赛出局,未能进入100米自由泳决赛。



赛后采访中宁泽涛说:“尽自己最大努力了现在,确实发挥出现在正常水平。” 他的教练说:“在当时这个现象情况下,他的成绩我是满意的,能游这个成绩不错了。否则的话可能会更糟,洋相出得就是很离谱,他没离谱。”

    

对于这样的回应,所有人都感到诧异。 

 

11月7日,央视播出纪录片《转折点——宁泽涛》。这部纪录片从2月份宁泽涛澳洲外训开拍,到9月份奥运结束北京生活的补拍,历时8个月追踪,是解答我们疑惑最有效的例证,也是展现宁泽涛由巅峰到谷底、站在转折点寻求未来方向最真实的纪录。

   

而同样有话题性、焦点性和矛盾性的游泳运动员——孙杨也有一部专属记录片。2015年7月15日,纪录片《泳者孙杨》出炉,该片讲述了孙杨在获得最高荣誉后,从巅峰跌下来的巨大落差,但他在重重压力和努力下重拾自信、走向巅峰。


两部纪录片,相同的身份属性,不同的人物纪录。

 

创作结构:开展顺序与逻辑结构


两部纪录片均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纪录。

  

不过相比《转折点》,《泳者孙杨》的时间线更明朗,冲突和矛盾也完全按照时间点展开:人物总体评价——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2013-11)——甲沟炎手术(2014-01)——开始训练(2014-02)——师徒矛盾分手(2014-04)——全国游泳冠军赛(2014-05-12)——肩伤反复复发——澳洲集训(2014-06-15)——韩国仁川亚运会(2014-09)(与朴泰桓交往)——昆明高原冬训时兴奋剂事件,受到沉重打击、逃避期(2014-11)——澳大利亚集训遭遇禁令指导训练、外媒报道、被禁赛(2014-12-24)——全国游泳冠军赛(2015-04)——荣誉总览和个人成长。

    

《转折点》中,短短的8个月里,宁泽涛从澳洲集训、里约奥运会选拔赛、澳洲第二次外训再到北京训练、里约奥运会直到赛后修养在家:利用圆形结构和套层结构,以宁泽涛人物塑造为原点,借助多个分散场景(澳大利亚、巴西、北京、训练队、赛场、宿舍、家里、地铁、海边……),贯穿宁泽涛和其教练叶瑾的采访,来纪录宁泽涛的经历和遭遇。

    

虽然纪录时间不长,发展线也很清楚,但《转折点》内容剪辑纪录的却很跳跃、不连贯。例如“宁泽涛被要求放弃100自由泳,参加4x200米接力”的事情之后,讲述直接跳到宁泽涛回国后遭遇了饭卡消磁、被要求搬出公寓,主管教练不出现在泳池边的事情。对于个中原因,《转折点》并未挑明。而且在一段采访中宁泽涛谈到自己被“非常”对待的缘由要从喀山回来说起时,视频片段直接切入评论员梁言的采访,而对观众想要了解的具体原因自动跳过(也许因为某些原因被剪掉了)。这就让整个事件的叙述经常处于逻辑断档中。

 

创作内容:核心与情感表达


1

创作焦点:揭露真相or呈现孤独寂寞


经历了奥运之前媒体的热捧和艰难的运出征经历宁泽涛一直处在休养阶段,极少出现在公众场合。《转折点》纪录片一经播出,宁泽涛、中国游泳中心、赞助商及相关方面的矛盾冲突进入公众视野:宁泽涛为什么提前结束澳洲外训?为什么差点失去奥运名额?为什么要突然更换奥运比赛项目?饭卡消磁、被要求搬出公寓、主管教练不再出现在泳池、为什么暴瘦4公斤? 

    

这场旷日持久的宁泽涛自己与体制的博弈,48分钟的《转折点》一一还原。

    

不过,本片导演梁迈提到,“揭露所谓真相”并不是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初衷,也不是核心,宁泽涛的孤独和寂寞才是他最想呈现给观众的。(有关这一点,片中确实有很多涉及,比如片头记者对宁泽涛的连续的追问“你有过孤独和寂寞吗”“是不是在泳池里你觉得很孤独”;宁泽涛提到自己作为运动员和军人,除了日复一日的游泳训练,平日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有在网上学魔术玩等等。)




相比之下,《泳者孙杨》众所呈现的事件,都是观众所熟知的,传达着所有关注者对他的肯定和希望。


2

人物结局设定是否符合观众期待


没有人可以不经历痛苦就功成名就,运动员更是如此。


纪录片《泳者孙杨》所塑造展现的无疑是一种勇于坚持、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从消极到积极、失败到成功、负面到正面,孙杨的形象转换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期待和想象。

   

虽然他所经历的各种磨难在刚开始都会对其本身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打击,但他选择克服、选择坚持或者无视,做好准备、充满自信迎接每一个挑战:无一不遵循“消沉-振作”发展变化。另外,我们看到的是,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痛苦,才完成孙杨由“泳者”到“勇者”的蜕变。



同样对于宁泽涛,再严苛的训练即使一天吐8次、身体抽筋无法站立了他也不在乎。但没想到的是,这次他所要面临的是与体制的对抗,与体育中心的博弈。他不想妥协,所以他深知,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


 “上面下了命令说,让我放弃游100自,去游200米接力,这个比较荒谬。”

   

 “经历那么多,看清那么多,不像以前那么有斗志,那么信心满满,觉得这个地方已经不是我能……”  

   

 “这个不像您说的那么简单,有太多太多复杂的事件在里面。”

   

 “自己在很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很多,经历过最信任人的背叛或者嘲讽,然后自己也经历过很多人情世故,自己也看清了人性的丑陋,但自己还是非常乐观的,只要被让我失去信心和信任。”

    

或许这种深知正是成为宁泽涛在采访中,对所有事件回应都呈现一种无奈、不自信和不确定态度的原因。同时,纪录片所传达的有关宁泽涛的人设,脱离了受众对美好结局的向往和央视要传达给观众的一贯精神,不免让人诧异,这也便成为《转折点》一经推出就受到众多争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

创作手法:“悬念”元素的运用引人争议 


从创作形式上,两部纪录片都大量运用对比、重复、铺垫等等手法进行矛盾事件的表达以及人物的塑造。除此之外,相比《泳者孙杨》,《转折点》还突出利用了“悬念”这一元素。

   

首先,纪录片开头以宁泽涛变纸牌魔术做引子,特别强调了魔术中隐藏着四个预言;由此,以“预言”为幌,展开48分钟纪录片;影片结尾,悬念揭露:借助魔术的场景,宁泽涛讲述四个预言,旁白一一解说与其相关联的应验对象。




不过这部分设置在整部纪录片中并不搭调。有关对“预言应验”的陈述,其关联很生硬、很牵强,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与其说是对他预言的应验,不如说他想借助预言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猜想。

    

另外,片尾当记者问宁泽涛未来人生规划时,有关他是否选择退役,是否选择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宁泽涛的回答也成为一大悬念。


——“你可能进娱乐圈吧?”


——“每个人性格不同,我的性格不适合进娱乐圈。”


——“能不能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


——“这个,也许吧。人生每天都在变化,就像当年菲尔普斯、北岛康介一样,可能出去一两年后觉得他还喜欢游泳,重新找到了对游泳的热爱和快乐”。 

    

而此番悬念,也成为纪录片播出后观众和媒体猜测报道的一大焦点。

 

4

创作重点的同与不同


两部纪录片,对于宁泽涛,对于孙杨:同样的泳者身份,在登上领奖台、获得荣誉的这条路上,他们在背后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痛苦和辛酸;不同的,是孙杨“泳者”到“勇者”的转变,而宁泽涛正身处未知的转折。  

    

看得出来,无论是在镜头里,还是在游泳的马拉松赛道上,孙杨都是自信的,他仍然保有着一颗激情、向往和敢于挑战的赤子之心。然而对于宁泽涛来讲,激不起冲浪板高浪、低压雾霾的北京、狭小训练馆中的三人行……在这个阶段,他是孤独的、寂寞的、无奈的且迷茫的,在众多不确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




一石激起千层浪,《转折点》播出后,其中所呈现的各方的矛盾冲突引发连连争议。有人把矛头直指游泳管理中心,斥责体制和黑幕,指责中心对宁泽涛做出的各种“非常”行为;而且在事件如此富有争议的情况下,也始终缄默不作出任何回应,态度公关差劲;也有人认为宁泽涛借央视镜头说谎(可参文《宁泽涛在说谎?揭秘藏在这部央视纪录片背后的B面》),很多陈述和解释都很片面,引起观众误解;还有人把关注点放在宁泽涛是否会选择退役及其未来发展选择上,或是《群山之巅》更名《转折点》的原因;更有媒体继续深入探究宁泽涛遭受“非常”事件的原因……

不论真相如何,不论矛盾个中缘由,不论孰是孰非。作为看客,我们也只能祝福他能够微笑前进,做更好的选择。诚如他在11月7日的微博中写得那样:“生命短暂,没有时间留给遗憾,若不是终点,我会一直微笑前进!I don’t say goodbye,I say see you soon!” 


微信公众号 | chuanmei12321

微信私人号 | xueyan12321

微博 | @新闻传播学研

投稿地址 | nickdessert@sina.com

商务合作 | xueyan12321@126.com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阅读往期精彩内容

时事热点

「权威萌化|太平洋屠杀|六小龄童|美人鱼|A4腰|柳岩|柯以敏|和颐酒店|网红|科比|川师凶案|杜蕾斯|魏则西之死|雷洋事件|奇葩说|杨绛去世|网络直播|薛之谦|高考状元|性侵女实习生|大鱼海棠|南海仲裁|中国新歌声」


请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你身边曾经读过学研的人

“倡导独立思考、有态度的传媒人格培养

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但不失温度

我们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

这里是新闻传播学子和新媒体人的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