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关于做教师的几点思考
现在写书、出书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是,很多书籍中包含着大篇幅的引用,包含着东拿西偷来的堆砌。还有很多可笑的文章:为了文辞的押韵和顺口不惜低文章的品质,这是内容服从于形式的表现,算不算学术形式主义?还有就是满篇的不符合逻辑的胡说八道,比如,“把记住父母生日写入行为规范就能培养出孝敬父母的孩子”这样类似的新闻标题经常见到。大家仔细想想:一个挂在墙上的《行为规范》怎么能自动化的培养还孩子?但是很多作者就极端忽视了制定《行为规范》和培养孩子之间还有很多环节。这是用冒进的心态对待细致的事务。
我倡导写“三无作品”即没有大篇幅引用,没有东拼西凑,没有不符合逻辑的(哲理)的胡言乱语,我们应该摒弃那种不环保的非绿色作品。
我们一味的追求核大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造出了原子弹、氢弹;我们一味追求GDP,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路,创造了GDP奇迹;我们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分数,用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绩。大家考虑下,三者是否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唯独在“人”的培养上追求有几何?
我们的教育是否应该在过去的老路上继续走下去?在今天,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教师?
一、坚持深度学习,坚持细致写作
坚持深度学习,通过学习更换原先固有的文化血液。能记住书中有感同身受的内容,能记住让自己脑洞打开的信息外。还需要继续写写自己对该文的看法和认识,一定要写出来。不写出来顶多算是完成了基础性工作。因为,信息有价值那是人家的,不是自己的。要通过写作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学习这事仅仅是阅读而已,深刻的阅读固然没有错误,但是,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写读后感、观后感)就是不完整的学习。
在纸面上吐露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与众人分享好比在和大家聊天,开始还有寒暄客套之言辞,写着写着谈着谈着像逐层剥离外衣的竹笋,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光亮,越来越认同自己。
二、学习并使用哲学、逻辑学
任何课堂教学没有哲学思考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没有逻辑过滤是不严谨的。一堂优质课不是得经得起教研员和专家的审问和思虑,而是要经得起哲学的论证,得符合真理性的要求。前者是服从权威的表现,后者是坚持真理的新秀。
真正的哲学体系就是你思想堡垒。需要通过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去丰满这个体系。逻辑学就是通过真理的一条大路,相信它,坚持的走下去。
三、课堂应该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成熟,思想的进步,精神的升华。
老师应该有一定的高度,得有这个势能,才会才能引领学生进步。如果老师不具备或者没开发出来,就只能打造一堂中端层次的课堂“以知识为中心”。其实老师应该研究学生,研究人,不是整天沉醉于这个方法、那个技巧。老师得有真心为学生做工作的心地。否则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技巧都是徒劳的。如果用一颗照本宣科的心地去驾驭这些方法、策略、技巧那就贬低了教育的价值和真谛。
一堂好课得用心、用情、如果老师上优质课、公开课是为了不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且想得到表扬,如果老师上优质课、公开课是为了拿一等奖可以评职称。大家看看这种心态是把上课和为私利搭建在一起,这样的课怎么能在学生心中产生深刻而剧烈的影响。这种课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验的,早晚会被唾弃和甩掉。
用一颗为学生工作的心来对待学生,你的言语和举动流淌的都是真善美的溪流,为了荣誉,为了职称而工作,你的言语和举动时不时就会暴露猥琐和狭隘。
四、关于核心素养的打造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从各个学科的原著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打开视角,吸收先贤当时对真理的追求和奉献精神,而不是老师在讲台上只言片语的教授知识和浮光掠影的复述结论。
基于此,学生应该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出发。培养学生素养不是为了考试,对于学生自身得懂得生活的意义和责任,对于真理得具备不服权威,敢于挑战,对于社会得有推动之进步的豪情,而不是迷信教条主义和束缚于经验主义。
五、教育是用来研究的,不是随便说说再走老路
作为老师应该用研究的心态对待教育现象。几十年如一日的泛泛而谈,几十年不变的学习模式和“三轮复习”,几十年不变的课堂信息和语言不变,已经不是学生需要的了。尽管每届学生都是新的,但是作为老师是否还在用新瓶装旧酒。
《往期节目录音回顾》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收听
1、第一期节目录音:
2、第二期节目录音:
3、第三期节目录音:
4、第四期节目录音:
5、第五期节目录音:
6、第六期节目录音:
7、第七期节目录音:
8、公众号主人简介
【友情提示】大家还可以登录:【喜马拉雅】 官方网站收听往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