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实 | 温州医科大学“川藏青光明行”研究生主题实践活动

温州医科大学 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 2023-09-14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温州医科大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着力开展实践育人,依托眼视光学科优势与特色,精准化对接、品牌化实施,组织眼科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奔赴川藏青高原开展“川藏青光明行”眼健康医疗服务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我国西部高原地区,用专业所学帮助我国偏远地区群众开展眼健康服务,使因病致贫的个人和家庭摆脱眼疾的困扰。经过8年的探索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支“薪火传递的硕博服务团队”、培养了多支“带不走的高原眼科医疗队”。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组织专业医生、教师和学生组成调研小组奔赴川藏青高原地区进行对接、调研,评估当地的需求、经济状况、医疗水平,做出活动策划方案(包括项目内容、规模),与当地政府、医院的管理层沟通和交流,了解和学习当地习俗或宗教相关知识,并获得当地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吕帆教授带领学生在高原为藏民做眼科检查


 “川藏青光明行”实践活动以统筹、宣传、财务、医疗、后勤等分若干工作组,分别进行资金预算和募集、物资筹备、志愿者管理(招募、建库、培训)、邀请医疗专家等工作。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尤其重要,由于服务地区地属高原,工作强度大,生活条件艰苦,志愿者须经过严格筛选,然后进行志愿培训。医疗组制定工作手册,总结当日工作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后勤组为项目团队准备紧急应对预案及急救、营养补给、药品。综合众多因素(资金、人员、天气等),项目每次的开展时间基本计划于2-4周内结束,每天安排筛查200-350人,详细检查100-200人,手术约25-30台,同时还对当地群众进行科普宣讲、软文宣传、播放眼健康宣传片等。


回顾8年的实践历程, “川藏青光明行”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期、成长期和完善拓展期。


探索期:2012年、2013年“川藏青光明行”在青海玛多和久治、黄南,四川色达、康定,实践服务历时60余天,直接对接人群进行眼病治疗为主,以“输血”式服务为主。


成长期:2014年至2016年,在四川理塘县、西藏拉萨、四川壤塘、塔公等地区开展实践活动50余天,并帮助理塘县和壤塘县人民医院成立“眼视光中心”,也是在藏区成立的首批眼视光中心,称之为“光明基站”,同时,培养5名藏区眼视光医师。同时,实践服务的模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单一“输血式”变为“输血+造血”式改变。


完善拓展期:2018年至今,在四川省小金县、金川县等地区开展实践活动25天,成立眼视光中心4家,培养藏区眼科医疗人员10名,已培养出多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学生在高原为藏民做眼科检查


“川藏青光明行”实践活动呈现了鲜明的特色。


1、瞄准问题、精准实施


因川藏青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藏区群众看病较为困难,因眼病致贫、因眼病返贫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川藏青光明行”17次深入青海玛多和久治、四川色达、理塘、康定、塔公、壤塘、拉萨等地,翻山越岭,送医上门。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精准长效扶贫,温州医科大学和对口援建小金县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开始筹建联合眼视光中心,患者坐在联合中心的诊疗室里,万里之外的温州眼视光专家可以通过远程门诊平台,对其病情进行会诊,并给出详细的治疗方案。联合视光中心的成立,不仅意味着“川藏青光明行”有了“大本营”,更表明这条光明之路在不断完善、成熟,逐步呈现出高校实施、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三位一体合作的特色模式。


温州医科大学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共同打造联合眼视光中心


2、行者常至、勇于创新


“川藏青光明行”实践活动注重模式创新,在成长期期间开始集中公益医疗行动和建立区域眼视光中心并驾齐驱、公益医疗团队与非医疗公益团队精诚合作,开启了光明行的模式创新,将“输血式服务”与“造血式服务”相结合,以眼科精准扶贫、防盲治盲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开展不同层次眼科医疗行动。注重内容创新,实践过程中, 做到了服务人群全覆盖,“老年关爱”和“校园关爱”并驾齐驱。注重方式创新,活动中师生们共同设计了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现场检查流程和工作方式,按流水线式设不同检查点,受检者根据志愿者引导分别前往不同站点开始检查。注重思政教育创新,在校医学生在书本里和在医院里的学习远没有在高原上实践中学来的深刻,实践活动每年吸纳新的医学生加入,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担任播撒青藏高原的“光明火种”,很多毕业后学生仍然每年参与光明行活动,并通过自主创业反哺支持光明行活动。注重科技创新,传承延续精彩,科技创新创造未来。在实践中,根据高原缺氧,紫外线强对眼健康影响特点,借助科研技术平台,团队因地制宜,开发了一系列专用于高原藏民的眼科筛查包、高原公益电子病例系统、眼保健筛查管理系统以及结膜、角膜缝合眼科手术教具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能力以及敢为人先的精神。


3、因地制宜、扶贫攻坚


 “川藏青光明行”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一三五服务模式”。三套服务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现状提供不同的服务模式:在无医院地区,通过医疗队的“输血式”服务,利用“健康巴士”手术车,直接为当地群众做白内障手术,结合科普宣传,让眼健康知识深入人心。在有医院无眼科地区,在给予科普宣教和公益医疗的同时,进一步成立联合眼视光中心,实施培养人才及分层次专家指导计划,实现从“输血”逐步过渡到“造血”。在有医院且有一定眼科实力地区,采取以技术指导为主的“造血式服务”。给予相对深层次的科普宣教和公益医疗,展开远程会诊平台指导和高原眼科人才深层培养,达到能够开展难度更高手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光明行目前已从只关注白内障眼疾人群覆盖到全年龄段、全方位眼健康问题的解决工作,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眼健康救助扶贫体系。这种模式创新且富有成效的健康扶贫,为当地百姓架起了“光明之桥”,开启了“脱贫致富之门”。


2018年陈洁老师与林海双、周文哲两位研究生党员为藏族奶奶白内障手术术后问诊


“川藏青光明行”实践活动收到显著成效,总结了丰富经验。


1、打造教师、学生、社会公益人士金课“共同体”。温州医科大学川藏青光明行活动与四川、青海、西藏多个县级医院建立合作实践服务基地。建立全国医疗专家教师团队库。建立5家稳定持久的社会公益合作伙伴。8年来,共有500多名医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了川藏青光明行活动,通过组成教师、学生和社会公益人士参与的服务共同体。


2、打造出“一三五”眼科实践医疗服务平台。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眼健康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水平设计三套服务方案,通过科普宣教、精准眼科检查、个性化眼科诊疗、联合眼视光中心建立、当地眼科医护人员培养五项举措,将“输血式服务”与“造血式服务”相结合。


3、打造一堂“可持续性”的社会实践大“金课”。光明行实践活动在不仅有专业医生、高校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精准化实践服务活动,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团体、人士参与其中。随着实践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借助政府专项基金、基金会、爱心企业和媒体等社会资源,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8年来,累积获得1300余万元资金支持,为打造精品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服务保障。


截至目前, “川藏青光明行”实践活动走过川藏青闽浙5个省17个县市,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藏区科普近30万人,完成检查2.6万例,辐射周边70万群众。2019年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精准扶贫奖(全国唯一),获2019年浙江省慈善奖。


2019年川藏青光明行团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志愿服务


实践活动帮助研究生们开阔胸怀,认识自我,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高原艰苦的条件锤炼了研究生们的意志和品质,为未来的人生路上克服困难积蓄力量。在实践活动中,研究生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


图文 / 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转载请按照此格式注明来源: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微信号:yixuejzw)


特别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推荐

最新动态:

热议 | 今年地方两会关注哪些教育话题——三十一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教育热词扫描
征稿 | 微信公众号征稿通知

政策 | 权威解读:新修订版《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

观点 | 专家解读: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同等学力 | 距离21年同等学力报名还有31天!如何高效备考?【附:2021年同等学力考试大纲、要求、样题】

喜欢我们就点分享、赞和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