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探究学习行为和思维过程才能解决学生的根源性问题
开篇语:有效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过程,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度发现学生的根源性不足,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补救措施,才会避免导致低品质的勤奋者。
今天上午第三、四节是高二(11)(12)班的政治课,我让同学们做了十道选择题。在同学们练习的时候,我一边巡视一边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提问和检查。通过和学生的有效沟通,观察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不足,发现并整理了调研学生目前存在的非知识性缺失和亟待改正的非智力因素的弱点。并告诫同学们时不我待,多跑办公室提问答疑等等。具体详见以下内容
[试题]当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整个经济社会进程中来考虑,放在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来谋划,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有力
的举措来推进各项工作。我们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是( )
它决定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它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ƒ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④它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
A ƒ B ‚ ④ C ƒ ④ D ④
第一部分:对于设问:我们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是( )
【学情调研实录一】
教师:同学请你讲讲为什么选‚。
学生:因为材料中能体现出来。
【存在问题】和【案例分析】
1.很多同学做题时【不看设问要求】
这是初中遗留下来的不足。很多初中试题由于命制不规范,导致学生不看设问要求一样可以做对。这种习惯很多同学已经形成并保留多年。
2.一部分同学【把“原因”改为“体现”】这是严重思维定势错误。
何为【原因】原因和结果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至于试题的命制一般都是在材料中提出结果,让学生查找原因;也有材料给出问题,让学生研究这个问题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意义)。关于出题的陷阱有两种选项和问题不构成因果关系‚选项和问题构成因果关系,但是命题人故意把原因和结果倒置ƒ重复结果,没阐释原因。命题者以此来考察学生对于因果关系的准确理解和前后关系的把握。很多学生把因果主观私自的改为“体现”的角度,为啥改了不对呢?我们详见下图:
各位朋友可以看到,两种不同设问要求对思考问题的角度要求是不同,如果混为一谈,做错题的风险极大。这也是有时候同学们考得好浑水摸鱼也能把试题做对,但是下次考试就下降的原因之一。因为学生根本状态没有变,根源性错误还存在。
第二部分:对于选项:重点讲了“ƒ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学情调研实录二】
教师:请你讲讲为什么不选ƒ?
学生:ƒ应该阐释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经济决定文化。所以选项的前半句不对,因此ƒ排除。
教师:试题为什么非得阐释: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学生:课本上有,我们就是这样学的。
【案例二分析】学生对于“事关”的认识等同于“决定”,学生说:所以第一个分句不对。这就是学生主观改变了试题的原貌。“精神文明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原题只是说两者是“事关”的关系,有影响。并不是阐释谁决定谁。而学生在审题时却把句子意思换成:“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了。第二,学生思考问题应该从试题描述的实际情况出发,而该学生从课本出发,有些教条。这就是深层次的思维问题,需要科学规范的改正。
【案例二存在问题】学生私自任性的改变原题,曲解材料主旨。
【学情调研实录三】
教师:请你讲讲ƒ为什么不选?
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不对的。
教师:为什么不对?说说理由
学生:无话可说了
【案例三分析】
其实试题命制的时候,命题人会在材料中提供已知条件,学生需要分析、概括,使用这些已知条件对试题进行解答。通过刚才的对话,大家明显可以看出该学生没有使用已知条件,也没有自己的思考依据就做了盲目武断的判断和选择。
【案例三存在问题】没有充分使用已知条件,缺乏理性、周全的思考。
【学情调研实录四】
教师:请你讲讲为什么选ƒ
学生:因为ƒ中“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对的,所以就选ƒ
【案例四分析】学生只认真看第一个分句,第二个分句就开始轻描淡写的或者压根就不看了,然后就作出选择。即使学生能够审读第二个分句,但也容易忽视判断“我们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是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句话的对错。
【案例四存在问题】面对两(三个)个分句,重前轻(忽视)后。
【学情调研实录五】
教师:请你讲讲为什么选ƒ
学生:能够正确解释前半句。但是在解释后半句时,面对这个,没有主语的句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不知道如何是好。
【案例五分析】其实,“ƒ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已经用代词“它”给出了,因为学生在审读时,忽视了对句子的细致把握,导致后半句无所适从。
【案例五存在问题】语文学科的精读训练不够,缺乏细致认真的品质。
【学情调研实录六】
教师:请问,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学生:一脸茫然 不知道答案 说是课本上没有。
【案例六分析】全国卷的试题选项在课本上都是找不到原话的。全国卷的出题者是大学老师定稿,因为高考为高效选拔深造人才。所以,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那么课本上对于“中华文化的精髓”阐释的原话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学生处于原先学习经验的惯性,总是觉得选项非得出现和课本一样的句子、意思才可以。学生处于高二不适应也可以理解。这是这道试题中唯一用到知识的环节。
【案例六存在问题】处于高二新学的内容学生还没有达到高考全国卷的标准。
第三部分:对于序号:‚ƒ④
【学情调研实录七】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选ƒ④
学生:因为‚不对,所以ƒ④我连看也不看
教师:你怎么能确定‚就一定错?ƒ④就一定对?为什么不再去审读一下ƒ④
给自己增加做对的几率和可能性?
【案例七分析】全国卷的难度极大。不允许学生像刚才那样对待试题。需要四个选项都必须过关才可以出答案。
【案例七存在问题】逻辑上不严密,增加了做错的几率和风险。
【学情调研实录八】
教师:请问,你为什么不选‚?
学生:我也不清楚,‚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教师:如果你明白,结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选,一种是不选。为什么在不懂其意的情况选择不选呢?
【案例七分析】大家看了我的谈话分析,很容易就看出孩子的逻辑出现问题。学生就认为:能看懂的选项就选,看不懂的就不选。其实严重的逻辑错误。
【案例七存在问题】思考缺乏严密的逻辑
【高考全国卷命题规律点滴和课堂总结】
大家注意一点,请再详细看看:“ƒ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高考命题的技巧之一就是把陷阱挖在两个分句的中的第二个分句,或者三个分句的第二个或者第三个,直接指向学生的思维弱点和不足(只是大多数不是绝对)。如果一个分句或句子中有连词“和”“同”“与”那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些连词后面的内容判断,这是专家学者“坑学生”的法宝之一。关于高考命题后期还有详解。
通过上述问题的剖析,同学们一定要有信心,大家都看到了这道选择题出现问题99%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缺乏细致、认真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学习训练习惯。知识要背,但考试拿高分绝不是单一知识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科学、规范、有效的复习和训练。才可以有根本上的转变,如果一味的背知识,那就成了低品质无效的奋斗者。(其他讲话略掉,对策以后再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