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亮|学习这回事,我们做的科学吗?
【撰文背景】面对孩子学习不足,传统上往往有以下四种解读:
1、用夸张虚饰、感情色彩过于浓重的文学语言来解释。
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反复阅读文本到理解其内涵不是个自动化的过程,而是有路径的。这个路径就是精读。比如,让学生理解一个段落,先看看一共有几个句子,逐一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梳理每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段意。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分析思维和概括思维做科学支撑的。
2、传统俗套的解释“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勤奋,学习不扎实”“心思不在学习上”“思维有问题”等宏观模糊的语言来引导。
深究“如何才能勤奋?心思都去哪了?该如何收心?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科思维?”这些才是孩子和家长需要的,而实际指导中这是最不成体系的,最缺乏的。
3、鼓励学生“用时间换分数,用勤奋度换分数,用数量换质量”。
比如,头悬梁锥刺股。时间投入和勤奋度投入,适当训练是提高成绩必须的,但是,这不是终结。我们应该把侧重点放到学习的有效性上,孩子成绩的增长是从有效解决疑难开始的。
4、迷信“用单一的方法解决系统的复杂问题”。
比如,通过特殊方法训练记忆能力。孩子成绩不好是方方面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用单一方法无法解决综合性问题。其实考试尤其是难度大的试题重在理解而不是记忆现成的结论。
上述学习指导有效性低下的原因就在于都没具体到孩子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上,所以很难收效,甚至误导学生。
【总论】教师的功能不是给学生摊煎饼,摊的越大越圆越好;而是该给学生做蛋糕,一层一层的成长成熟。有人反驳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怕永远都在摊煎饼,或者用煎饼的胚子做蛋糕,结果都是一样的。作为教师需要有效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过程,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度发现学生的根源性不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进而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才会避免低品质勤奋。
作为学生,学习要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只发现问题而不解决,那每天勤奋的结果只是积攒了更多的疑难,埋下了后患。纵有千轮万轮复习,也只是走“套路”。
如果把提高成绩寄希望于题海战术,充当做题、填写学案的机器,那就好比输入了错误的密码,即使输入千万遍也敌不过正确的输入一次正确的密码。
总而言之,有效提出并解决疑难是孩子成绩的增长点。
下面我从孩子日常学习的几个重要环节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关于有效预习】预习作业(听、说、读、写)仅仅是手段和方式,切不可当成学习的目的。学案填了一大片,文本读了千百遍,就是没发现疑难,提不出问题,更没有解决问题,这样就没有“学习”的发生(开始)。即使再努力,也是低品质的勤奋。
第二部分;课堂学习
【关于听课】学生在课堂听课的时候需要“扎进去”听老师讲了什么,还得“跳出来”反思总结老师是如何讲的。再比如,一位老师和学生一起举办、参与文娱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只和学生达成一片、玩在一起。而是要“跳出”活动,给与指导和影响,看似在玩,其实是在工作。家长和孩子在一起也是一样的,既要“扎进去”玩在一起,还需要“跳出来”实施教育职能。
【关于提问】问老师你是怎么思考的?不要问这个题目怎么做?教育教学中重点在给学生引导过程,因为过程意味着进取和奋斗的状态。一味灌输结论则更多意味着停滞,这是把学生往“死”里教。
【关于阅读课本】我历来鼓励学生敢于发声,敢于提出问题和思考,是因为课本是静态的是专家学者的思考结晶。如果只是一味的读书,全盘接收,那意味着孩子没有和课本对话,没有和专家学者互动。我想交流和互动才是教育的一个本真体现形式,如果只是一味的聆听,没有沟通和互动那么作为一个人,或者说作为一个人的反应属性是不明显的,更加靠近器物。只有提出问题,才开始有思考,才会开启接下来的深度思考和批判性认识。
【关于记笔记】不会的就记,不要等老师说这要记,学生才动笔;老师如果不强调的就不记录。
还有一个细节:如果一个问题先前在笔记本上记录过,那么再次听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请不要再记录在笔记本上了,而是要把这个话题记到心里。基于此,我们不需要锻炼自己的烂笔头而是要锤炼自己的记忆能力。
【关于重难点】提高学习成绩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老师强调的重难点,如果会了,那就无需圈划标注;如果是普通知识点,老师没强调,自己却不会,那就得特别标注,重点消化。所谓的重难点是由学生自身的学情而定,不是由老师的指令决定。如果一味遵从老师的指令要求,而不顾自己的学习实际,那不足和问题就永远遗漏了。易致孩子越认真听课,越努力,越勤奋,成绩越差。到最后很可能失去信心,甚至厌学。这就是低品质勤奋的表现。而孩子能够反思认识到自己不足就需要哲学智慧开悟,这和智商没关系,更不是做题多少的事。
【关于死记硬背】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把一个观点十遍二十遍的读啊读,然后就这样机械的放到脑子里。这忽视了阅读和理解的环节,而是一上来不管不顾生吞活剥的死记硬背。这样做,记得慢,忘得快。因为缺少理解,根本就没有和原先的知识嫁接到一起,没有形成理解,哪来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考试。这样下去,孩子就成了机械背诵的榆木疙瘩了,真是学死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与提分是背道而驰的。
第三部分:考试
【误区一重记忆和轻理解】平时学习中,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记忆(死记硬背)答案,而忽视了对问题的理解过程。这就会导致,孩子考试时(比如做选择题)忽视对试题本身的审读和理解,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消耗在选哪个答案上。结果就是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只关注结果,忽视思考过程,是迷茫的(低品质)勤奋。
【误区二轻课堂和重考试】课堂学习和考场考试是一台戏。课堂上培养的优秀品质会直接反映在考试中(这次仅仅谈考试),如果课堂学习不重视不认真,光指望课后多做题,多训练是很难提高成绩的。学习成绩跟学习的勤奋度和学习时间没有规律性的联系,恰恰相反,这样下去,孩子的学习会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下降,直到没有兴趣、厌学。
【关于审题】让学生审读一段文字,不少学生不从头开始阅读,而是从中间开始。我问他为什么不从头开始,他说,一开始的信息文字没用。我接着问:你怎么知道没用?学生:回答不出来了,是自己觉得如此。内在缺少客观公正性,缺少批判性。对于做题而言,信息没审读之前,谁也不知道哪则信息有用,哪则信息没用。我们需要抱着探索的姿态对待。而学生却不是。他们一上来就给自己设定一个框架,然后把自己放到框架里,就没救了。这是探索精神不足和唯心主义表现。很可怕!
【关于考试时间】考生别天真的认为你的考试时间也是规定的2个小时,或者2,5小时。参加考试是让你运用知识、技能,展示能力的过程,不是让考生回忆这些的过程。如果考生在考场上回忆英语单词的意思是什么,回忆数学公式是什么?回忆基本观点是什么?你会把考试时间消耗在这些环节上。那么,你真正用来做题的时间就会小于2小时小于2.5小时。这样,考场竞争力就减弱,直接影响考试分数。反过来,你的考场时间会大于2小时,2.5小时。怎么办?不打无准备之战,这战斗还必须准备的万无一失。
【关于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方法本身无所谓有用没用,关键看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否驾驭和使用。很多学生问问题的时候往往就喜欢问这个方法,那个方法。好像有了方法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关注方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对方法的驾驭和使用能力。迷信方法、技巧、套路的都是唯心的。方法套路是学生入门的时候使用的,不是学习的终点不能照搬膜拜。静心研究并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品质)和学习行为才是以学生为本。
第四部分:课后作业
【关于对作业态度】老师布置60道题目,你只做30道,说明你把老师的话当玩笑!如果你做完60道题目,说明你把老师的话当命令!如果老师让你做完60道试题,你做了100道,说明你在真正的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如果学生不认为学习首先是为自己而学,如果认为是为了老师的命令为了家长要求和面子而学习,那是肯定学不好的。
【关于状元笔记】每次高考(中考)后,媒体也好网络也好炒作《状元笔记》兜售价格不菲。很多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买回去像宝贝一样供养者。殊不知,状元的不同在于记录笔记的过程,而不在于吃别人剩下的。很多家长迷信《状元笔记》等所谓的“高档复习资料”妄图做到原题和相似的题目,这种想法是极端低下和搞笑的。
【关于有效作业】其实无论作业做的好坏,问题是出现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具体而言是出现在思维过程中,不是出现在思维的结果上。如果老师只关注上交作业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练习过程,那孩子的问题依然没有被发现,继续留存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孩子即使再努力,老师即使布置的作业再多,批阅的再多,对于孩子的成长几乎没啥作用。唯一的效果只是简单重复了原先固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准,没有提高的发生。
第五部分: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总论】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容易被家长们忽视。孩子的身体成长因易见而易让家长放心、舒心;但是仅仅有身体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有心理和思维的成长和成熟。后者的成长、成熟才是促使孩子到达学业的制高点。
【措施一:关于解答问题】面对孩子(学生)的提问,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你要反问孩子对该事情的看法,进而和孩子沟通交流,这是引导独立思考的开始,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说出一个答案,你该进一步追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若有,请告诉我;若没有,请回去多想几个。
【措施二:关于反思】学习的发生贵在能观察发现问题、善思考、有心得,而不在学问本身的深浅。心若无得,成果、观点还是人家的,即使记住了理解了也只是在充当知识皮囊。要想有心得就得动情,动心,说自己的话才能动人。能独立思考是认证丰满自己的开始,根深了叶就繁茂。
【措施三:关于实用主义的思考】知识、技能本身无所谓有用没用,关键看人能否驾驭和使用,归根到底看人有用没用。
假如,我给全班同学每人发20元钱,故意不给某位同学发。这位同学肯定第一时间会跑到办公室找我问个究竟。如果这节课我讲了20个问题,有些同学不同程度遗漏了或者仍不理解。我想这些同学也不会第一时间跑到办公室找我问个究竟。显然,同学们只看到了物质财富的直接现实性的价值,而忽视了精神财富的间接指导性价值。我们不否认金钱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学习和使用。可以看出:自觉性源于能认识到事物的价值。
【措施四:关于转变刺激点而不是转变心态】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起点,我们得有陪伴蜗牛的精神和耐心,切不可以一刀切的要求所有的孩子(学生)一个进度和标准,允许学生有做错题的机会,把批评他们的时间用来帮助他们。如果做的慢,做错了尽量不要批评他们,如果他们做的不认真、糊弄那就得严厉的说道说道。请注意:第一种态度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第二种态度是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帮助其发展非智力因素,一般来讲过程对了,结果不会错。
《往期节目录音回顾》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收听
1、第一期节目录音:
2、第二期节目录音:
3、第三期节目录音:
4、第四期节目录音:
5、第五期节目录音:
6、第六期节目录音:
7、第七期节目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