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修亮|如何从根源上破解孩子的学习困局

2017-03-07 原作:姜修亮 独立思考和科学思维

(该文较长,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少人能看完全文)

【教学现场】我们都见到过,在课堂上教师一边提问引导,学生一边思考回答。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回答的基本是迅速准确,答案一般是正确的。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中一般分如下三种情况:

1、填空式提问引导: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回答答案的大部分,只留下空让学生回答。这种问题比较简单。

2、半句式提问引导: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回答答案的一个分句,下个分句由学生思考回答,难度稍大一点,但是学生仍然可以比较顺利的解答。

3、全句式提问引导。教师只提出问题,剩下的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就是和考试中的情景是一样的。

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填空式提问引导和半句式提问引导,大部分学生可以迅速准确的回答出答案,这说明有关答案的词汇(专业术语、概念)已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只需要配合教师的提问引导即可回答出。如果再让学生去简单重复记忆知识就是浪费时间了。请注意:学生的脑海中并不缺少知识,尤其是在经过一轮总复习之后 。如果教师的提问引导缺失了,学生的解答就显现出不足了。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听就懂,一做纠错。问题到底出在哪?该怎么解决呢?

在平时的教学现场,上述情况是很常见的。在课上,师生合作的很满意。因为表象告诉我们,课程进度,师生表现生动、活泼,符合基本的课堂要求。但是在应对第三种提问的时候,学生就无处下手了。

一、学生只关注了答案,忽视了教师是如何提问和引导的。就是说,学生既要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得学会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都提了那些问题?如果缺少这些,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就没有规则和方向了。

请注意: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可能会有一个,可能有多个。这些引导、提问即是学生引导深入思考的路径,也是拐杖和台阶,也是学生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所在。如果不是,学生的问题早就解答完了,教师也无需引导了。所以,我在此提醒同学们:既要扎进问题钻研回答老师的提问,又要跳出问题看看老师是如何提问的。最好把这些提问和引导记下来,进行思考和反思,学科思想和答题思路也在里面。

二、目前的课堂授课无论是小班还是大班,都是集体授课,所以教学现场是混乱的,秩序性不是那么强。面对老师的提问,多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问题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优秀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进度,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后进生的思考过程则被其架空,无法展示自己的思维问题,当然也就得不到解决。就像动物世界里动物争夺食物一样,异常的残酷。而老师呢,他的引导和解答要不就是针对你一言我一语的解答,要不就是只这对几个优秀的学生。这两种解答的覆盖面和针对性是极差的。这样后进生的进步空间就被剥夺了。如果是老师鼓励学生不需要举手就发言的“民主课堂”,那后进生的进步空间就更小。

同学们,如果你的学习过程正如上述所言。那么在老师讲课后,你必须和老师讨论和沟通自己对课堂主题的看法和解答过程,让老师有针对性的对你的问题进行解答,否则,你的学习就会被一刀切的课堂授课所淹没和覆盖,积攒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最可怕的问题是:你还没认识到这点。

我们明显的看出,上述课堂是粗放的,只是针对临时的拼凑的回应来安排课堂教学进度。而往往优秀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大部分提问,所以老师的授课最终是给这几位优秀同学讲的。在此,建议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和发言跟上老师的进度。表面上看是在参与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争抢进步的空间和资源。

我们再谈谈全句式提问引导,就是学生针对一道试题该如何操作解答。前面的铺垫告诉我们:缺少老师的引导提问,孩子就无处下手。怎么办呢?很简单:学生自己引导自己,自己向自己发问,引导自己的思考。即自己引导自己,多问个为什么,自己回答自己,这是独立思考的表现。这个能力怎么能练就成呢?刚才上面说了,再强调一遍:除了扎进去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还需要学会老师是如何引导提问的。如果你这样做了,且感觉效果不好。那可能是因为老师的授课不好,具体而言是引导提问不好;也可能是你课后没有和老师沟通,你的个性化问题还没有的到解决,只是简单的听听课就完事。

关于教师这个层面:有的的确做的不够,针对有些难题还没怎么分析就开始书写解答步骤搞的很多同学还是不会做,或者缺少引导和铺垫。再加上少数优秀同学的推波助澜,为了课堂进度,正好老师也顺水推舟的讲过去了。

三、只有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够的。接下来学生在解答具体问题时还必须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相配套。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学习的精髓所在。切记:一定不要在复习中简单重复记忆一些结论和观点,而是要加深拓展认识。

每个学科的思维方式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是分学科学习和进行教育的好处。所以,大家学习时一定要基于现实生活和变换着的实际,才可以感受到所学的真实性和价值所在。若一味的搞理论研究和题海战术,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很简单!把生活、工作和课堂的学习融合到一起,找出最佳的学习模型。就像生物课上大家看着标本学习知识一样,观察自己的身体学生物一样。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也应该找出符合那部分知识的最佳的生活模型。不用担心找不到,因为课本理论都是源于生活的。这个案例模型就是你的思维起点和落脚点,这个模型也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所以你的认识才会在复习中深化而不是简单重复故有。或者说,每次学习一个概念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局限于表象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经历一个“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抽象认识过程,让外在的事物在内心的精神世界中形成一个具体的精神表象。然后再去看原先的山和其它的山,以此不断进步。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复杂变化的,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对其有客观现实的认识,这是辩证的认识。

其实,当下的考试都体现了“小辩证”,而不是“大辩证”。何为“小辩证”?就是大家目前看到的,数学科目语文科目都是单独学单独考。何为“大辩证”?就是讨论学科之间的关系,考察学科间的综合性。比如物理和化学的综合试题,地理和历史的综合试题。目前的一线教育只关注了各个学科的价值,彼此孤立,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即使有类似的尝试也是浮光掠影一笔带过。其实一线的教育已经落后了,这种分科式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形而上学的阶段,忽视了学科间的固有联系,这是近代中国教育的又一大败笔,也是核心的败笔。

【结束语】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多彩的,是纷繁复杂的,基于人们认识世界的个性化差异和局限性。只能逐个的从颜色、形状、结构等角度逐个认识,不能一眼饱览天下。但是,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思维方式发展到今天,两者应该是配套的。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各个学科孤立的价值,而因该用我们的眼光把失散多年的学科姊妹用“大辩证”的思维召集到一起,这才是完整的世界,完美的认识。


《往期节目录音回顾》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收听

1、第一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一)

2、第二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二)

3、第三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三)

4、第四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四)

5、第五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五)

6、第六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六)

7、第七期节目录音:

分享与开学季的家长和莘莘学子(七)

8公众号主人简介

【友情提示】大家还可以登录:【喜马拉雅】 官方网站收听往期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