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修亮|用尿取火对新教育的启发

2016-08-08 姜修亮 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

【点击上方~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加入微信公众号赏阅精彩原创作品】  

作者:姜修亮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和思考从三个角度谈谈如何做好新教育工作

一、        突破职业束缚,走近社会,丰富阅历,增加厚度,增强自己言行的权威性,从学生将来要面对社会发展趋势角度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说好每句话。

做教师的同行们要么是以前的分配工作,要么是考取应聘,不管是什么途径到的学校,总归是从学校又到了学校。从社会学上讲,教师的社会化高度是不够的。一言一行和整天混社会的大相径庭。如果教师工作以后还是不能让自己的社会化范围突破校园,那么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自己的思想和见识会缩水的。有的同行会说,不是经常有培训吗?请注意,培训的时候接触的人多是教育行业内的,学的内容多是和教育相关的,翻来覆去还是教育的圈子。开玩笑说,如果两口子都是教师,那凑在一起就是集体备课,谈论的大多是学生。三句话不离教育,别的话不大会说;上了三尺讲坛,言行才自如,这样的语言系统和经验系统来教育培养学生是不够的。如果一个老师的眼睛里只有教育,恰恰是没有做好教育,我们孤立的只用教育化的语言和教育化的经验来培养学生,只会把学生朝着搞科研的角度去引领。缺乏大社会观,缺乏对社会多样化的认识,就不会培养出愿意从事各行各业的学生。亲爱的,你别得意,看看自己的学生有多少从事教师行业或搞科研了?更多的是人家遵从家长的引导才做出职业选择的。人家现在有成就了,那不是学校教育的成果。不要一厢情愿的把别人的功绩拉自己身上。更严重的说,很多退休的老教师一上车就可以认出来,一副眼镜鼻上带,一堆严肃装满脸。这种职业表情固化的神情是不会生活的表现。上班是老师,下班了就没有职业角色,下班就是普通人一枚,何必老是一副想教训人的样子。

 每年的志愿填报,学生不免的要询问班主任一些建议。很多班主任就拿着往年往届有成就的同学做标本,某某同学,你就报什么专业?这个学校的的什么什么好。这样的言论对孩子是极不负责的。有原则的班主任应该给学生提供信息,真正的抉择权在学生自己。老师可不能代替学生做决定。还有就是,文理分科的时候,理科教师鄙视学文科没用,找工作不好找。大家说说,一个科学的老师会说学什么有用,学什么没用的言论吗?学文科和学理科,同好找不好找工作之间有直接必然稳定的联系吗?这些会误导孩子的。做教师还是得有大社会观,关注时政,关注经济发展脉络,关注社会的三教九流。大学里都有时政课,都是对社会发展前言和趋势的学习,而这些学习也被很多大学师范生忽视,就觉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算个题考个试还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到了教育岗位,这些教师自然不会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把握时代脉搏,只会教学生考试。

二、关注生活点滴,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力,为学生的生活提出可行性建议。

生活课是国内缺失的一个空白区域。我们只关注各门学科的学习,其实学会生活才是获得幸福感的落脚点。比如,教会孩子如何穿衣戴帽(礼仪)?教会学生如何做饭?教会孩子如何搭建自己的小房子?教会孩子如何野外求生等等。有人说,做饭还不容易不就是那几下子,做熟了就能吃。我们不一定非得把孩子教成大厨,至少教会孩子知道那些食物反冲,不能同时搭配;教会孩子认识什么是棉制品,什么是化纤制品;教会孩子如何识别环保标志和权威认证标志;教会孩子如何野外取火.。还有就是扫黄打非戒毒,目前都是处在边缘化的教育地位。我们无法杜绝这些不良社会校园现象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提早讲讲性知识,讲讲毒品的危害,甚至带孩子们去医院和戒毒所看看深受其害的青少年。难道这些不是真教育吗?比发几张宣传纸,做几场报告管用的多。刚才说的教育内容在学校中是不同程度的存在的,但是目前处于片段化,零散化,不系统,甚至不科学的水平,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很多青少年的犯罪不能说和教育的缺失和不足无关。

三、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挖掘孩子的无限潜力,重视发挥思想软实力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原始人类能钻木取火。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用尿如何取火?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怎么可能呢?好吧,说说一位生存专家的做法;1把尿排到矿泉水瓶子里,把事先准备好保鲜膜搭在一个坑状的架子上3把尿倒在保鲜膜上,并包成一个球状4借助太阳光的力量这个充满尿液的球状尿包就会在黑纸上形成一个炙热的焦点。不一会黑纸就发热冒烟了。这里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不用现代化的设备和设施仍然可以获得基本的需求。

现代化丰富的物质硬件设施淡化了或者压低了人的思想的力量和技能的要求。比如,旧版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演员表演主要靠的是表演实力,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硬件设施不发达,达不到现在的绚丽多彩。一直到今天这些古典剧目还是暑期保留节目,也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在看看新版的,不能说艺术不能够超越前任。目前演员的很多表演瑕疵都被高科技ps,所以效果不错,但是观众不买账。归根到底,观众看的是人,不是看技术。这告诉我们在物质条件及其匮乏的年代我们都可以创作出优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那在今天物质丰厚的年代应该更加表现和挖掘意识创造性的一面,而不是懒于创新,美其名曰顺其自然。长此以往,思考的力量越来越淡,越不显人性。

【加入微信公众号:zerenheshiming 赏阅精彩原创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