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好文章|前沿研究|JPE 爱情浪漫,婚姻现实?男多女少逼出中国的高储蓄率
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
【前沿研究】分享近几年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我们将重点介绍文章的研究主题和结论及其在理论或实证方面的创新。
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 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Rates in Chin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1, 119 (3): 511-564.
Shang-Jin Wei and Xiaobo Zhang
从1990到2007年,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储蓄率(household savings as a share of disposal income)从16%增长到了30%,几乎翻了一番。传统的储蓄理论很难解释这个现象。比如,生命周期理论(life-cycle theory)认为,人口中处于工作年龄(working age)的人口比例上升会导致储蓄率上升。但是这个推论并不能解释家庭层面储蓄率的变化。另一种理论认为,收入的不确定和金融系统的欠发达可能导致人们增加储蓄。但是近年来,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稳健,金融行业也不断完善,储蓄率却逆势上扬。最后一种是文化决定论,认为社会习俗对储蓄行为有重要影响。不过,社会习俗(cultural norms)的形成和更改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人们的行为在短短二十多年间表现出的显著变化很难用文化来解释。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那就是,中国不断拉大的适婚年龄男女比例(以下称“男女比例”)是诱导家庭储蓄增加的关键因素(上期【经典文献】介绍了性别比例对于婚姻市场的重要影响)。在2007年,中国的新生男女比例高达1.15,远大于正常值1.06。当男女比例上升,男性择偶的经济压力也上升。拥有男孩的家庭增加储蓄,以使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婚姻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与此同时,拥有女孩的家庭希望确保自己的孩子在未来婚姻关系中不至于因为夫家经济实力大增(储蓄增加)而变得弱势被动。所以,为了保证婚姻双方有较为平等的、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话语权,拥有女孩的家庭也可能在大环境的压力下增加储蓄。
假如婚姻市场是相对本地化的,那么作者的理论会推导出一个假说:某地区的男女比例上升会导致该地区的家庭,尤其是有男孩的家庭,增加储蓄率。在这篇论文中,储蓄率由未使用的收入来衡量。为了验证这个假说,作者利用家庭调研数据和县级、省级的政府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首先用Logit 模型确认了子一代成年男性结婚与否和其家庭的财富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家庭有积累财富来支持儿子结婚的倾向。接下来,假设某地区的男女比例可以看为外生变量,作者用最小二乘法模型、中位数回归(median regression)和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分别验证了地区男女比例和有男孩家庭的储蓄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了防止医疗和意外收入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作者在剔除了储蓄率为最高和最低5%的家庭后再次检验,并得到了相近的估计结果。
另外,考虑到地区男女比例变量潜在的内生性,作者引入了几个工具变量来重做检验。第一个工具变量是计划生育罚款额度。第二个是该地区的超生人口比例。利用工具变量得到的结果和之前的结果也相近。男女比例的上升可以解释1990到2007年间家庭储蓄率增长的60%,相当于10%左右的储蓄率增长。作者还发现,某地区的男女比例增加会推动房价和银行存款的上涨。
小提示:点击会话框中“前沿研究”分栏查看往期【前沿研究】。
关键词:婚姻市场,性别比例,储蓄,中国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农经好文章”关注农经领域(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和发展经济学)的学术研究成果,精选并编译新近发表在各大顶级期刊上的前沿文章,同时分享海外应用经济系博士生课程推荐阅读的经典文献。搜寻账号:arepapers,或扫描二维码:
点击蓝字查看论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