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修亮|学习方法之谈教科书的使用(文长需耐心)

2016-08-12 姜修亮 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

公众号主人简介(点击左侧链接“公众号主人简介”即可浏览)

【点击上方~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加入微信公众号赏阅精彩原创作品】  

作者:姜修亮

摘要: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依靠教科书原有的资源(这一点在教案中已有体现),我们还要注意开发和利用以外的课程资源,比如,文本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环境资源等。

启发式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要通过问题思考,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这就是孔子强调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关键词:教科书 ;启发式学习 ;意义

教科书是依据学习大纲编写的,是学习大纲实施的载体。它是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知识,学生复习和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材料。

课改后的教科书由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组成。

其中教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单元,单元是由单元导语,课文和综合探究组成。框题是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目既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也是课文展示的基本步骤和环节。它主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组成教材的各个部分的价值和功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元素在系统优化的基础上有机统一,为新课的讲授,为达成课改的目标贮备了资源。

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呈现出的很多特点符合启发式学习的基本需求

第一,教材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奠定了启发式学习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旧教材的弊端越加明显: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脱离。而新教材有很大改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情景,提供了思考价值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问题中理解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把理性认识应用到实践。这也是启发式学习的认识论基础。两次“飞跃”的实现不能缺少生活素材,尤其是符合高中生生活阅历的生活素材。这样才可能实现从“不可以言传”到“可以言传“,从”可以言传到“不可言传”,启发式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

第二,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学习安排符合启发式学习的节奏,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科学方式。教材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旧教材的最大不同点。新教材不仅仅是教师备课的素材而且是学生学习,复习的蓝本。新教材注重了学生从理解和感悟中无获得知识,同时也渗透和贯穿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很好的跳出了机械背诵的误区。确定了学习目标后,个体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处于“愤悱”状态。当陷入苦苦思索不得要领的之时,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增加了兴趣,锻炼了思维,强化了对问题的探究。最后教师的总结,一方面对合作的内容作出必要的归纳,二是对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评价性总结。这个环节就要创新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淋漓尽致的体现启发式学习的关键环节。

第三,与时倨进,紧跟时代步伐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启发式学习做好了学生内在动机准备和时代的感召力。新教材吸收和收录了新近的理论研究成果,大量引用社会热点问题和新鲜材料作为问题设置的情景素材,体现了政治学科的时代感。同时这些鲜活的材料也让学生在启发式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

尽管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启发式学习的需要和安排,但在学习实践中也不能一味的去迎合教材的安排,没有创新,没有取舍。比如,课本中的《相关链结》是对相关原理、实例、材料的引叙。在发挥其原始作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新的去改造和使用这些材料,让他具备试题和变式训练的功能。当然,也不能超脱教材,不对对课本的深挖和研究,忽视了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沉不下心来去反思。以为换了材料就是优化,改了设问就是创新。一句话,场面热闹,欢声笑语就是课改。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分析,认识,运用教科书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完善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下面来谈谈从启发式学习的角度来谈谈是如何使用教科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米没有娴熟的烹饪技巧和作料也能成美味。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谈谈在课堂学习中教科书是如何为启发式学习服务的。

启发式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要通过问题思考,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这就是孔子强调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学习有五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过程,那么教科书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在不同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呢?

A 环节:感性体验。让学生获得隐性的,意会的知识,也就是获得对问题情景的感性认识。如果学生对问题情景比较熟悉,就可以缩短对这一过程的时间。在教科书中每一目的开始都设置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感性认识的素材。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也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认识,需要教师提前作好感性认识的指导。比如,概括中心,分层,概括层意等。

B 环节:思考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激励学生思维。在独立思考后,可以互相讨论,总结半专业的答案并发言。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愤悱”的时间和机会,其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而在于学生积极的思考,总结,反思。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安排要看材料的难度和设问的难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问题认识”。教科书中每个材料的后面都有具体设问,他们的作用大多是引导出新知识新技能,这是我们开启思维,学习新内容的开端。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增加或减少设问的数量,加强或弱化设问的难度。

c 环节:理性讲授。在学生思考总结发言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获得外现的、文字的、编码的、可以言传的知识,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过程。教科书中每个情景材料的下面都设置了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训练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在这个关键的环节中通过科学提问和积极思考来实现。

D 环节:具体运用。根据学习大纲对知识的定位去把握训练的层次,运用刚刚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的目的。教科书中的《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他们提供了一个加工创作变式训练的素材和平台。加强对这两快资料的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 环节:反馈评价。在完成上述的训练后,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使学生知道正确与否,在总结中深化认识。最后通过过度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下面我们通过学习案例《价值与价值观》来交流一下启发式学习与教科书的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景   导入新课 :价值的含义

情景布置:学习开始展示几件实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D 、唱片、  苹果  、方便袋。请四位同学选择,每人选一件。

教师:刚才四位同学分别选择了一件物品,他们为什么要选那一件而不是别的呢?

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请四位同学发言,听听和你们想的是不是一样?

生:四位同学分别谈原因

情景布置:播放《任长霞》电视剧片段

教师:那么大家再想想四件实物对同学们的意义和任长霞对登封人民的意义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略)

教师概括:事物的存在对其他事物有积极意义,我们就说这一事物对其他事物有价值。任长霞的人生有价值,是因为他能为人民服务,乃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那么什么是价值?人们如何判断事物的价值呢?

(二)讨论分析,总结提升:价值在于满足需要,在于贡献。

接着刚才的议题,请同学们讨论:价值的定义是什么?一般事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有什么不同?

学生: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教师:我们归纳出概念后,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

1.      通过第一环节的四件实物我们可以推断出含义中的“事物”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的?

2.“主体”特指谁?

3.消极意义是不是哲学上的价值呢?

学生:(略)

教师总结:通过第一环节的四件实物我们可以推断出含义中的“事物”可以是精神层面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可以是物质层面的苹果等。“主体”特指人。消极意义不是哲学上的价值。日常生活中我们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事物,他们满足了我们的不同需要,因此我们说这一事物对我们有价值,那么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呢?一般事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有什么不同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即使给予点拨,引导,但是不要下结论,以免堵塞学生的思路。如,有的学生提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努力工作,这对自己很有意义,等等。

教师总结:结合爱因斯坦的《名言》进行总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财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每个人应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既满足了他人,同时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所以,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

人们的索取只是价值的一个方面,但是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同学们能举出哪些事例呢?

学生:雷锋 任长霞的典型事例

(三)层层剖析,提高升华:价值观是什么?它的导向作用是什么?

1.什么是价值观

教师: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事物是否对人有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并且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判断和选择,其标准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价值观问题。

下面请你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选择,探讨其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

然后分组讨论,评价自己对某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是怎样作出判断的?分别找出判断正确和错误的事例。

学生:略

教师:价值观人人都有,但是是不是人人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呢?当然不是。但是无论正确还是错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过度环节: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因此,人们在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要受自己价值观的影响,而不是无意识的进行判断即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价值观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阅读课本98页第一个 课堂探究  思考问题(时间:三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材料,板书如下:

教师总结: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在思想意识指导下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判断他们是否有价值,没价值的事,人们是不会去做的,即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的活动取得积极的效果,而错误的价值观会使认识和改造活动失败。

为加深理解播放视频:第一个:没有人用水而水龙头打开着任水白白流掉

                     第二个:浓烟滚滚的烟囱污染大气

从时事政治的角度讲节约社会和环境保护。(略)

教师:任长霞选择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道路,他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背叛了人民,为了自己私利走了犯罪的道路,那又是为什么呢?(播放视频材料,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略

教师总结:人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而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人们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结合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早恋打扮  学习态度 对待外来文化等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概括总结,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输理知识形成网络,并进行反思。

总结: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人是价值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既享受他人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又要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受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人生才有意义。

作业:略

所以教师应该钻研教科书,熟练的掌握好教科书的内容,不断探究教科书的使用价值。不仅对平时讲授新课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复习备考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得到学科的整体知识能力系统。通过对目录的温习,就可以帮助自己查漏补缺,从全学科全书全章的角度去把握知识。当我们对目录已经烂熟于胸,对教科书的各个章节部分的基本观点或者主要立论角度都非常清晰之后,对该门学科的知识也就了解得非常系统全面了。

第二,是对典型与重点内容的把握,借助教科书可以引发自己对知识与能力的再生性。很多高考试题,考我们对一个新情景下的问题认识与处理,但是,如果我们对教科书非常熟悉,就能够迅速对应其解题思路,获得正确快速的问题处理。我们应该对典型内容的呈现方式,处理角度,化解转换的思路非常留意,这些典型内容在教科书的什么位置都应该非常熟悉,高考的时候就不会茫然无措。

第三,是教科书的内容的严肃科学性,可以提供我们解答试题时的基本素材。因为教科书的内容是经过时间反复淘洗得到大家确认的。在考场上,我们恰当使用,进行有效组合,就比临时去组织其他的未经检验的典型材料有说服力。

第四,是教科书的科学使用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力,提升自己对学科内容的发酵提纯的能力。能够从习以为常的已经学习过的教科书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应该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复习重温教科书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出恍然大悟,不断从过去的量变到今天的顿悟质变,我们走上高考考场的自信就会增加很多。到了今天,特别是扩招之后特别强调基础的今天,教科书在备战高考中的使用无论怎么强调,都是不过时也不过分的。

     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依靠教科书原有的资源(这一点在教案中已有体现),我们还有注意开发和利用以外的课程资源,比如,文本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环境资源等。本人认为:从启发式学习来看,种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应该从教科书的原有资源中衍生出来的,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课本资源,也达到了综合利用和开发了以外的资源,才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成果。

  主要参考资料:

[1]徐世贵  北京 开明出版社 〈〈新课程实施难点与学习对策〉〉2004.5

[2]周家亮  济南  山东出集团  〈〈思想政治学习研究与设计〉〉2006.8

[3]周宏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学习新模式——学习策略〉〉2002.10

 [4]廖时人 朱新春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2000.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