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阅读和理解谈起

2016-06-12 作者:姜修亮 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

很多孩子在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简单的问题一读就能读出意思,然后稍加思索就写出答案。如果遇到复杂的问题他们就显得捉襟见肘,他们的方法没有第二个,还就是读。他们按照传统的路子走的太远太远,并且不加思索。他们老是觉得阅读和理解是同时进行的,只要阅读了理解就是自然的事情。甚至很多老师在学生一读不理解的情况下还要求学生再读,因为他们奉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这是严重不对的。当孩子一读再读不能理解其大意的时候,老师应该及时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干预其中,帮助答疑了。也就是说:阅读是手段和方式,理解是目的和落脚点。面对简单的问题,靠着阅读和感性思维是可以一眼看出其中门道,但是面对复杂问题必须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引导和点拨。

所谓的理性思维,通过任何一门科学都可以培养出来,包括政治和历史。为啥强调这些学科,因为在我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政治、历史常常视为小科目,无所谓有无的学科。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发达的所致,也是很多教育外的所谓专家瞎指导所致。在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历史法律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是受到社会和世人瞩目的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是研究人类和社会的学科,这些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基础。正所谓不了自己就不会更好的了解世界。而理工类的不能说不重要,那些技术发明还得用可靠的灵魂来驾驭。

回到学校一线课堂上来,让学生在面对一个结论和说法时不能轻易相信和下定论,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要搁置判断,学会搜集和整合信息,学会找找结论对面的信息(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能做到观点之前有事实,观点与观点之间有逻辑,大胆一点还可以有推理。

目前一线的绝大多数老师,从孩子高一入学就教孩子如何应试,但是到了最后还是无法得到满意的成绩。很多同行教了一辈子学,每次带高三还是压力巨大。按说这工作应该越做越轻松越有经验,而目前的情况是工作越做越累,显然是走出了方向。问题就在于:打着“应试教育”的幌子搞所谓的”素质教育“,搞出一个两不像,就这样,在折腾中走完了高中三年,说应试教育吧,他还不专业,还不能完全把握出题人的意图和想要,说素质教育吧,他也不知道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归结为一点:一到课堂上就是”知识为王“,永远都是知识第一。真的需要学生记忆那么多事无巨细不分轻重的知识吗?其实不需要的,时代发展那么快,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高中的政治课本2年一小改,4年一大改。高中这点知识不会管孩子一辈子用的。关键是要以课本为载体,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素养,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贯穿其中的就是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说抽象些,具体而言就是孩子可以忘记以前记忆背诵的知识,当他再次面对或者需要这个知识的时候,它能够有方向、有方法、有冲劲的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内在精神面貌和内驱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固守一个观点一辈子,不是面对问题毫无冲动,坐等靠要。

独立思考要求学生能从传统的心理构建、伦理法度、生活习惯等中解放出来,自己拆除一些围挡和篱笆,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寻找自由,挣脱束缚的过程,是一个享受快乐和收获的过程,而不是用课本上的理论和条条框框再一次拴住孩子的心灵。在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观察他的敏感度。一般来讲心灵束缚越紧的孩子对一些生理现象比较感兴趣,比如,谁放屁了?要问问。一提到”性“”大便“等事物的时候往往显得格外敏感和羞涩,这是内心不解放的缘故,是需要拯救的。反之,素养高一些的学生,面对这些所谓”敏感话题“的时候总是很坦然,不纠结于此,不被束缚于此。

也许有人会说:按照姜老师的做法,那课堂不会乱吗?教师的进度和课程怎么样才能进行完?这样的疑惑恰恰是没有抓住七寸的结论。是课堂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低下的感受。为什么怕乱呢?上课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完成进度?难道是看到孩子们守规矩?

目前的教育改革到底推进了多少,知道多少的就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中国的改革总是从一线的百姓开始的,比如说小岗村比如说杜郎口。不要等到上面的政策出台了我们再开始做,要主动积极的探索。教育这事做好了才是积善行德的美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