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机常年静音,望周知

毒舌科技 2021-01-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WeLens Author Lens

来源:WeLens(ID:we-lens)

             
在这个对手机依赖程度堪比器官的时代,有多少人发现自己手机常年静音,接电话全靠缘分?
 
身边有朋友说:“生活中最常说的一个谎,就是看到手机响了故意不接,过一会儿回条信息,说抱歉刚刚没看到。
 
面对不懈要通过打电话确认定位的滴滴司机,不知道多少人本能地想挂断,即便不是路痴,也会因为这通电话的到来感到焦虑崩溃。
              
预约餐厅,一定要看看网上能不能直接排号预约,电话能不打就不打;

拿到新客户的号码,即便一定要打电话,也会在微信里先输下号码试试,看能不能搜到好友,尽量加了好友打字沟通。
 
不管是接收还是发起,通电话这种曾经稀松平常的事,在我们如今的生活里摇身一变,成了避之不及的定时炸弹。


打电话这件事
到底能有多可怕

不过只是几年前的时间,“煲电话粥”还是一个时髦词儿,周末的晚上和对象或好友聊上几个小时,一直聊到手机没电,还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行为。
 
如果这种事情常常发生在大学宿舍里,一开始或许能撒点狗粮或引人羡慕,但马上就会容易引起室友的吐槽或者不满。
 
如今,“煲电话粥”已经变味了,不仅这么干的人比以前少了,这个词也已经在日常生活,几乎淘汰。
          
来自美国的一个研究数据表明,在2011年,人均每天平均会接到12个或以上的电话;而在2015年,另一个针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小组数据指出,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低于6个。
 
又5年过去,如今人们对打电话的抵触情绪更高,除了快递员和外卖小哥,能够让人愿意接听的通话已经不多了。
              
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电话那头迎接你的可能是客户的挑剔或老板的训斥,客服锲而不舍的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求着你贷款买房留学的业务推销员。



有时,平日里大多和你用微信消息交流的父母,突然发起语音或视频聊天请求,或者你只有过年才会打个照面的亲戚,毫无征兆地给你打电话,估计还没有接通,脑袋里已经预演了带有负能量的情形。
 
如果说自己突然接到电话,已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话,那么在安静的公共场合接电话,就仿佛面临了一场公开的尴尬,总觉得周围的人在默默听着你的电话,猜测电话那头的人和你的关系,甚至试图拼凑和审视着你的生活。
 

有人会站出来说,这是即时通信普及的后果,当然这样讲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电话恐惧症就已经存在了。
 
英国作家罗伯特·格雷夫斯是在战争期间,在战壕里时因电话受惊,从此对使用电话产生了深深恐惧。后来回归正常生活后,再也没有使用过电话。
       年轻时的英国作家罗伯特·格雷夫斯
 
基于这种对电话的恐惧感与抵触,影视作品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刻画,有一些着重强调老式电话铃声的片段,往往会成为推进剧情的重要元素。
 
比如《美国往事》开头那段刺耳的长达4分钟的电话铃声,既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也成了影片中重要的象征符。
              
更为极致的是,恐怖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甚至还拍过一部《电话谋杀案》,把最重要的谋杀情节和电话这个符号捆绑在了一起。
       《电话谋杀案》讲述了汤尼发现妻子玛戈有婚外情以后,决定以电话为信号杀害玛戈的故事
 
虽然这些呈现形式比起现实生活虽然略显夸张,但是这足以从侧面印证,电话响起,尤其是深夜的电话,给无数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话营销的兴起,人们渐渐开始认为电话是一种妨碍家庭聚餐和其他私人时间的东西,接听和拨打的人都产生了不少的负面情绪。
       
只要我耳朵捂得够紧,电话它就没有响

乔治 · 达德利和香农 · 古德森在1986年写了《拒绝销售电话的心理学》( The Psychology of Sales Call Reluctance)里面就提到了对促销产生的恐惧,使一些销售人员不愿拨打电话,这在情感上限制了他们与潜在购买者建立联系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业绩的下降。
 
而在一些文化中,人们不仅害怕接电话,还害怕打电话,跨文化交流咨询公司的迈克尔·兰德斯说,和不认识的人电话交谈时,日本人会犹豫不决,因为他们不想冒犯别人或让自己丢脸。
              
而在印度尼西亚,平均每个人每天发送大约100条短信,却很少打电话,人们不太习惯这样的方式。
 
兰德斯表示,虽然文化各有不同,但害怕电话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担心被对方回绝,无论是试图用电话预约或通过电话达成交易都是如此。

 
因此,出现这样的社会文化现象绝非偶然,它辐射到的范围和背后的根基也值得我们深思。


不过是通个电话
为啥让人害怕
 
英国心理学家盖·菲尔丁(Guy Fielding)早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年轻人中有大概10-15%的人有电话恐惧(telephone apprehension)的现象,即对于接打电话会感到焦虑。
 
鉴于这个调查做得比较早,如今的心理学家估计,目前的占比可能会有所上升,即便不是一个压倒性的比例,但在年轻群体当中的数目也依然可观。
 
对于依旧喜欢打电话交流的人来说,电话快捷的沟通效率,可以解决微信你一句我一言的繁琐,而那种听得到声音的亲密感,也会带来情绪上的抚慰。
       
喜欢通电话的人
 
但是通电话所拥有的这些显著特色和优势,恰恰是“电话恐惧者”噩梦的开始,而这种情绪的来源和原因也都非常好理解。
 
首先,不管你是主动拨打电话,还是被迫接电话,通话都有着一对一的“强制性”和“即时性”,你不得不进入这个带有点“对峙”感觉的特别地带。它需要你很快做出回应,因此你翻车的概率也可能会增加,这种压力也会给到一种不适的情绪。
              
提供在线心理治疗的Joyable 公司副总裁吉尔 · 伊森斯塔特(Jill Isenstadt)说:“对很多人来说,打电话是一种特别复杂的互动。 你必须随机应变,必须对别人对你说的话做出回应。
 
“如果我说错话怎么办”“我刚刚就不应该那样说”“我这样发表自己的看法,别人会不会觉得很蠢”,这种没有退路、害怕出错的心情,会让人心理上的空间感到特别狭窄。
              
相形之下,微信文字和邮件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就强很多,因为你可以深思熟虑,也可以字斟句酌,真要是手滑发错了人,至少还有两分钟的撤回时间,可以最后一搏让人生回到正轨。
 
第二点是,随着文字信息交流的不断普及,我们的日常沟通包含了许多“非语言”的因素,如果发微信至少还有表情包可以填补语言上的空白,面对面还有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加强理解,但打电话会出现这类信息的大幅度缺失。
 
就像亲历者形容的那样,“打电话的场景感觉特别原始,这种纯粹而完整的情况,会让人无所适从,仿佛丢盔弃甲的裸奔”。
            
老板的沉默与叹气、朋友情绪上的急转直下,都可能让一场通话无可避免地脱轨,心里即使一万个想挂电话,也不好意思先开口。
 
若是空气突然安静,陷入了无声的暂停,那么这个“暂停”就会强势地成为对话的一部分,成为第三个加入聊天的人,让听筒里的时间彻底凝固,变得不可忍受般漫长。
 
再者,许多年轻人表示,由于这几年来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不管是数量和频率上都非常得高,因此,通电话就像是“信息密度极低的入侵”。
              
既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和更多的人对话或看更多的内容,又不能保有自己私人的“领地”,比如明明不是工作时间,老板也会追着聊工作,这种“严重不足”和“退无可退”的处境,给很多年轻人带来了困扰。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或许大家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慢慢发现,打电话的“门槛”变高了,它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打扰”。
 
曾经随手拨过电话就问作业、聊人生的“低门槛通话”日子,算是过去了,如今一个电话的门槛,高到需要彼此立刻从眼下的事情和场景抽出,投入到这个电话的沟通中。
              
我们不愿意被电话胁迫,更不愿意用电话胁迫别人。
 
大概只有在彼此契合又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这种电话才能成为一天当中的高光时刻,否则就变成了一种煎熬。
 
虽然这个“电话恐惧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影响,但它其实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表示:只是随着网络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适应通过声音直接与人交流。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简·吉姆(Jean Kim)也指出,电话恐惧也许是社交焦虑症的表现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恐惧接打电话的人,在其他社交场景中能够表现得自如。
              
这就意味着,对于社恐患者而言,打电话也许是会让他们焦虑的场景之一;但“恐惧通话”的人,却不一定是社恐患者。
 
言下之意,即便有深深的电话恐惧症,但它对于生活却并不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当谈论电话恐惧时
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害怕会犯错也好,脑内很空白也罢,说到底,对电话深深恐惧的我们,怕的其实是对人生的失控感罢了。
 
1996年的一项由 Shapiro, Schwartz 和 Astin 参与的研究指出,当一个人觉得环境与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时,才会感觉到未来是可以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这种由“控制”带来的安全感,是人们对抗未知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之一。
 
心理学家斯科特·斯坦利(Scott Stanley)则称,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这一代的年轻人拥有了远比从前多的选择和未知,在这之中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更多自由,而是失控和对不确定的恐惧。
              
如今的我们,的确比以前更难容忍那种“not ready”的状态了,一通电话,一句“在吗?聊下”,就是当代成本最低的生活失控预告。
 
你害怕的并不是那个把电话拨过来的人,而是这个人或这个类似场景,带给你的深深无力感。
 
这就好比,你并不害怕老板这个人本身,但是他那天的那顿训斥,会让你想起来办公室里昏暗的灯光、同事打开的咖啡机的噪音,会让你想起来一切在电话里被分手、被拒绝、被批评、被解雇的恐惧。
               
那是别人帮不了、进不去的属于你自己的、无法逃避的绝境。
 
这恐惧和电话建立了错误的联结,你所害怕的压力、拒绝和失败,便旷日持久地存在着,在电话响起那一刻,重新浮现。
 
或许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虽然大部分时候打字更友好,但碰上急事该通话的时候也还得通话。

但至少可以在拨给别人的那一刻,提前做个心理建设,“花5分钟核对下最终版文案里面要改的三四个点”,总能强过一句让人凭空窒息的“在吗”
              
让出这点渺小的掌控,让别人安然度日吧。
 
主要参考资料:
https://www.qdaily.com/whos/2002.html
https://www.jiandanxinli.com/materials/372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ap-38611860
https://mp.weixin.qq.com/s/kn67CzTQoAtjA8lD2BZdvQ
https://mp.weixin.qq.com/s/_2AnnMBW9y2w2YMQn0OrfA
http://tech.sina.com.cn/csj/2018-04-23/doc-ifzqvvrz9501256.shtml
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161213-scared-of-the-phone-heres-how-to-overcome-that-fear
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no-time-to-talk-americans-sendingreceiving-five-times-as-many-texts-compared-to-phone-calls-each-day-according-to-new-report-300056023.html
 
本文为Lens微信公号“WeLens”(ID:we-lens)授权转载。Lens 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感谢您的认真阅读,如果喜欢本篇文章,就点个“在看”或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吧




毒舌科技 l ID:dushekeji
长  按  二  维  码 , 一  键  关  注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