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 在异乡,来一场慕课的旅行——江苏大学与遵义医科大学将课程合作从线下发展到线上
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吴奕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慕课助力课堂教学。吴奕 摄
“为什么我们会生病?我们身边有哪些家族病?为什么每个人患病的风险不同?……”
正在遵义航天医院实习的丁宪倩,每当实习中遇到不清楚的实验原理,都会回到中国大学慕课学习平台,重新温习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这门课程。
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原因,包括丁宪倩在内的遵义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11名学生,线上选修了江苏大学慕课“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校外教师的专业慕课。意想不到的是,在同一批次选修近5000名学员中,考试成绩前20%的有一半来自于遵义医科大学。
从江苏镇江到贵州遵义,这场慕课的旅行,更像是一场课程改革的接力。
课程合作从线下走到线上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慕课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平台之一。也因此,江苏大学与遵义医科大学的牵手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
江苏大学退休教师黄诒森是遵义医学院(现遵义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为两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牵线的红娘。
这些年,两个专业联系不断,特别是随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课程整合、教学课堂改革、在线课程建设等,都成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急需修炼的“内功”,也是遵义医科大学有待加强和改进的重点。
2018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专任教师团队一行10人前往江苏大学检验医学系进行为期一周的研修。特别是在PBL(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模式中,每位教师都走进课堂,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和江苏大学的学生一起完成一场完整的PBL教学过程。
“我们融入其中,以问题为导向,和学生一起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还代表各自的小组做了总结汇报。”研修结束后,遵义医科大学检验教研室主任葛晓军提出,要对所在专业的9门课程进行内容整合,逐步建立以器官为中心、各教研室协同的临床检验PBL教学团队。
与此同时,团队也意识到,由于检验专业学生招收过多,遵义医科大学必须加强与外校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共享,解决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拓宽师生视野。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两校在线课程共享的日程大幅度提前。今年3月至5月,江苏大学医学院免费为遵义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开放“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线上课程,并进行注册指导、线上教学、提供线上学习成绩等,慕课考核占比达到了总课程的25%。
专业学习从难到有意思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体内分子的改变,检验这些分子可以帮助人们预测、预防、诊治疾病。”
在课程内容介绍中,江苏大学教师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这门课程“特别难”。
遵义医科大学教师段晓雷表示,在慕课学习的基础上再教授分子生物学知识时,明显感觉难度比往届学生低了很多,“由于网络原因,有些学生错过了慕课考试,还主动要求在课堂上补测”。
由于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考试总成绩90.4分,遵义医科大学杨城林被推荐为“明星学员”。她说,从开篇的学习时间规划到知识学习总结,从老师带领学习到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课程还为不同学校的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
杨城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课程的讨论环节。“颜值父母定”“线粒体夏娃,她是谁”“DNA指纹”“同一宿舍的孩子”……这些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讨论话题,虽然由老师设计,却完全由学生主导。“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有些回答有思想又有趣,甚至在其中能发现比标准答案更为完美的回答。”杨城林说。
疫情暴发后,为顾客量体温、签承诺书、扫健康码,丁宪倩做兼职时发现工作要比往常复杂很多,烦琐的入住登记让她体会到分子生物学对于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特别是应用于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
“这门课程最满意的地方,就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想学随时随地可以学习。”下半年时间,丁宪倩一直在医院实习,发现有些内容没有学得透,她经常和课程老师联系,回到结束了的慕课课程中主动学习。
课程调查问卷也显示,遵义医科大学91.4%的学生对课程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97.5%的学生推荐下一届学弟学妹继续开展该课程的学习。
此外,江苏大学“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慕课课程也被右江民族学院、海南医学院等多所高校引入,实现了优质教育的精准对接与共享,形成了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围绕学生,关注学生
这门课程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课程负责人、江苏大学医学院教师孙梓暄说,作为一门省级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课程的粉丝数不算多,但是课程教师关注的学生数一定是最多的,“慕课既然已经建起来了,就要用好。而用得好不好的标准,关键是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但也不局限于学生”。
在课程中,每章的学习公告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趣味讨论、自主研学、作业提交等环节则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这其中,从学员中选拔出的罗吉、陈丽雯等20多名优秀学生,不仅成为老师的课程助理,也逐步成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书本上的知识离我们很远,走出课本才会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助教贺英雪在自主研学汇报中讲述了男童科里的“线粒体病”。
作为江苏大学药学专业本科生,贺英雪通过查找资料发现,第一个已进入临床的基因治疗的药物被用来治疗莱伯氏先天黑蒙症。恰巧今年诺贝尔奖CRISPR-CAS9技术在莱伯氏先天黑蒙症治疗上也有应用。正因为这一话题展现了新技术的应用,也成为讨论最多的自主研学汇报之一。
如今,贺英雪已经顺利考上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她在疫情期间撰写的《小X抗疫记》案例,对新冠的检测做了系统介绍。“做助教的时候又听了很多期慕课,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更加扎实,而和学弟学妹们交流,不懂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就又学到了新知识。”贺英雪表示,做助教的过程其实是见贤思齐的过程,她从一个接受知识的学习者,到自主研究学习、展示成果,变成了知识的传播者。
“伦敦病人”的诞生、粉红杀手陨落记……课程从上千份学生提交的分子生物学自主研学汇报中,精选出了32个优秀案例,展示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学科热点。“从这些汇报中能感受到学生对课程的爱、对知识的爱、对生命的爱……”教学团队带头人、江苏大学医学院院长钱晖说。
正如课程组在授课目标中介绍的,通过整合医学问题导向教育,课程着重培养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态度、会应用、勇创新且有温度的检验医学领域人才。
围绕学生、关注学生,但是也不局限于学生。在基因表达调控系列专题讨论中,孙梓暄就提出:既然基因表达具有“时”与“空”的特异性,基因表达是高度动态的,那这一秒的你已不是上一秒的你,所以你也是高度变化的,下一秒的你可以更加精彩。
“努力这一秒,就会收获更美好。”这是课程组对所有选修学生的期待和祝福,或许,这也是这门慕课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图 / 摄图网、中国教育新闻网
转载请按照此格式注明来源: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微信号:yixuejzw)
特别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推荐 ●
通知:
政策、观点:
政策 | 教育部: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奋力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就点分享、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