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感恩节 你是否记得父母生日
[撰文背景]“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不乱扔垃圾,学会分类投放垃圾;看着对方的眼睛与人交流,有礼貌、会倾听,不随意打断;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道别时记得称呼对方……”近日,《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面向教师、媒体、家长等征求意见,引来热议。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把“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写入《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
一、从官方解释来看:
“浙江版”征求意见稿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中,“孝敬父母”是重要内容。对孩子来说,单纯说“孝”太空洞,所以,对怎样对待父母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其固化为一种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增强了可操作性,彰显精教育的细化。
请注意:“让小学生记住父母生日,就是尽孝心”,“记不住父母生日就是大逆不孝”前者把记住父母生日和尽孝心等同是不对的,后者把记不住父母生日和大逆不孝等同,又走了极端。
《行为规范》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记住父母生日”也许是个容易操作也容易引导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从这里起步,成为学习和践行传统孝文化的一个开端,而不是到此为止。
实践证明:往往是一些具体,内涵丰富、感人至深的教育素材能够给孩子以启迪和影响。建议家庭和学校先从孩子身边的小事开始引导、教育孩子学会孝敬父母。
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1、家庭教育:
【故事一】《我很忙》—家庭教育中的“缺位”
妈妈:孩子我很忙,现在不能陪你了。我得拼命的挣钱,然后送你到最好的贵族学校。你能理解妈妈吗?
孩子:(点头示意)妈妈,等我长大了也使劲挣钱,送你到最好养老院安度晚年。
【评论】用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不可逆,失去了不能挽回。
【故事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庭教育中的“越位”
【评论】溺爱架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放开一些,孩子会成长的更快更好。
【故事三】妈妈就爱吃鱼刺—家庭教育中的“错位”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吃鱼时总是把鱼肉挑给孩子吃,自己吃鱼杂和鱼刺。孩子就感觉妈妈就是爱吃鱼刺。后来,等孩子长大了,抓门买鱼刺来孝敬母亲。
【评论】孝敬父母不是通过语言可以培养出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得作出正确、完整的行为引导。
【故事四】在学校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都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
【评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报答父母恩情的,成绩好坏都是主要对自己负责。
2、学校教育:
1、面对中考和高考,一些老师和家长只盯着学习成绩的好坏: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都不重要。
2、家长不配合学校的孝敬父母的教育。比如:有的学校在孝亲教育中给学生布置孝心作业,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其中有家长就认为孩子真要孝顺,就要听话把学习搞好,其他都是摆花架子在做秀!
这样就轻视或者忽视传统美德、人文伦理的教育。只沉醉于解题方法、技巧、分数会让学生迷失自己,容易跑偏生活的真正内涵和价值,忽视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使命与责任。更高层面看,也是对继承传统美德的断层。
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
对于中国人来说,习惯于把给父母的爱潜藏于内心,羞于像西方人那样奔放的告诉父母:我想你们了!我爱你们!或者是拥抱父母之类的举动。这种情况越是成年人越严重。
这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里写的: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是儿子心中长久的父爱记忆,可为人子者感动的泪却始终没让父亲瞧见。
我们应该顺应自己的本能需要大胆的、大声的告诉父母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需求。
第二部分:新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作为父母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具和宠物,当成开心的工具;
有的父母把孩子用来填补情感空缺,寻求安慰;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炫耀的资本,需求虚荣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吃喝父母的就得听话乖巧;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我生命的延续,强迫孩子达成自己没完成的理想。
一、孩子出生后就是个独立个体,家长的责任就是帮助他成长。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比如穿衣服,孩子能自己穿,家长就不能代劳。
如果父母从来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从不为孩子着想。那么将来孩子也自私,不为父母着想。
二、遵循孩子的成长,发展,变化固有规律,尽量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父母的职责就是为其浇水施肥,充当拐杖。所以家长切不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或者参照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来修理自己的孩子。那么将来的苦果都得自己兜着。
三、家长和孩子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父母和孩子双方不可能互相孤立,彼此分离。家长用心做好家庭教育,不走“套路”,孩子自然也是受到感化和引领。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包容。
四、让孩子明白没有什么事情是父母应该为自己做的,不能充当孩子的情感奴隶,尤其是孩子逐渐长大成熟后。
五、坚守内在的含蓄之爱,表达本能的情感所需。感恩是一种美德,不会自动化形成,必须靠教育才能具有。比如,带孩子去了解父母工作、体验父母工作的艰辛,
总之,父母、学校、社会和孩子以及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产生影响,建议大家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助力孩子的成长。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收听《往期精彩节目录音》
1、第一期节目录音:
2、第二期节目录音:
3、第三期节目录音:
4、第四期节目录音:
5、第五期节目录音:
6、第六期节目录音:
7、第七期节目录音:
8、公众号主人简介
【友情提示】大家还可以登录:【喜马拉雅】 官方网站收听往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