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经好文章|前沿研究|AER “大沙暴”对农业的影响 — 短期调整与长期均衡

崔潇濛 农经好文章 2022-12-31

图片来源:www.pinterest.com


本期导读:

沿袭上期【经典文献】关于美国“大沙暴”的讨论,本期推送的文章着眼于经历“大沙暴”灾难后受灾地区农业的长期调整。文中所使用的实证方法使作者得以追踪灾后调整的动态轨迹。该方法也被应用于其它关于长期动态变化的研究当中。


专题分类:

资源环境经济学 | 自然灾害与农业系统


The Enduring Impact of the American Dust Bowl: Short- and Long-Run Adjustments to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4): 1477-1507.

 

Richard Hornbeck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中部平原经历过一次极为严重的沙尘自然灾害(the 1930s American Dust Bowl,后文简称“沙暴”)。沙暴所造成的土壤侵蚀(soil erosion)致使大量的表层土流失。当地的农业因此而受到巨大的冲击。当时的一些分析一度悲观地认为遭受了沙暴的地区将从此成为荒漠。

 

很多经济学家热衷于讨论气象灾害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之间的区别。人们通常认为,短期的负面影响可以在长期内通过适应或调整得到缓解甚至消除。就这场沙暴而言,短期的危害在长期内得到了多大程度的缓解,受灾程度不同的区域在恢复的过程中又表现出怎样的不同呢?

 

Hornbeck 利用郡县(county)级别的普查数据分析了沙暴地区截至二十世纪末在农业方面的恢复情况,比较了受灾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恢复能力与恢复速度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劳动力与资本在区域间的重新配置在农业恢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作者指出,由于农地价值(farmland value)可以被看作是农地未来收益的净现值,它的变化对于理解该地区农业在受灾后的恢复与调整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每一个郡县,作者以其1930年的农地价值作为基准,分别计算出每个普查年农地价值与基准年之间的差异。作者以此为因变量,对郡县在沙暴期间的土壤侵蚀程度及其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回归模型中的一个亮点在于作者允许解释变量的系数随时间而变动。由此,作者可以描绘出受灾程度不同的地区农地价值变化的动态轨迹。

 

几种不同的模型设定都描绘出类似的轨迹形态:受灾后农地价值显著下降,虽然长期中有所恢复,但恢复的程度十分有限。受灾程度大的地区,短期和长期中的农地价值都显著低于受灾程度小的地区。

 


作者进一步使用农业收入(agricultural revenue)为因变量进行了估计。这一估计模型所得到的系数估计值只能反应灾后短期的经济损失(short-run economic loss),而以农地价值为因变量的估计模型则能够刻画灾后长期的经济损失(long-run economic loss)。通过对比灾后同一时间点上两组估计结果的差异,作者得以推断出,在允许长期调整的情况下,短期的经济损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缓解。按本文的估计,这一缓解的程度不足25%。

 

此外,作者对受灾地区的调整方式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受灾严重的地区在灾后更多地改变了种植选择,如用干草(hay)代替小麦。但地区间经济均衡重建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灾后的人口流动。受灾严重的地区经历了更多的人口流失,同时缺乏资本流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基于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作者认为,灾后农业恢复的动力缺失主要受到美国经济大萧条后资本不足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地价值,长期调整,动态轨迹,美国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农经好文章”关注农经领域(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新近发表在各大顶级期刊上的前沿研究与海外应用经济系博士生课程推荐阅读的经典文献。

搜寻账号:arepapers,或扫描二维码:



点击蓝字查看论文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