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修亮|一次师生对话引发的思考

2016-12-09 作者:姜修亮 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

【撰文背景】

【学生】上完时政课后一个学生对我说:“姜老师,我没有从您的课里学到任何的知识。”

【教师】请你告诉我你的具体想法”。

【学生】对于一些时政热点的讨论,您从不告诉我们标准答案,让我们利用大段的课堂时间去讨论,我觉得是浪费时间,没意义

【教师】至于标准答案(知识),确实是我们该学习的。但是,这不是唯一,更不是最重要的。积极参与交流比沉默中“死去”要好,只有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立场,你才会逐渐赢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你是一位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坚持下去,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谈后思】

目前这种“师说生听”的捆绑式教育让孩子的嘴巴闭得越来越紧。一是课堂授课形式捆绑了孩子的思维翅膀,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孩子需要表达的内容过于狭隘,不允许孩子说课本以外的信息。这种情况在孩子身上的表现的是:幼儿园活泼可爱,小学开始拘谨规矩,初中开始思维固化,高中上课主动举手的学生少之又少,至于大学那就凤毛麟角了,工作后基本上就是领导说啥就是啥,不是也是。(此观点不否认很多孩子的优秀表现和优异成绩,请不要以偏概全)

我所见到的很多高中学生大多属于拼命三郎式的多数也很听话,不是说“听话”不好,而是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怎会这样呢?看看孩子们每天都在干些什么吧。

1.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没有可选择余地。

2.填学案。你可能不清楚这是啥办法。其实就是把课本上的重点词(句子)写的一张学案上。美其名曰“预习前置”。

3.大量的记忆和默写。

这些构成日常学习的主要组部分,大家看看这是在干嘛?这是在简单的重复老师充当知识贩子,学生充当知识的皮囊。就是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即使说也不能超出知识范围;就是不让学生质疑课本的权威观点,即使质疑最终还是回到课本上来。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会去论证自己的思考。最可怕的是孩子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慢慢丢失了。


我历来鼓励学生敢于发声,敢于提出问题和思考,是因为课本是静态的是专家学者的思考结晶,如果只是一味的读书,全盘接收,那意味着孩子没有和课本对话,没有和专家学者互动。我想交流和互动才是教育的一个本真体现形式,如果只是一味的聆听,没有沟通和互动那么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作为一个人的反应属性是不明显的,更加靠近器物。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开始有思考,才会开启接下来的深度思考和批判性认识。

课堂上还有很可怕的一幕,就是当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有了不符合课本观点的时候,往往是老师制止他继续回答的时候。其实,作为一个有创新性和批评思维强的老师恰恰应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因为,只有不同的看法,才是创新的起点和开始,如果学生稍微有点不同的思考就给熄灭,那这样的教学细节真是抹杀了孩子的进步和创新。


没有人的观点是十全十美的,包括课本和老师。所以,每个学生应该大声自信自豪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在意自己的看法是否符合课本和老师的眼光。如果错了,恰好说明学校就是练兵场,我们还有改过的机会,不会有流血牺牲的后果。我们需要追求的是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为什么老师总是愿意用课本观点和权威认识来封顶,就是他自身也停止了探索和思考,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大上。

再者,学生表达不同的视角是说明文化多样的,视角不同的,这是客观的正常的,有时候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才有交流的可能,创新的可能,如果世界上的树叶都一个样子没有区别,那何谈创新和进步,世界会因此大为失色。

说说家长给做点什么吧?目前的现实是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时间都消耗在学习特长和技能上比,如钢琴、绘画、舞蹈,这些需要学习,但不是全部更不是最重要的?那最重要的是什么?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这两项能力背后支撑的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容易被家长们忽视。子的身体成长因易见而易让家长放心、舒心;但是仅仅有身体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有心理和思维的成长和成熟。后者的成长、成熟才是促使孩子到达学业的制高点。


凡是成绩优秀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较沉稳而不是像猴子一样没个稳当劲,目光稳定充满自信而不是目光游离到处转悠,凡事给自己留出理性思考的空间不急于下结论。

刚才谈到了外显要素容易被家长认识和关注,在学校教育中也是会走这样的误区。把结论记录在笔记上,把学案填的满满的,把试卷做的多多的,但是孩子的思维能力到底提升了多少就不管不问。

谈的远点,社会所关注的“公开课”“优质课从来都是只关注外显的要素,至于学生的思维有和提升从不提及。即使提及到了”学科素养”这个词,如果你再深入提问“改善了学科素养中什么?‘权威也未必能回答出一个一二来。

回到课堂上来,我们今天在大搞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是从经济学的效率产生而来,大家想想用一个经济学概念来引领教育发展就是出现这样的认识:在单位时间内,一节课的知识记忆、技能掌握有多少。这就是所谓高效课堂。这个视角像不像一味的追求GDP?教育的本真不应该以肤浅和深奥来评价(知识层面,器物层面),而应该用停滞和进取的衡量(精神层面,人本层面)。

比如,让大家阅读一篇美文,如果阅读前老师给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故事情节 、概括段意和文章中心思想。如果学生带着这些枷锁去阅读,犹如带着沉重的锁链舞蹈。对待这片美文就只有阅读没有美了。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是过程中损害的是孩子发现美的能力和素养。


我们的课堂应该以培养和启迪兴趣为重心,专门作为一个课题开实施,顺带着学习知识和技能。就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一样不是通过知识、技能来培养学科素养,而是直捣黄龙,直接面对学科素养的主题。而不是曲径通幽,通来通去又回到知识的落实上去。

也许有的家长和学者会指出:面对中高考,面对领导和社会对成绩的要求,你敢大胆的放手一搏吗?那我想问:两者非要用对立的角度来把握吗?在对立中您是否关注到了两者统一的地方呢?如果不是,那就片面了。也许一开始会慢些,但是我们可否有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的魄力从根本上引领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素养。

我们这样做是要把中等或者底层水平的孩子转化到精英层面,或者说是拯救更多的孩子,让他们能为社会的进步,甚至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为什么要把他们朝着精英的层面培养,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还得靠“火车头”的强大来带动,如果精英阶层也只关注知识、技能,那这个国家就会迅速崩溃。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的教育很贪婪,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到边到位的讲授,表现在复习上就是三轮复习甚至更多轮次复习,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就是英文单词从字母A一直背诵记忆到Z。这些贪婪的表现也让孩子们重新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能自拔,为他们将来重蹈覆辙做好“铺垫”。

这里又提醒我想到另一个哲学命题:就是舍和得的关系。今天的不舍就是明天的不得。


任何对世界的思考、改造都是片面和微小的,但是我们要坚持,因为思考和实践是人类全部尊严之所在。

教育创新仅仅局限在谈话交流互动或读书学习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参照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的方式和采取众多手段,对教育课题进行实验,进行提取和升华。确保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经得起科学和历史的检验。

【举例说明】平时学习中,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记忆(死记硬背)答案,而忽视了问题,省略了理解过程。对应的,考试时学生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来思索答案,但前提是:题目都没审读清楚。这两种情况的问题就在于: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只关注结果,忽视初心和过程,是迷茫的(低品质)勤奋。

怎么办?用1/5的时间认清问题,用3/5的时间运用科学思维阅读理解,用1/5的时间记住结论。考场上,自然就会多(重)思考,少写字,答的快,得高分。面对审题原则上1/2时间审题,1/2时间答题。

这样的教学案例,即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给学生以反思和进取的启迪。这样的教学案例反思也应对算不算是新教育的开始呢? 


《往期节目录音回顾》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收听

1、第一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一)

2、第二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二)

3、第三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三)

4、第四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四)

5、第五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五)

6、第六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六)

7、第七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七)

8公众号主人简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