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 | 冯秀军:“问题链”让思政课思考起来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来源 / 北京晚报
记者 李祺瑶
在很多学生眼里,思政课是门“水课”,而在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冯秀军看来,思政课确实“有水”,但它应是一门为思想和心灵“补水”的课,就像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微雕”。能否回答学生的思想困惑、触动学生的心灵,是思政课是否有用、有效、有魅力的“试金石”。在课堂上,冯秀军用一个个直击心灵的问题串起“问题链”,向学生发出一次次诚挚邀请,让思政课真正“思考”起来。
“同学们,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青年的马克思,作为你们同龄人的马克思。”5月8日下午,冯秀军走上讲台,便向同学们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你们知不知道马克思在大学时是什么样子的?马克思天生就是一个伟人吗?上大学时的马克思都干了什么呢?酗酒、花钱无度,疯狂地追求她的爱人燕妮……在我们今天看来的‘问题少年’马克思,是怎么成长为伟人马克思的呢?”课堂上,马秀军通过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点评引导,改变了灌输答案的低效教学方式,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作为引导,让教学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与大家一起回顾了马克思的成长历程,让同学们自身思辨“信仰是怎样炼成的”,增强学生参与、激活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思政课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思想的训练场’。”央财法学院2014级本科生王姝说,“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获得了完全不同的课堂体验,没有知识的强制灌输,没有刻板的思维模式,用清晰的表述和强大的逻辑,引导着我们思考的频率与维度。”“冯老师的课程逻辑严密,打开了我原先思想认识中的误区和局限,深入浅出地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冯秀军的博士生王晨说,“冯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让我真正懂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含义。”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学生们对冯老师的思政课好评如潮,而在这背后,是她从教26年所付出的异于常人的认真:她对待科研教学认真专注,修改论文时会看到每一个标点符号;她永远处在备课状态,每次上课前还要反复调整课件,图片的角度、素材的选取都格外用心;她严格执行着“797”的工作制度,忙碌时4小时的睡眠都不能保证,但是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不会被耽误……
冯秀军说,思政课的备课一定是“准备”的“备”,而不是“背诵”的“背”。有时她一周之内要讲6堂相同的课,但每堂课她都会讲出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会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最新材料、时政热点的更新和完善。”她举了个例子,曾有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觉得思政课的内容“政治性太强”,不愿意听课,她随即给学生打了个生动的比喻:“经济就是做蛋糕,政治就是切蛋糕,有哪个做蛋糕的不学切蛋糕是怎么回事?”在她看来,思政课背后其实是对学生认识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一种思维训练,是一种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而她,正用自己一次次的“诚挚邀请”影响着每一名她所教的学生。
图 / 摄图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完—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