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破除“唯论文” 高校成果奖评审引导科研回归初心

学会秘书处 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 2023-09-14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来源 / 科技日报

记者 张盖伦


近日,2020年度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以下简称成果奖)评选结果陆续出炉。本次共授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授奖项目与人选近300项(人)。

结果,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是奖项评审过程中的那些变化。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以下简称科技司)雷朝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奖励评审的导向清晰,就是破“唯论文”,破“SCI至上”,突出对科技创新工作质量和贡献的要求。“我们要让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看到我们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决心,引导科研回归初心。”

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些提名书过关,还是退回修改?一开始,大家也很为难,担心这么多提名书返工,会不会让大家不满,甚至引发舆情。雷朝滋说,但正因为这是奖励评审改革的第一年,执行就更要坚决。“要么你就修改,要么就退出评审。”科技司和成果完成人进行了大量沟通和政策解释,最终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从通过形式审查的提名书来看,成果完成人对成果的展示,回归到了强调成果的创新质量、服务贡献。

“如果一篇文章是一公斤黄金的含金量,为了追求数量,科研团队就把它拆成100篇,每篇10克含金量,加起来,也还能有一公斤。但现在,我只允许你报5篇代表作,如果你还是按原来的方法拆分凑数,你成果的含金量就不够了,你就会吃亏。” 雷朝滋说,如此一来,大家自然要追求质量。如果继续坚决推行改革,持续几年,肯定会看到效果。

雷朝滋表示,客观来说,专家库的专家基数越大,评审可供选择的专家数量就越多;专家中小同行专家越充足,对成果评价也就能越客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专家库目前有一定数量的高校系统外的专家,这些专家很多都参与了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2020年特等奖的现场考察,还邀请了企业专家参加。“请专家从企业角度判断成果的转化运用情况,看成果有没有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通讯评审通过评审系统线上评审,评审过程针对完成人和工作人员屏蔽送审专家信息,由系统根据设置规则自动回避利益相关专家。“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个项目究竟分给了谁。”雷朝滋说。

评审专家也普遍反映,现在评奖风气更加清正了。

“我们以高校科技奖励为抓手,把国家好的政策落实下去,让科研人员切实感受到评价导向的转变。我们强调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贡献,强调评奖的风清气正,不需要‘捞专家’‘打招呼’。”雷朝滋强调,奖励工作的改革,就是要进一步破除“SCI至上”倾向,鼓励高校教师静心笃志,潜心研究,力戒浮躁。


转载请按照此格式注明来源: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微信号:yixuejzw)


特别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推荐

通知

通知 |关于第三届全国心血管研究生论坛征文的通知

通知 | 关于中国医药学研究生在线教育平台课程征集引进的通知

观点:

观点 | 如何破解高校国际化评价难题

观点 | 以科学评价促进“双一流”建设

观点 | 问题意识:使研究生真正“研”起来的关键

观点 | 产学研融合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

观点 | 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观点 | 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关键在导师

观点 | 学思践悟: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改在深处落到实处

观点 | “近者悦远者来”——从教师自身感受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观点 | 评职称,如何避免“一刀切”——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五问”

观点 | 理性认识医生的角色和职业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就点分享、赞和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