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的中国担当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论·教育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交流,已成为中国“民间外交”最重要的舞台和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通过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和教育大国的应有担当,也是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重大风险防控期等多期叠加阶段,前景光明,挑战严峻。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面临新使命,需踏上新征程。
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事业进入新时代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过去五年也是全面实施深层次教育改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教育成就的五年。
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输出国和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我国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八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相继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个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在140多个国家建立了516所孔子学院,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67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埃及、葡萄牙等10多个国家向我国发出境外办学邀请。我国教育质量日益获得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认可。
在全球教育治理方面,我国牵头制定了《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推动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承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等国际高端教育会议,筹组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成立亚太经合组织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在高校设立十个教育援外基地等。再加上近年来,英国引进上海数学教材,邀请上海数学教师赴英开展示范教学,俄罗斯用中国标准、中国专家评估本国大学等,充分说明,我国教育和人文交流的国际影响力有了历史性的提升,教育全球治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中国教育正以更加自信、更加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教育舞台中央。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背景、新的社会矛盾、新的战略部署对教育对外开放与中外人文交流事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只有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对外开放与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新期待,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新部署,担当新使命,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催生新作为,开辟事业新局面。
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新使命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形成势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面对此起彼伏的全球挑战,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高度结合起来。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联通各国政策,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它超越了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既是应对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担当。
教育和人文交流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增强各国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全球治理共识,促成全球协调一致应对共同挑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人类思想文化在人文交流中交汇交融交锋,在教育中传承、创新,教育和人文交流不仅直接影响政府和公众对本国与他国关系的看法,而且深刻影响下一代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和人文交流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塑造者。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交流,已成为中美等大国关系的地基,成为中国“民间外交”最重要的舞台和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同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通过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和教育大国的应有担当,也是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客观要求。
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
不辱使命
▼
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在教育强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大有可为,也应当有更大作为。
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要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立柱架梁。“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在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坚持借鉴与弘扬并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增强教育的凝聚力。尤其要凝聚和焕发广大青少年的力量,让更多更优秀的学生进入世界顶尖大学一流学科学习深造,用外国人更容易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教育故事,阐释好中国教育特色,打造“中国教育名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的核心要素。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助推教育“四梁八柱”改革不断深化,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不断增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强基固本、铺路架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各国互联互通,关键在民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才能一通百通。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播种机”。在落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中,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抓手,让教育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人文交流的大路越走越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心是根本,人才是基础。跨国别、跨文化的交流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是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任务。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建设“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等举措,为沿线各国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积极服务中国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人才布局和人才培养的主动赢得人才国际竞争的主动。
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要抓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兴趣点,用心用情去深耕细作,久久为功,不断释放正能量、暖力量,不断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社会民意基础,建好“民间友谊之桥”“文明共荣之桥”,推动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要增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在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中,针对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新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我们
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
委员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
工作委员会
官方微信号 : yixuejzw
投稿:yxzy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