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丨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
涵盖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5.6万多个专业点
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
中国教育报记者 万玉凤 董鲁皖龙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leased its first national standard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overing 587 majors in 92 categories in undergraduate stage.教育部发布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
北京1月30日上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万多个专业点,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44mfqejt&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在第二场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质量为王、标准先行,颁布《标准》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此次发布的《标准》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尽管专业类之间各不相同,但《标准》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涵盖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质量保障体系、附录等8项内容。特别对各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同时,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等要求。《标准》还列出了各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
吴岩表示,《标准》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既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又为各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留出足够的拓展空间,形象地说就是“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基本要求,兜底线、保合格,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又包含必要的量化指标。
以药学类专业为例,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介绍说,标准覆盖全面,涵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但又根据专业特点不同有所调整,比如药学类、制药工程专业在附录部分提供的是课程体系的建议,而临床药学专业提供的是实践教学基地标准,兼顾规范性和灵活性。
据介绍,《标准》在研制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大原则,第一突出学生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第二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第三突出持续改进,强调做好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就《标准》制定后将如何推行,吴岩表示,首先要让教指委用起来,让高校动起来,把《标准》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除了对高校的管理者、教师进行标准的解读和培训,使其真正理解标准的内涵外,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介绍,教指委还将尽快修订出台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以《标准》为基准,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开展专业认证。
“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是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的重要任务,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吴岩表示,下一步将依据《标准》做好“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级专业认证工作,按照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要求,公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专业名单,同时对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
吴岩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形象地称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领跑计划。据了解,该计划将有两大实招,一是推出1万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二是推动鼓励各地建设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建成“国家队”和“省级一流队”,带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据悉,自2013年4月教育部委托92个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标准》研制工作,前后历时4年多,先后组织了数百场工作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包括50多名两院院士在内的5000多名专家教授参与了《标准》研制工作。
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
长按二维码
可关注我们
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
官方微信号 : yixuejzw
投稿:yxzyxw@126.com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