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雨水净,才有河湖清丨中持积极布局溢流污染治理

中持股份 中持股份 2022-05-27





【引子】

教师节当天,十三届全国政协第54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凯军教授作为特邀代表在会上为持续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发出强有力行业声音。他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城镇污水行业要提前筹划实现双碳目标路线图,加快推进制定溢流污水快速处理政策、标准,发挥协同效应,尽快补齐短板。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任重道远,溢流污染治理已然迫在眉睫。

几个月前,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印发了《“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污水处理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在“合流制溢流(CSO)污染控制”和“合流制溢流(CSO)污水净化设施的建设”。

夏秋以来,河南、山西多地暴雨突破极值。行业长远规划、当前频发汛情,均已将溢流污染治理定为污水处理的“靶心”所在。

溢流污染频发(摘自生态环境部资料)



前情回顾

中持与凯军老师的合作源远流长。王老师在科研上卓有成就,而产业辅导更是具备全局洞察和长远眼光。此前,王老师指导中持在干式厌氧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相信在雨水处理领域的互动合作,会再创佳绩。



////////////////////////////////////

01




黑臭掣肘,

溢流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率的大幅度提高,水环境治理难题走到了“深水区”——污水溢流带来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溢流污水悬浮颗粒物浓度较高、浊度大、组分复杂,雨季溢流造成的污染负荷所占比例会在短时段内成倍升高。在我国,“暴雨过后变黑臭”的现象普遍存在。

而溢流污染的治理并非易事。由于涉及基础设施改造、排水体系管控、城市规划、产业导向等诸多方面,治理思路的确定,牵一发而动全身。囿于要统筹考虑现有排水体制、财承空间、政策标准及产业成熟度,目前,国内对于溢流污染治理尚未形成具体思路及明确共识。

面对国内严峻的溢流污染情况与污水处理能力冗余现象,如何立足国情,深入实际,循序渐进走出中国特色治理溢流污染路线?中持早在2019年就开始一系列的前瞻性工作、积极探索,一盘以国家需求为根基带动行业发展,以创新为动能打造行业领先技术为目标的大棋已布局多时……


//////                        




////////////////////////////////////

02




问源哪得清如许,

初心共识活水来



溢流污染久治不愈不仅仅是生态顽疾,更是民生痛点,这是中持与王凯军教授站在国计民生的战略层面达成的共识。


成立研究中心,持续行业发声

2019年11月20日,中持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凯军教授团队就治理溢流污染为合作目标之一达成共识,商讨成立研究中心并召开筹备会。

研究中心筹备会


同年12月14日,清华-中持技术合作交流会暨签约仪式顺利举行,双方明成确达合作协议,合作方向越发具体。

研究中心技术合作交流会暨签约仪式


同一天,清华、中持与生态环境部水司主办城市溢流污染研讨会,促成了国内一线水务龙头企业代表及学术、研究所团体的行业集体发声,其后形成《促进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安 推动城市面源污染全面管控》的政策专报,溢流污染治理观点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共识。

城市溢流污染研讨会


2020年11月3日,清华大学与昆明市委市政府组织“流域治理滇池模式研讨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凯军教授的发言再一次印证了溢流污染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方案应落在污水厂内的技术升级、厂内厂外联动思路上。

王凯军教授提出使用污水处理厂的冗余来处理雨水的方案,改变原有处理方式;经测算,污水处理实现了提质增效的全面升级。污水厂内厂外有效联动,实现高收集率、高处理率,溢流污染在昆明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研究中心主任王凯军教授

滇池流域治理模式研讨会上发言


好事多磨。今年5月25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与中持共同揭牌了中小城市环境绿色基础设施联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从循环可持续发展、融合共享、致力低碳三个层面持续奋进;未来将溢流污染控制、县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基于生物质废物技术等细分领域的技术合作成果实现高效的转化应用。

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温华加入中持,强化技术领军优势

多年从事污水治理的实践积累,中持深刻意识到要应对溢流污染,高效应急、装备化设备角色的必要性。本着这样的布局目标,中持将温华环境收入麾下。有着20年国际水务经验的温华环境总经理华英豪于2016年带领团队研发了一体化多效澄清系统,以模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标准化服务见长,可满足十几个场景模式下的供水、污水的应用需求。中持与温华环境的协同合作有效解决了溢流排放下的增量水高效处理难题。

温华环境团队


可以说,布局温华的加入仅是治理溢流污染漫长征途的一步,但却用意深远。接下来,中持要以技术领军企业为方向,联合资源力量切实推动溢流污染问题的逐步解决。

中持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雄厚的研发能力、良好的市场表现、高频的客户服务及客户反馈,清华大学在研发过程中有科研投入密度高、高质量发明专利多、科技成果“强”的表现。双方的合作可实现治理溢流污染的科技研发引领,也可促进国家相关治理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成为行业持续发展创新、永葆活力的源头活水。

治理溢流污染,中持将目光聚焦于污水厂和污水处理设备改造升级,实行厂网联动,围绕多效澄清系统设备的技术研究潜心打磨,而王凯军教授及团队则致力于试验、迭代、升级、验证上,携手并肩,在溢流污染政策标准制定和推进方面不断为行业发声。

溢流污染研究推进会


//////                     




////////////////////////////////////

03




论研发,百尺竿头,

科技引领更思进



溢流污染的治理应避免千城一面,科学确定管网设施,针对分流制管网建设不做一刀切……在深化建设和改造合流制系统方面,王凯军教授首次提出新型污水排放体系应按如下优先顺序的技术路线:即最大可能的利用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末端建设雨水存储和处理设施,Online雨水存储和处理措施,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的创新迭代,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

在CSO污染的解决方案上,中持布局宏大、逻辑严密。不断强化一级处理技术方面,除现有的多效澄清技术可以实现CSO的就地处理外,还提出了生物吸附多效澄清技术(BioSand S),即将生物污泥做为吸附载体与溢流污水进行高效混合,有效去除SS、TP和非溶解性COD的同时迅速吸附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实现了厂内溢流污染的最大限度的高效削减,这是对国际一流污染技术的全覆盖,可称之为改良版的V1.0;同时,中持提出了利用生物加载强化技术(BioSand T)处理溢流污水的V2.0技术,超越了国际对于溢流污染要求的水平,主动提出高标准要求,在满足出水标准的同时,将处理能力提升到3倍流量;王凯军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纳米絮凝剂技术,作为V2.0技术家族成员,大幅提升了沉淀池泥水分离效率,即便出现短到中时的强降雨也可以实现溢流污水出水水质达标的目的。多项技术的布局和更新迭代,成果固化治理溢流污染工艺如虎添翼。

多效澄清系统中试现场交流

生物吸附多效澄清技术应用在息县项目


与国际治理溢流污染的技术对比,中持研发技术可以称为三箭齐发。生物吸附多效澄清技术为V1.0, V2.0即生物加载强化技术目前正全面推进。如今,中持将引领V3.0时代的到来,这是溢流污染治理技术的行业风向标。

初心如磐,奋楫前行。



//////                        




////////////////////////////////////

04




谈未来,使命担当,

打造科创多赢新生态



回望中持在溢流污染治理上的每一步“落子”,从解决难题、引领行业着眼,沉潜蓄势,步步为营。

治理CSO,中持以技术革新为先导,与清华大学成立研究中心,目前已经覆盖且赶超了国际水平。然而,更大的行业贡献是将在国家标准及规范上的引领作为。我国目前还缺乏CSO污染控制的政策和技术指引,暂无CSO污染控制的专项标准规范。下一步,中持联合清华将在对CSO污染的排放及控制标准、模型模拟、监测评估、方案比选等重要内容拟定编纂,以标准制定助力行业新业态形成,促成行业的创新、协同、开放、共享发展。

多维度技术创新、全方位服务实践,中持将继续以解决溢流污染顽疾为契机,秣马厉兵强自身、技术领军创价值。成就行业典范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调整优化现有布局结构,科学谋划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从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实施,中持以前瞻眼光下好“先手棋”,全局谋划、大局行动,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生态价值。


//////                        



精彩 · 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