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新语丨我的规培故事
王东南(化名)/ 东南大学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本硕连读
杏林新语 |
2011年我进入东南大学医学院学习,专业是临床医学(本硕连读),在本科五年中,获得过“三好学生、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互动赛区特等奖、全国赛区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原以为再经过两年研究生学习即可毕业,但是本科实习结束阶段,正处于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变革之中,教育部决定七年制可调整为“5+3”一体化培养模式,作为新医改的被动接受者,我成为规培大军中的一员,成为肾脏科一名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生。
从实习生向住院医师的转变
从实习生向一名住院医师的转变需要多长时间?我不知道。上临床的前三个月是在我们本科室——素有“小ICU”之称的肾内科,跟着王主任组学习。刚上临床是很忐忑的,接诊病人磕磕绊绊,经常需要跑好几次才能把病史问全,写病程也需要写很长时间才能把病人患病经过表述完整,所幸遇到的各位老师都很耐心,所在病区的几位主任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思维清晰,对病人更是认真负责,除了一些疾病的诊疗,还教我们如何汇报病史、如何规范的交班以及医疗核心制度。刚上临床的第一个月没有给我们排夜班,就在这一个月里,我主动成为一名“跟班”,跟着各位学长学姐值班,学习值班常见的情况处理:发热、高血压、低血压、头痛、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受益匪浅,很快适应临床的节奏。三个月出科时,我已经不是那个“很方”的实习生,而是一个熟悉接诊病人的各种流程,掌握科室常见病、多发病,能够独立值班,参与抢救,有着自己不那么完善的诊疗思维的“住院医”。
累并成长着
我们属于“四证合一”的一类特殊的规培生,规培前两年,还有研究生的课程需要完成。所以就过着白天上班,晚上上课的生活,期末阶段就一边值班一边复习考试。有些忙一点的科室,从上班就开始像陀螺一样不停的转啊转,转到下班或者加班至深夜,有时还会受到病人的不理解或者不讲理的,说实话,大多数的病人怨气都是发泄在我们这些“小医生”身上,回到宿舍瘫倒在床上,也有过动摇,我们这个人群,拿着只够温饱的工资,大部分的时间都做着没有技术含量的“后勤”工作,在同龄人都成家立业的时候,我们可能还在向父母伸手要钱,更不敢奢望靠自己的工资结婚买房,节假日整个朋友圈都在晒旅游照,我们不是在值班,就在去值班的路上。但是我喜欢这个工作,能够帮助别人减轻病痛让我有一种自豪感。患者康复并发自内心的感谢让我有很强的幸福感。记得有一次,有一个狼疮伴重症感染的患者,病情曲折变化,九死一生,好在最后多学科诊疗后好转出院,出院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王医生,这么多天辛苦你了,你一天要看我好多次,你的关心我都记在心里了,很感激你们。我当时觉得我的努力、辛苦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还有一次,一个中年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大出血,各种急诊止血措施于事无补,不停的输血、补液、升压药,血压还是不稳,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时候,仍对我们表示了感谢,当时心里五味杂陈,患者理解我们,但是我们并没有给患者一个好的结果。
在这个规培过程中,学到了技术,见识了更多的病例,认识了优秀的人,一个医生的成长之路本来就很辛苦,何况现在是积累阶段,我相信在未来从医生涯,这几年的汗水会减少以后的泪水。
最想说的是感谢
回顾规培,首先要感谢各个科室的带教老师,感谢他们的带教,他们知识渊博、以身作则、教导耐心、辛劳付出,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其次,要感谢医院,中大医院严格按照国家培养合格医师的标准,为我们开展一系列的规培内容,例如:每周下午都有集体讲座、每个科室小讲座、教学查房、阶段考核、技能操作培训等,深刻感受到了医院对于我们规培生的重视,也真正体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然后,我要感谢各位规培的“前辈”,学习生活中,有不懂的、不会处理的情况,随时都能得到他们的答疑或帮助,而现在的我,也充当着部分这样的角色,给我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后,感谢我的病人们,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是一本本活的教材,很多病人也非常配合我们的教学活动,非常暖心。
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面对目前收入微薄,医患关系紧张,我们也曾抱怨,纠结过,但是我们仍然坚持积极乐观地工作、学习,思考。压力更激发我们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愿每一位规培学员都能百炼成钢,在漫长的医学道路上披荆斩棘;愿每一位规培学员都能被温柔以待,我们也必将以热血责任报之于整个世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