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好文章|经典文献|JDE 农业生产的结构变化与国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
图片来源:Rajashi Mitra
本期导读:
延续上期【前沿研究】对国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的讨论,本周我们介绍一篇撰写于30多年前的文章。这篇文章将Hayami 和Ruttan 于1970年发表在AER 上的名作又推进了一步。虽然,文中所使用的方法与数据按现在的标准已经显得有些粗糙,但文中对于国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变化与发展的讨论仍具有启示意义。
专题分类:
农业经济学 | 农业生产率差异与比较优势
”The Inter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5, 19(1): 113-132.
Toshihiko Kawagoe, Yujiro Hayami, and Vernon Ruttan
Hayami 与Ruttan 于1970年在AER 上发表的文章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引领了一系列关于国家间农业生产率差别的实证研究。在本期介绍的这篇文章之前的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止于70年代早期。然而从7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经历“绿色革命”(the Green Revolution)。诸如抗倒伏与高产植株的发展和普及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综合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但从全球的尺度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产率上的差异依旧显著。产量不足与贫困人口长期的营养不良仍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基于以上事实,本文试图回答两个大问题:其一,在1960-1980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率有没有发生结构性的转变(structural change);其二,哪些因素影响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产率上的系统性差异?
本文在方法上与Hayami and Ruttan(1970)一脉相承。作者假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符合Cobb-Douglas 生产函数的形态,且生产率受到劳动力、土地、牲畜、化肥、机械、综合教育水平与技术教育水平七类要素的影响。作者基于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水平将国家分为两类,并以此来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别。
基于估计出的要素生产弹性(production elasticity),作者得到了几点主要结论。首先,除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发生的技术进步外,1960-1980年间世界农业的生产结构(即不同要素生产弹性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其次,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出规模报酬增加(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而发展中国家整体上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此外,劳动生产率依旧是影响农业综合生产率的最主要要素,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存在差距。
结合具体的估计结果,作者指出,穷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对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显著提升,从而推动综合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整体的规模报酬不变也意味着农业的发展并不会被人均土地面积和农场面积的变化所掣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的速率将左右其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到某一时刻,农业劳动的实际收益率显著增高且大型机械的回报率变得可观,进而使该国的农业在整体上开始表现出规模报酬增加。同时,农业劳动力也将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国家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可能将迅速地改变。
拓展阅读:
Hayami, Yujiro, and Vernon W. Rutta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 60(5): 895-911.
关键词:农业生产率,生产结构,规模效应,国际比较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arepapers@163.com。
“农经好文章”关注农经领域(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新近发表在各大顶级期刊上的前沿研究与海外应用经济系博士生课程推荐阅读的经典文献。
搜寻账号:arepapers,或扫描二维码:
点击蓝字查看论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