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研究 | AER 读电表,助省电:实验经济学提供的新证据
图片来源:sohu.com
本期导读:
众所周知,价格变化引起需求量的调整。通常,一定的支出所对应的消费量是清晰的,比如一元钱买了一斤苹果。但有时,消费者对于实际消费量并不了然于心。比如,电费的结算往往不是实时的(real time),而是按月或季等周期结清的。这样一来,消费者虽然知道一元钱可以买一度电,但往往并不知道开一小时空调要耗几度电。在此类情境中,消费者可能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实时消费量如何变化而无法准确地依价格的变化来调整用电量。本期介绍的文章利用一个随机实验探讨了实时用电量信息如何影响提高电价的节能效果。
编者按 | 本期推文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生应昕达撰写。
专题分类:
资源与环境 | 能源消费与节能
”Knowledge is (Less) Power: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Residential Energy Us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4): 1417-1438.
Katrina Jessoe and David Rapson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完全信息(perfect information)假设被广泛使用。但在现实中,获取信息的成本不菲,以致这个假设难以成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注重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大量的实证文章验证了不完全信息造成的人类认知局限,并且发现认知局限对能源市场的消费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在税收被明确标示在能源价目表上时,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会相较未标明时为大。
与先前着重于价格信息的文献不同,本文的作者利用美国康涅狄格州居民家庭用电数据,估计了额外提供非价格信息,即实时的(real time)用电量和电费,对居民用电模式的影响。
为了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作者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不同于一般的随机对照试验,样本中的居民家庭被分成了三组:控制组,仅提供价格信息的实验组,同时提供价格和非价格信息的实验组。对于价格信息,他们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提前一天或者半小时告知居民家庭将要发生的临时的价格增长。
对于非价格信息,他们通过免费安装室内用电显示器(in-hone display,IHD),向居民提供实时的用电量和费用信息。非价格信息能使居民更好的了解某时段用电量和电费之间的关系,提醒他们在价格临时上涨的时段减少用电。这样的分组设计能使作者得以更为准确地研究非价格信息带来的影响。
实验设计的关键是保证随机分配,也即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居民家庭在各个方面都有着相同的特征。作者按照参与实验的居民家庭的平均用电量、年收入、住房大小等特征,将他们进行了随机分组。分组后的统计分析显示,两个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这些特征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构建双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回归模型,作者估计了ITT(intent-to-treat)效应和ToT(treatment effect on treated households)效应。结果表明,在提供价格信息的前提下,同时向居民家庭额外提供实时用电量的非价格信息能够显著地增加他们的用电需求价格弹性(额外减少8%到15%)。这就是说,面对相同的价格增长,掌握了更多非价格信息的居民家庭更多地减少了用电量。因此,只要消费者了解实时的用电量和电费的信息,价格仍然是一个有力的调节用电需求的工具。作者指出,如果消费者缺少关于自家能源使用量的信息,能源市场将会有严重的效率损失(efficiency losses)。
另外,提供用电量反馈机制将在长期得到显著的节能收益。作者认为,提供这些非价格信息也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从而使他们在长期生活中更有效地节约用电。
关键词:居民用电,非价格信息,价格弹性,实验设计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农经好文章”关注农业与食品、发展与政经、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各大顶级期刊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搜寻账号:arepapers,或扫描二维码:
点击蓝字查看论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