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研究 | WD 中国的地权稳定性、劳动力配置与农业生产率

马梅琳 农经好文章 2022-12-31

图片来源:https://www.xuehua.us


本期导读:

农业改革和随之而来的生产率提高曾为中国减少贫困和发展经济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很是令人担忧。劳动力重新配置的不充分可能是导致农业和非农劳动力回报率差距拉大的关键原因。


专题分类:

发展与政经 | 土地租赁


Moving Off the Farm: Land Institutions to Facilitat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2014, 59: 505-520.

 

Deininger, Klaus, Songqing Jin, Fang Xia, and Jikun Huang


在中国,数量庞大的流动劳动力(即农民工)是支持非农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元素。很多时候,农民工自己或者其原生家庭中其他成员依然务农。很多学者认为,这样的劳动力配置并不是最优的。他们指出,中国的土地和户籍制度阻碍要素在市场上的自由配置。如何让农村人口退出农作(exit farming)而进行稳定的全职非农就业是一个难题。


Deininger 等指出,土地政策中土地产权不确定会使农户倾向于将部分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以确保自己不丢失对土地的使用权(参见前沿研究第3期)。如果土地确权可以有效降低失地的风险,土地交易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这样一来,农户便更可能利用土地市场进行地权流转,使有较高农业生产能力者耕种更多土地,而其他劳动力则可以全职从事非农工作。


作者强调,地权的稳定性是因地、因人而异的。土地市场的交易成本取决于一个地区的地权稳定程度和其他因素。作者利用某户是否有确权书,是否在近年经历过调地来描述其地权稳定度,而用某村村民拥有地权证书的百分比来估量当地土地市场的交易成本。


作者使用2000和2008年在全国六省调研采集的1093户农户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首先把这些农户按其劳动力配置的方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全职务农农户,另一类是兼业农户,最后是全职非农农户。对比2000年的情况,64%的全职务农农户已经于2008年转型成为了兼业或全职非农农户。另外,村级调地并不频繁,而且进行过调地的村占比在下降。


作者研究了三个因变量:某农户是全职非农户的哑变量,该户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家庭成员个数,和该户投入非农工作的总天数。他们直接利用一个线性的简化方程式(reduced form)来做计量检验。为了消除由不可观察的农户异质性(unobserved heterogeneity)造成的估测偏误,作者分别用关联随机效应(correlated random effects)模型和固定效应泊松(fixed effect Poisson)模型进行了估计。


实证结果显示,村级调地的经历会降低农户退出农作的可能性,但是不会对其非农劳动力供给产生显著影响。地区地权稳定度的提升则可以使短期的外出务工率提升,但仍然不能使整户退出农作的几率提高。


最后,作者们利用一个Cobb-Douglas 生产方程和双对数(double-log)模型估测了地权稳定性对于农户生产率的影响。数据显示,调地的经历会使农业生产率下跌30%,而拥有地权证书则使农业生产率上升约30%。

关键词:地权不稳定,农业生产率,行政调地,退出农作,劳动力配置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农经好文章”关注农业与食品、发展与政经、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各大顶级期刊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搜寻账号:arepapers,或扫描二维码:



点击蓝字查看论文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