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委员之声:盘点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热门议题
来源 /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师报、中国卫生杂志、新浪网、光明网、江西教育网、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员会官网、今晚报、腾讯、搜狐等网站内容整理汇总
记者 李杨 焦以璇 李石纯 王瑶 林焕新 王弘扬 赵岩 唐琪等
2021年两会已经闭幕,今天我们盘点一下关于医学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等都有哪些热门议题?
关键词 · 医学人才培养
刘玉村:以“蛋糕理论”
划分医教研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公立医院已基本解决硬件建设问题,学科布局日趋合理,人才队伍水平也不断提高。然而,随着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公立医院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一家医院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定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何种策略与手段实现发展。就人才储备和学科建设而言,不同等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医院,其人才战略应有不同侧重。对于“发达”医院,应注重培养,适当引进,适度输出;对于“发展中”医院,应引进与培养并重;而对于“欠发达”医院,比如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则应广招人才,充实队伍,发展学科。
如果以生日蛋糕类比医、教、研三者的关系,“医疗”相当于生日蛋糕最重要的蛋糕坯,“教学”相当于中间的奶油,“科研”则相当于用于点缀的水果。不同的医院,在“制作生日蛋糕”的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比例。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这样的高校附属医院,可定义为学术型医院,应兼顾医、教、研平衡发展;专科医院可定义为研究型医院,可以是60%的医疗、10%的教学和30%的科研;而中小型医院,则可以是80%的医疗、10%的教学和10%的科研。
医院的实力依靠学科发展,学科发展依靠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又依靠人才队伍,所以人才战略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战略。战略要清晰可见,措施要分解到位。人才战略所追求的目标是养得成、留得住、用得上和产得出,只有这样,才能“迎”得人才、赢得未来。
刘昌俊:临床医学学术型
研究生应调整硕博比例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科研型医学人才的主要方式。自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建立以来,在高级、研究型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生和学术型博士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发现,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方面。
“比如,学术型硕士生培养过程以科研为主,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不能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学术型硕士就业已经成为难题。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对应行业的特殊性,相关问题不是很容易能够得到解决。” 刘昌俊表示,此外,受学术型博士生招生名额限制,学术型硕士生进一步读博也存在很大困难。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已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很大浪费。同时,由于学术型硕士生点设立门槛相对低,有部分学术型硕士生研究生培养平台资源、条件不足,也有少数导师时间、精力、资源不够,难于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影响了创新研究成果的产出和硕士生培养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刘昌俊建议应调整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比例,减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适当增加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以解决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同时,硕士生受培养年限与培养要求限制,开展原创、高水平、高难度研究实际存在很大困难。增加博士生数量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
此外,基于上述原因,他进一步建议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以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为主,并加强平台与导师队伍建设。
葛均波:拒绝“半生不熟”的
硕博士,警惕圈地挂牌附属
医院
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院士今年带来多份提案,其中关于《关于建立更合理的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医疗人才质量》的提案,继续呼吁建立合理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全科和专科医生;另一方面让导师和研究生产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葛均波表示,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以5年制为主,毕业后是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保留了8年制医学博士培养。然而,数个复杂的体系并存让师生产生困扰,其中包括了科研型硕士(科硕)、临床型专业硕士(专硕)以及“四证合一”硕士等,这也令学生始终处在疲于应付考证和考试的状态,没有时间潜心钻研科研课题,更不可能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他建议,以目前的医学教育为基础,构建新的以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的“5+3”一体化医学博士学位培养体系。明确“5+3”一体化是以培养合格的医生为重点,参照国际医学学位标准,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此外,针对近年来高校和医院合作过程中所暴露的“跑马圈地”、“唯数量论”等问题,葛均波带来了《关于警惕急功近利跑马圈地式挂牌附属医院》的提案。
他在提案中指出,部分高校为了提升在业内“排名”,忙着办医学院;医学院为了提升在行业的声誉,开始盲目圈地挂牌附属医院。有的医学院上午挂牌一所附属医院,下午在另一个地方挂牌另一所附属医院。这种盲目扩张管辖的做法导致一所医院同时成为多家高校附属医院现象更为普遍,还有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甚至多达50多家。
葛均波院士认为,目前部分高校对挂牌附属医院分工不明确;同时,对于高校挂牌的附属医院资质的审查也过于宽松。他建议,高校与医院确定附属关系后,就要明确双方的义务与权利,高校应对附属医院做出明确的工作认定和区分;此外,对挂牌医院数量要加以控制,坚决消除唯数量论思想,原则上一所医院只能被认定为一所医学本科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医院挂牌之后重视质量控制,严格管理,以保证医院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并定期进行再审核。
张伟:培养 “能防善治”
医防复合型人才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警示我们:预防仍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当前,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迫在眉睫。
从政策层面,要完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医学教育;推进医防协同资源共享,促进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信息、设备、研究平台等资源共享;深化医防协作,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和指导;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对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配置、重点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将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医院感染防控等服务纳入辖区医保基金总量“包干”管理。
从医疗机构层面,要在发展医学科技、开展医疗健康实践的同时,将预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诊疗工作中,与疾控中心紧密衔接消除疾病影响因素,构建新型医防协同机制,推动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协同运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
同时,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对于提升医防融合能力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临床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专业是两个独立专业,在高等教育、就业环境、在职培养等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界限,不利于培养具备医防融合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防脱节的问题暴露,临床医生与公卫医生缺乏有效协同,影响了疫情判断、处置的准确性、及时性。反思后提示,要在知识体系、思想意识、行为模式等方面将两者结合。据此,建议从人才培养源头上推动医防融合,对临床专业学生,加强传染病防控能力和慢性病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合理设置临床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推进临床教育和公共卫生教育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医学院校开展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合理增加公共卫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课程,联合疾控中心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现场教学,培养“能防善治”的医防复合型人才。
黎志宏:加强开业护士培养,
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员
不足现状
“为农村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毕业生,仅1.6%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实际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报到率也仅为80%。”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党委书记黎志宏有些担忧,目前我国基层医疗人力资源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护士群体由于职业发展路径狭窄、价值感缺失,整体流失率较高。黎志宏建议:“加强开业护士培养,规范其执业权限,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中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
黎志宏介绍,开业护士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够提供通常由医生进行的许多初级保健护理的注册护士。开业护士与普通护士的最大区别是,可以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拥有处方权,能扮演“护理医生”的角色。开业护士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能充分体现护士的执业价值,吸引并留住优秀护理人才。因此,通过培养有资质的开业护士队伍,有望改善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
“开业护士能满足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需求,同时还能降低医疗费用,有效提高基本卫生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提升了,民众首诊都愿意在基层了,三级转诊制度才能真正落实。”黎志宏说。
目前,我国已有5所院校的护理学进入世界百强护理学榜单。同时,护士的学历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招收护理硕士生的院校已达100余所,每年培养的护理硕士生超过1万人,这为培养高质量的开业护士提供了人才来源和培养质量保障。
黎志宏建议,一是国家设置开业护士专业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加大培养力度。二是国家从法律法规层面规范开业护士管理,开放部分处方权,规范其执业权限。三是将开业护士工作岗位纳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设置标准。
关键词 · 研究生教育
汪小帆:制定专业技术能力
标准,加快推进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改革
“今年是我国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30周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绩显著。另一方面,面对新发展阶段,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认识需要深化、理念需要革新、发展机制不够健全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说,特别是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规模、结构和质量问题较为突出。
汪小帆指出,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角度看,我国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紧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教脱节较为明显,教学质量和导师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缺乏相对统一的专业学位标准和行业技术能力标准,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存在不足等。
据此,他提案建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树立“全国一盘棋”理念,在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加快推进改革落地。
第一,选择战略性行业产业,尽快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组织有关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以突出能力为主的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联合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教材,联合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由统一组织的专家授课,线下可由各校教师和各地行业导师根据统一要求讲解和辅导),组织统一的课程考核和证书颁发。
第二,上述课程面向全国各高校符合基本要求的相关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学生在通过相应的课程考核后将获得统一颁发的合格证书。课程学分获得相应高校认可,计入培养计划内的学分。
第三,在相应的行业产业遴选一批“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得合格证书的学生可以优先申请进入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训练。
第四,加大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改革。建议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工科专业试点实行改革,在考核时更加突出实践能力导向。
第五,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试点在有条件的省和直辖市下放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相应的招生计划审批权。
李玉生:博士生申请学位
应与发论文脱钩
“要求博士生申请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学术论文,实际上把属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博士生的学术评价权拱手让给了期刊编辑,导致博士生更加重视学术论文发表,产生了诸多学术不端怪象和其他消极后果。”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玉生建议,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申请学位应该脱钩。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只是提升博士生学术能力的手段之一,而非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有关部门应督促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尽快取消要求博士生申请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学术论文的规定。同时,抓紧修订学位条例,制定学位法,进一步明确博士生等申请学位条件,规范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行为和博士生的学习行为,为处理相关纠纷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倪闽景:扩大全国
教育硕士招生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代表民进中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扩大全国教育硕士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师范专业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计划人数,进而推动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倪闽景认为,至少可以从四个层面下功夫: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入职学历要求,制定新的教师学历达标计划;创新培养模式,提升高学历层次教师培养能力;各方合力,为在职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创造条件;构建兼顾教师培训和学历提升的在线教师教育体系。
易建强:研究生扩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建议,将研究生招生指标权限完全下放给各招生单位、设置合理的导师人均每年招生名额上限。全国政协委员易建强表示,很多行业仍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研究生教育则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应当继续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李思进:博士论文同行盲审
制度值得借鉴
对于地方医学院校而言,破除“五唯”顽疾,就要有所“惟”有所不“唯”。具体而言,就是要惟德,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师者守师德、医者守医德、学者守科学道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育人的根本标准。要惟学,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教师要回归学术,引导学生专心求学。要惟能,破除学历至上的用人观,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观,重点考察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要惟质,破除唯论文倾向,树立质量和贡献导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论文同行盲审制度,取得的反响很好,在职称评价上可借鉴推广。要惟绩,教师要树立正确业绩观,突出教学和科研实绩,把医学研究做在“病房床头”;学生要树立正确成绩观,不唯分数,更加注重个人未来成长。
孙洁:应届生身份
保留延长至5年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与其他委员联名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取消部分地区落户和招聘中对应届生的硬性规定,促进有生育安排的女大学生就业。将应届生身份保留年限从当前的2年延长到5年甚至取消,打破当前“毕业-就业-结婚”的模式。
关键词 · “双一流”建设
宋纯鹏:重点扶持中西部
地方“双一流”建设
高校医学学科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表示,“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逐步向经济发达地区及主要中心城市集中,各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
宋纯鹏建议,要统筹谋划高等医学教育协调发展,有关部门将优化配置优质高等医学教育资源、推进医学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政策谋划,出台实施相关政策举措,对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加大投入力度,给予足够的政策空间,帮助其尽快补齐高等医学教育短板。
宋纯鹏表示,还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医学学科发展。支持中西部地方“双一流”高校利用多学科优势,整合当地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快速发展医学学科,并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审批、医学科研平台布局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国家医学有关研究平台和重大课题,提升区域疑难危重病诊疗水平,加快推进形成国家区域综合医疗中心建设。
熊思东:进一步加强地方
院校“双一流”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向大会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建议》。
熊思东认为,首轮“双一流”建设实现了预期目标,入选高校的综合实力、整体办学水平、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等有较大提升。“但因高校身份属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问题,首轮‘双一流’特别是入选的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还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熊思东建议: 一是加大对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统筹和指导。建议中央发布“双一流”建设政策解读,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双一流”建设责任,在办学经费、特色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学位授权资格及招生计划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地方政府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分层分类发展。
二是推进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在全面落实部省共建“双一流”协议精神基础上,引导支持省市共建“双一流”机制,着力激发省、市两级政府支持“双一流”建设,促进“双一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要求地方政府将支持辖区内“双一流”高校建设纳入地方“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点民生工程。
三是加大中央与地方投入。“十四五”期间,中央和地方需持续加大对“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投入力度;针对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成效显著或有突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在第二轮建设中可通过适当上浮经费支持比例、给予政策优惠等方式予以奖励性支持。
四是建立“双一流”建设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有条件的省级政府可参照《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地区高校、特别是“双一流”捐赠配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双一流”建设,提高高校自身的“造血”能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
刘建林:分类建设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
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让更多高校有机会、有平台、有任务、有目标争创一流。我们要重点支持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率先建成若干世界一流学科,大力支持省属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专业争创国家一流,支持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的学科专业布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内容有删减)
图 / 摄图网
转载请按照此格式注明来源: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微信号:yixuejzw)
特别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推荐 ●
两会:
两会 | 重磅!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热议 | 今年地方两会关注哪些教育话题——三十一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教育热词扫描
同等学力&考研:
同等学力 | 纯干货!2021年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报名流程详解!【附:2021年同等学力考试大纲、要求、医学样题】
同等学力 | 距离21年同等学力报名还有31天!如何高效备考?【附:2021年同等学力考试大纲、要求、样题】
考研 | 初试成绩已公布,官方攻略要收藏!【附:近5年分数线】
纪实:
纪实 | 南华大学以爱国奉献为导向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杏林新语 | 飞翔在高原的精灵——无人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新技术探索
喜欢我们就点分享、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