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推进学术国际化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董又能 /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中国学术国际化不仅肩负知识共享和交流的使命,更契合了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和彰显当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以及影响力的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民族遗产、学术特色、国家理念及发展智慧介绍给国际社会,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学术国际化的核心与本质就是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彰显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阐释“四个自信”的学术内涵。因此,中国学术国际化不仅肩负知识共享和交流的使命,更契合了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和彰显当代中国国际话语权以及影响力的诉求。


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科研究更多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及价值观等,是一个国家思想的集中表达。目前,我国人文社科学术国际化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当前世界学术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依然存在,人文社科实现国际化的步伐依然艰难,不仅“西方中心主义”横亘其中,仅语言、文化、政治等现实因素,就为中国学术国际化进程增添了不小的屏障。


其次,学术国际化的实现路径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有的仅把学术国际化囿于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A&HCI)论文的发表作为唯一标准,这不仅会误导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者,而且对知识在世界范围共享、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实质上,学术国际化不仅局限于学术文章的国际发表,它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术团体、出版机构、职称评定部门、学术评价机构、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


此外,学术国际化过程中存在“重国际、轻国内”的倾向,片面追求研究国际热点,而忽视本土问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体现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离开了民族特征的表达,其实质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如何实现学术国际化?笔者认为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快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特色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中甄别国外一些高校的办学资质,真正做到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结合;选派优秀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去海外访学,寻求国际合作机会;召开国际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聘请海外学科领军学者通过讲座、短期授课以及项目合作的形式,掌握国际前沿研究理念、方法,共享学术资源。此外,高校还应推出相应的激励机制,从多方面鼓励参与中华文化世界传播并为致力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人员和机构提供相应的条件。


二是立足中国本土问题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在“本土性”研究方面,虽大多学科建制源自西方,但中国特色问题及应对思路并非可以用西方理论统一阐释。因此,学者应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通过国际社会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我们要学会将研究问题置于国际背景中,既要开展“本土性”问题的研究,也要逐步加入到学术国际化的行列中。

 

三是加快各部门协调合作,从多途径促进学术国际化。除了鼓励学者加强外部合作,增强“发声”力度,还应鼓励并推动一批优秀的期刊刊发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论文、著作评论。通过我们自己的舞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人文精神、思想理念,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此外,相关行政部门、科研部门以及职称评定部门还应依各校实际情况,多维度考核并鼓励学者参与学术国际化,借国际化趋势夯实自身实力,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四是积极推动学术标准和行为与国际接轨。充分了解国际学术规范与行为,真正达到在学术质量与标准上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期刊以及出版部门,加强审核、严守质量关,培养一批熟知国际相关学科规范的出版人员,从研究质量、行文规范、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规约,更好地担当起“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与任务。


五是学术“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继续引进海外突出贡献的学者、引介影响深远的著作、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中国学者融入国际学术场;借助自身文化功底深厚、语言能力地道的翻译队伍,以及海外汉学家的力量,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学术文化成果;培养思想深厚、学贯中西的理论家以及踏实拼搏的中青年学者,既能立足中国实际问题也能博采众长,用研究实力向国际学界表达中国的智慧,促进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展开平等的对话。


我们相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中国有责任也有担当向世界传达我们的文明智慧、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让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文明的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图 / 摄图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完—


往期推荐

政策 | 在《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政策 |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出版座谈会举行

观点 | 夯实基础教育 建设人才强国——“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系列评论”之一

观点 | 做好自己事情 铸就创新中国——“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系列评论”之二

观点 | 深化交流合作 壮大教育事业——“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系列评论”之三

观点 | 民族复兴大任 教育勇于担责——“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系列评论”之四

思政 | 把思政课讲台分一半给学生

观点 | 弘扬科学家精神 打造良好科研文化

观点 | 破“卡脖子”困局须重视基础科学

观点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政策 | 数字看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及人口家庭发展——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六)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