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不要让孩子成为低品质的勤奋者
目前的高中学业压力可谓泰山压顶。写不完的作业,填不完的学案,考不完的试,还有就是走马灯式的上课。这些粗略的线条构成了高中的校园生活的主线。
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一般来讲,入学时成绩好的同学到毕业时成绩一般也不错;入学时成绩很差的同学,毕业时一般很难上进。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并且这些成绩一般的同学,平时的作业,学习任务完成的也不错,也及时。那为什么他们的进步如此艰难,不可逆袭呢?
今天我们就从学习品质这个角度来讨论一下其深层次的原因。
今天上午我刚在11班上完哲学课。期间的提问可谓道出了刚才问题的答案。
我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规律的定义。原文的解答是: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提问题的这位同学(水平较高)却把定义中的:“事物”替换成了“物质”“物体”。然后也顺利的背出了后面的内容。大家看看:“事物”和“物质”显然不是一个意思。如果这位同学就这样课后努力勤奋的背诵一个错误的知识点,他怎么可能会进步?!
开动脑筋、细心、认真等优秀品质才是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的着力点,而不是充当做题的机器。我时常告诉同学们,要知道我们手头正在做的是什么?时常反思下:我们在做什么?该怎么做才有效?
然后我又接着提问大家刚才复习的第一个问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这个内容的主题确实有点长,比较拗口。这个学生一开始就回避了问题想直接回答内容。我故意让他说说:你刚才背诵的是什么问题?这个学生回答说:“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及其方法论”大家明显可以看出,前后不是一个问题,并且回答了一个不完整的短语。
我想这个同学在背诵的时候,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说出这样的答案,他心里舒服吗?他的问题显然是没有细心的阅读课本上的文本,逐字逐词的审读和理解,而是以”差不多”“也就那么回事”的态度来对待平时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如果以这样的学习品质和高度来应对浩如烟海的知识量,根本就不达标,也不会受到预期良好的效果。
课堂学习和考场考试是一台戏。课堂上培养的优秀品质会直接反映在考试中(这次仅仅谈考试),如果课堂学习不重视不认真,光指望课后多做题,多训练是很难提高成绩的。学习成绩跟学习的勤奋度和学习时间没有规律性的联系,恰恰相反,这样下去,孩子的学习会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下降,直到没有兴趣、厌学。
我接着提问这位同学第三个问题:“请问,规律的普遍性”是什么意思?这问同学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显然,这位同学只是生吞活剥的记住了这个观点,而没有对这个观点进行细致到位的理解(其实课本上给予这些观点以最好的解读、解析),这就是俗称的“死记硬背”。这样下去,孩子就成了机械背诵的榆木疙瘩了,真是学死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与提分是背道而驰的。
考试中理解是重头戏,而不是背诵记忆。传统上认为:文科类的科目背诵记忆就可以。其实这样的观点害了很多人。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把一个观点十遍二十遍的读啊读,然后就这样机械的放到脑子里。这样做,记得慢,忘得快。因为缺少理解,根本就没有和原先的知识嫁接到一起,没有形成理解,哪来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考试。
长期形成的这样的认识误区和学习行为缺失一旦形成,到了高中阶段再改正,这个过程是何等的艰难,这是为外行所不知晓的。
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起点,我们得有陪伴蜗牛的精神和耐心,切不可以一刀切的要求所有的孩子(学生)一个进度和标准,允许学生有做错题的机会,把批评他们的时间用来帮助他们。如果做的慢,做错了尽量不要批评他们,如果他们做的不认真、糊弄那就得严厉的说道说道。
请注意:第一种态度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第二种态度是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帮助其发展非智力因素,一般来讲过程对了,结果不会错。
如果这事搞反了,孩子的学习就会限于停滞,甚至厌学。同时,我们要强调:孩子的智商都没问题,智商是生物遗传因素没有重大的变故是不会有问题的。之所以出现成绩的产别,是从小到大,注意力的培养、情绪调控的培养、细心认真等非智力因素导致学生的差异性。
《往期节目录音回顾》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收听
1、第一期节目录音:
2、第二期节目录音:
3、第三期节目录音:
4、第四期节目录音:
5、第五期节目录音:
6、第六期节目录音:
7、第七期节目录音:
8、公众号主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