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研究 | QJE 高买低卖之谜(上)
本期专题
农业与食品:农产品价格
导读
从本周起,我们将介绍两篇新近发表,关注农产品价格的文章。这两篇文章用新颖的研究方式探讨了两个农经的经典学术问题,为实验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塑造了典范。由于这两篇文章内容丰富,我们将各用两期推文对其理论框架、实验设计、和实证分析进行较为详细介绍。
原文信息:
Burke, Marshall, Lauren Falcao Bergquist, and Edward Miguel. "Sell low and buy high: arbitrage and local price effects in Kenyan marke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8, 134(2): 785-842.
经济学界长期公认,非洲的农产品市场具有整合度低(imperfectly integrated)和季节性价格起伏(seasonal price fluctuation)剧烈等特征。其中,粮食(staple)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幅度往往达到25%,甚至50%以上。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在刚刚收获时最低(此时市场供给极为充足),之后渐渐上扬,到下一次收获前达到高点(此时市场上供给紧张)。令人不解的是,许多农户虽然知道这个规律,却仍然在刚刚收获时便将粮食尽数卖出,之后又在青黄不接的时期(lean season)高价买入粮食。
以往的研究提出过多个假说来解释农户这种“高买低卖”的行为,比如缺乏储存粮食的条件(请参见【前沿研究】第11期)。Burke et al. 的这篇文章则着重探讨农村信贷市场(credit markets)不完善对“高买低卖”行为的影响(请参见【经典文献】第11期)。
缺乏借贷渠道导致“高买低卖”的假说以往也被提出过。简单而言,该假说认为农民在收获作物后立刻出售是因为大多数农民手里的积蓄/现金当时已经耗尽,又借不到钱,必须马上把所收产品兑现,以便购买各种非食品必需品。等到下次收获前,他们已经吃光了结余的粮食,只能高价买入商品粮。如此往复,陷入恶性循环。Burke 等三位作者则首次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个假说进行了严谨的实证检验。
实证在肯尼亚的西部进行,分两年完成。作者选择种植玉米的小农户为观察对象,随机为他们提供小额信贷。作者一共发放了两轮贷款。第一年,作者选择了来自17个地区(sublocations)的1589名小农作为基准样本,获取了实验开始前的基本信息,并对其中一些农户发放了贷款。第二年,基准样本中的部分农民退出,作者新增加了一些农民。作者又为第二年样本的农户随机提供了贷款。
实验的随机抽样分为三层(stratification)。第一层,作者随机将涉及的地区分为9个高强度(high-intensity)地区和8个低强度(low-intensity)实验地区。第二层,在每个地区里,各个小组被随机定为实验组或者控制组。在高强度区,他们选择了80%的农户小组(groups)进入实验,而在低强度区只随机选择40%的小组进入实验。第三,在个体层面上,农民收到贷款的时间也是随机的,有一半的人是十月(即刚刚收完玉米)收款,另一半是次年一月(即交学费前)收款。
获得贷款的名单都在当年九月公布。每一笔款需要在九个月内还清,利率是10%。第一轮实验在2012年九月进行,其后每三个月作者调研农户的情况一次。在第二年的贷款归还完毕之后,作者还在2015年进行了一轮追踪调研,收集了玉米收获、销售、购买等信息。另外,他们收集了2012-15年调研地区附近52个农贸市场的月度价格数据作为实证部分的辅助信息。我们将在下期推文里总结实证部分的发现。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关注环境与资源、农业与食品、发展与政经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高水平国际刊物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农经好文章
READ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