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身边辞职的为什么都去了互联网?也许并不因为高薪

2017-05-10 林沛 传媒志



  来源 | 广电独家

   ID | guangdiandujia

编辑 | 傅钰涵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文|“广电独家”记者 林沛


整体来看,文娱产业存在体制内向体制外的流动,在体制外公司中存在传统内容公司向互联网平台迁徙的大趋势。


“从传统文娱公司离职的人,有百分之六七十都到了互联网平台,占大多数。”从广告公司高管到爱奇艺市场副总裁,陈宏嘉认为自己就是传统文娱行业向互联网流动的实例,而且他在广告公司时期合作的不少卫视节目总导演、制片人“统统都到互联网圈了”,他感觉这是一种全民的变化。


文娱行业是第二大人才流动行业,”职场社交APP“脉脉”的联合创始人王倩基于自身平台数据得出结论,“人才的大迁徙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文娱行业也是从去年开始就在向互联网圈流动。”



青年导演刘畅是北京电影学院2007级导演系学生,因执导去年的大热网剧《最好的我们》而在行业内崭露头角。他透露自己认识的不少04、05级师哥已经从体制内的电影制片厂、导演工作室等转投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的怀抱。


“比如一位有很多成熟作品的师兄,在没有更好机会的时候一直在为央视电影频道(CCTV6)拍数字电影,现在也开始做网络剧了。”


“电影(票房)的复合增长率过去一直在30%上下,但去年突然降低了;省级卫视中,现在除了四大卫视能给出现金之外,其他家的承付现金能力越来越差。”博纳影业前副总裁丁一岚离职创办了禾美传媒,在博纳待了近十年的她对传统行业与互联网都抱有一份冷静。


“互联网只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可能再过几年就会有一个新的概念替换掉这个概念。它的属性跟电视台不一样,跟电影不一样,跟广播不一样。要尊重这个属性,因为它现在是老大,是潮流。”


传统学院派的培养体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北京电影学院视听学院院长宿志刚提到,他所在的视听学院就是在互联网产业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物。该学院将在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基础上“打破单一的学院式教学,接受市场的变化”。



互联网重整人才要素:

压缩时间成本,降低行业门槛


陈宏嘉发现,在文娱行业人才大迁徙之中,还伴随着大量体制内高管纷纷跳槽互联网,以及华谊、万达等传统影视公司纷纷“触网”的现象。它们很难辨清孰因孰果,但正是这互为因果的三大趋势,印证了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强大感召力。


这其中,作为市场重要要素的人才,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


在陈宏嘉看来,最大的改变是“给了更多年轻人机会”,“电影能排上院线的一年就几百部,而且大部分是在圈内比较久、经验名声比较大的导演的作品;而视频网站仅去年就承载了3万多集网剧及1000多部网大。这种机会对年轻人是很难得的。”


刘畅对此深有感触,“比如说拍电视剧,其实中国的电视剧从编剧、拍摄到发行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圈子。我们老师那一辈,毕业后机会好能分到电影制片厂的制片室,从场记开始,到副导演、执行导演再到导演,要有至少15年左右才能成为一名导演。”


“电影厂衰落之后,学生毕业后可以自己去江湖上找师父,如果能找到一个老师,他愿意带着你从场记做到导演,也需要10~15年时间。很多没有背景的人只能做端茶倒水等底层的工作,和在学校时相比,心理落差特别大。”


刘畅很羡慕正在上学的师弟师妹们,“我们那会儿拍个作业特别费劲,真的是没吃没喝的省钱拍作业。现在听说电影学院的毕业生,爱奇艺能给80万元、100万元让学生去拍毕业作业;我记得自己那时候拍毕业作业只花了8万块钱,学校掏6万,自己掏了2万。我觉得他们现在挺幸福的。”


“传统的成功人士不愿意这么轻易地加入到互联网创作中来,机会就落到了年轻创作者头上。互联网时代把10~15年的过程压缩很多,门槛相对更低。”丁一岚也对这个时代的规则倍感新奇,“互联网时代就好在,一个人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完成自己的梦想。”


曾在传统影视公司工作的杜海波表示,自己跳槽来互联网就是因为在传统行业一眼可以望到头,“看到自己的职业路径,很多东西都是固定的, 但到了互联网 企业,工作中存在的快速变化让人兴奋,尽管也会有痛苦与不适。”


传统公司人才流动的特点


尽管文娱人才整体呈现出传统公司向互联网流动的趋势,但传统影视公司依然对人才保持较为强劲的吸引力。数据表明,主流传统影视公司人才跳槽时,第一选择还是在传统公司域内,其中华谊兄弟是传统公司人才跳槽的首选。


另外,传统影视公司人才流动中,还存在体制内向体制外的单向迁徙。尽管同为传统影视行业,人才也在寻找市场化更加彻底的栖息地。


例如,央视、浙江卫视、中影集团、上影集团、浙报传媒等体制内传统机构,为光线、万达、华谊、博纳、华策等体制外传统文娱公司,输送了大量人才。


从主流媒体角度看,关键性人才流失对电台电视台造成巨大冲击;但如果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广电人才不是“流失”,而是“流动”,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视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这也给广电行业在用人机制方面带来了一些启发和反思,比如转变人才管理观念和职能,改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为“社会所有”,制定人才流动“放管服”政策,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其次,也应在用人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方面作改革,尽量缩小体制内外机构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等。


“事随势走,人随事来”:

去互联网只因薪酬高?还有自我革新的恐慌


在制片、导演等明星岗位之外,在文娱产业中,还存在着大量服务工种与职能型部门。如果说前者为自己争取空间的诉求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后者又是为了什么?


薪酬当然是极其关键的要素之一。在分析了传统文娱行业与互联网薪酬体系后,王倩看到,不管只有1~3年工作经验的新人,还是工作3~5年、5~10年、10年以上的较为资深员工,互联网文娱行业的整体薪资水平均高于传统文娱行业。但这还不是他们跳槽原因的全部。



“事随势走,人随事来。向互联网的人才流动趋势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我们看清一个行业发展的趋势,看清一个行业的未来和制高点,也就不难理解人才往哪里走了。”美兰德媒体咨询总经理崔燕振指出,互联网思维已成为时代语言


一是视频付费用户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技术红利、模式红利将继续迸发;二是VR、直播等新型技术为传统影视产业和传播模式带来了大革命,PGC向UGC融合转轨时期全面到来;三是由“连接”激活的消费模式和传播模式正在带动共享经济的到来,传播社交化、营销社情化与消费共享化带领时代全面升级。


身处变革前沿的影视文娱行业必然更能体会到深刻、剧烈且迅猛的融合态势。


“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爱奇艺的产量已经堪比一家广电集团。”陈宏嘉说道,近两年来,爱奇艺着力为新人打造提升专业度和品质的方法,在奖励、分成等机制中着重质感好的内容。


王倩认为,互联网对这个世界的改变如此迅猛,以致“文娱行业的人都非常恐慌,如果你不往这个时代的变化中走,好像就没完成自我革新”。在她看来,这个变化逼着人往互联网行业走,让他们渴望到变化更快的、可以快速成长的地方,“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动力”。



互联网时代需要何种人才:

网感、数据VS运营、创意


近两年文娱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比较稀缺的其实是大数据算法人才


根据麦肯锡的一份分析报告,预计到2018年,对于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作决策的分析师和经理的岗位缺口将达到150万人。


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新增专业中,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南大学三所高校率先在国内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以呼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同样,目前国内影视基础行当从业者的需求量同样非常大。数据显示,国内每年生产600~700部电影,3万多集剧(包括电视剧、网络剧)以及超过1000部网络大电影,对于基层制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说到视频互联网平台对人才的要求,陈宏嘉给出了一虚一实两个关键词——“网感”和“数据”,而前者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之上的。“现在一部网剧动不动就几亿点击量,这群人到底是谁?网感与人群精准分众有很大的关系,知道他们看什么、想什么、用什么、做什么,才能跟他们产生更深的连接。”


由此看来,王倩提供的数据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文娱行业最缺的岗位竟然是“数据挖掘”。据王倩透露,这是“脉脉”上雇主需求量非常大但又最难招的一个岗位。字幕、剪辑等“基础性制片工种”虽与影视内容直接相关,却仅仅排在第二位。


而在宿志刚看来,互联网的要求是一个人能完成编、导、拍、剪、配音等所有工种,只有如此才能有更强的互联网生存能力。在培养基础技术之外,崔燕振显然对头脑有更高的期许。


在他看来,目前互联网行业还缺三种人。一是有运营能力的人,“一个事情从想清楚到做明白是有很大差距的”;二是创意人才;三是跨界人才,“既懂得互联网的技术、传播、商业模式,又有影视文娱产业的专业积累的人,仍然会处在行业前沿。”


互联网“突然的成功”只是偶然,

不变的是专业化和工匠精神


“像博纳、万达等传统公司,薪水比较高的岗位其实还是和内容相关的,这也说明内容在传统的文娱行业里是吃香的。但在互联网行业,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王倩显得有些忧心,“互联网文娱行业里,薪水最高的还是做技术和产品的。”


然而,互联网一代的观众对待视听内容要比传统电视观众挑剔得多。“看似拿到这个机会更容易了,但对你作品的风险更大。因为一旦拍砸了,招来的负面评价可能会比电视剧还多。”刘畅认为,网剧、网大的兴起对年轻的从业者来说是好事,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在宿志刚心里,互联网创作“突然的成功”只是偶然。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碰上这种偶然,“但这种偶然太少了”。在汹涌的互联网转型热中,宿志刚有着难得的冷思考,“现在的电影市场,导演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但是导演所用的剧组的主创一定是电影学院的。没有电影学院的人,这个导演做不好。”


“传统影视产业留下的工匠精神没有过时,今天也许还应该被加强。”崔燕振认为,人才是流动的,但专业化和工匠精神是不变的,这仍然值得推广和提倡。


对于人才,有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本期统筹 | 谭玥雨


微信公众号ID | chuanmei12321

新浪微博 | @新闻传播学研

商务合作事项 | 微信ID:xueyan12321

本公号及旗下内容分发平台接受读者投稿

地址为:chuanmei12321@163.com

投稿内容可包括但不局限于

学术探讨、传媒就业、考研故事、读书心得、事件评论


点击以下关键词,即可阅读往期精彩内容


时事热点

里约奥运王宝强徐玉玉VRG20新海诚乔任梁和颐酒店张靓颖筑梦天宫美国大选黑镜朱碧石梨视频直播双十一爸爸4丢书大战林丹出轨宁泽涛支付宝罗尔事件你的名字聂树斌雾霾小程序年终特评

▶学研干货

论文选题数据新闻新媒体编辑找英文期刊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史大咖舆情研究必读书单智媒元年考研论述沉默的螺旋精准报道新闻通稿识破假新闻18考研招生年末书单

▶传媒人生

电视台新闻系学业规划美媒稿费蓝瘦香菇传播学追妹新传学生朋友圈纸媒寒冬记者生存普利策奖记者节单身狗做媒体娱记财新传媒实习考研体验媒体试水男女友记者写作高危职业考研遇见你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