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WeChat ID jingjisgc Intro 经济深观察,市场经济的坚定代言人! 作者: 言思 来源:新时代言思学社(xsd-ysxs) 17日上午, 经十九届三中全会推荐,全国人大酝酿协商, 新一届? 33 38449 33 12958 0 0 5794 0 0:00:06 0:00:02 0:00:04 5792??家领导人,经过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选举,终于尘埃落定。 政坛传奇人物,王岐山当选国家副主席。 去年十九大,像似裸退的老王, 时隔4个月终于出山了。 许多人或许颇感意料之外,其实不然。 这位上一届政治局常委,本届非政治局委员, 担任这个国家要职,已在情理之中, 而且,有迹可循。 十九大前夜,敏感于政治的人只关注两件事: 一是接班人,二就是打虎英雄老王何去何从。 未设接班人,其实也不意外。 十八大时,有人或许在猜测未来政坛某种搭配组合的可能性,随着一个人的严重违纪双开,而不复存在。 另外最重要的是,接班人制度本身有大弊端: 让官僚体系内的注意力分散,在现任与下任之间投机,消耗着大量内部精力和资源。 以至于,无法集中力量搞改革、干大事。 老王为什么值得关注? 十八大时,熟悉经济工作的老王执掌中纪委, 大部分人有疑惑并划问号。 实事证明:老王绝对是个“跨界王”, 根红苗正,个性强势,学历史出身懂规律, 准确切中经济腐败根源,开明的改革派。 五年反腐,党内地位上升,人民坚决拥护。 这是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源, 如果不为党和人民继续所用,真是太可惜了! 然而,10月24日十九届中央委员名单公布: 老王不在其列,“七上八下”惯例并未突破,  随后,老王跟其他卸任老同志一样, 11月7日在《人民日报》刊文支持新一届领导集体,这一切似乎在正式宣布:老王,功成身退,告别中国政坛。 期待中的遗憾让民意略感,老王的全身而退,一定是个人愿望多些。 然而,11月16日人民日报社出刊的《环球人物》发表《致敬老王》的长文说:“他露最少的面、开最少的会、发最少的文,却管住了这么多年管不住的党风。” 对刚刚卸任领导赞誉,力度之大,实为罕见。 一方面是老王五年积累的威望太高,一方面增加媒体曝光率,给不一样的老王,增加了点悬念。 来到2018年,让悬念变成猜测的是, 2个月前各地召开两会,并选举全国人大代表, 随现任中央领导入选全国人大代表的, 有一个“名字”格外引人注意。 1月29日湖南日报公布:湖南选举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名单,按姓氏笔画,老王的名字位列118人中的第四位。 一般情况下,已卸任中央领导人几乎很少参选全国人大代表。 但是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按照宪法规定,出任国家机构领导人首先必须是全国人大代表,否则无法进行选举。 从这点来看,老王或许有重出江湖的可能性。 毕竟非政治局委员担任国家副领导人,也不是没有先例,王震和荣毅仁就是例子。 让猜测的可能性大增的是, 在2月中旬,当全国上下欢度春节, 或年后被十九届三中全会和修宪内容吸引时, 其实大部分人忽略了一个常规性新闻。 2月13日,新华社当晚发布, 中央领导春节前夕看望“老同志”的消息: 并按惯例刊发了“老同志”名单。 按常理,上一届7名常委中,2人留任本届, 其他5人中的3人党外有人大、政协、国务院职务,严格来讲得等到“两会”交接后才能称呼为“老同志”, 没有党外职务的2人包括老王,卸任上一届自然就应该称呼为“老同志”了, 可是,“老同志”名单中只有另外1名同志,老王并不在其列。 既然不是“老同志”, 这背后传递的信息多多少少已经很明确了, 说明老王并未退出江湖, 复出担当大任的可能性极大。 直到3月4日这天猜测基本明朗,什么事呢? 全国人大召开预备会议,选举出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老王的名字清楚在列。 这天的重头戏是当晚7点钟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事的新闻报道, 给了老王单独的特写镜头,出镜顺序位列本届6人常委(有1名常委在政协会场)之后, 出现在政治类新闻中央领导出镜序列中,说明老王即将扮演的角色和政治排位已基本清晰。 3月11日中央电视台晚7点《新闻联播》播报修宪投票,镜头特写再次给了老王,位列常委之后。 所以,老王担此大任,继续协助领导核心治国理政,这并不在意料之外。 为何是情理之中? 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强”起来是奋斗目标, 中国崛起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除了对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外交也显得至关重要。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中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综合国力还不是很强大。 在世界上,弱国无外交,强国不需要外交,军事国力才是外交。 就如同《大秦帝国之崛起》前,必须要《大秦帝国之纵横》一样, 在真正强大起来前,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这时候,领导核心真的需要一个党内威信高、党外名望高的人,来辅佐自己。 这个人还要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外事及治党理政经验。 这个人,再没有比老王更合适的了。 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会越来越大, 走出去就要处理好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关系,美国现任领导人执政很有特点,给中国带来了不少挑战和难题。 老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就主持中美年度经济对话,与美国政商两界打交道经验丰富。 即使在上届执掌中纪委期间也时有接触美国政界人士,2015年5月会见过参加中美政党高层对话的美国两党代表团,2016年12月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老王个人魅力和威望,深受美国政商界敬重。 协助现任领导人处理中美关系、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也再没有比老王更合适的了。 五年前, 擅长经管的老王执掌中纪委掀起反腐风暴, 协助中央扭转党风政风,重塑形象, 确实在意料之外。 五年后的今天, 卸任后的老王拐了一个小弯儿重新担当大任, 或许时间能证明他依然是个“跨界王”, 继续在中国政坛发挥影响力, 这也许就是情理之中。 过往, 老王积累出巨大的政治资源, 这个资源就是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服从人民新的期待, 这与领导核心委以重任的需要是一致的。 今时, 老王已不再老,所以不再叫您“老王”, 您,依然青春,而且非常帅。 新时代中国政坛,等您续写个人传奇新篇章。 王岐山,永远在路上……  同步阅读  王岐山和改革四君子的故事 来自 喻建欢 |《当代社科视野》 1 即使隔了30多年回头看,1978年都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起点,那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但“百废待兴”的另一面现实是:被“文革”洗劫的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经济面临崩盘。 被称为“改革四君子”的几个青年人就是在其间站到了历史的前台,他们给国家领导人分析社会经济动向,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可能的危机提出了预警,作为高层智囊参与了许多改革决策的重大事件。 “四君子”第一次面对中央领导人进行“老青对话”是在1979年底,当时,翁永曦32岁,王岐山31岁,黄江南29岁,年龄最小的朱嘉明28岁。 回忆起过去的岁月,现在成了“老黄”的黄江南感叹:“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出格的思想’都敢讲。” 1978年,笔试分并不高的他凭借几篇讨论企业改革的论文,以及不错的口试成绩,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破格录取。当时社科院研究生的水平有口皆碑,在全国高校院所中遥遥领先。黄江南的同班同学有朱嘉明、陈佳贵等,一共19人,大多在入学前都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研究能力。 这批关心国家命运、又具备专业知识的学子会聚一堂,志同道合,相见恨晚。黄江南、朱嘉明以及李银河等十来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私密派对”,讨论各种学术问题,主要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当时研究生院还寄居在北京师范大学,他们常骑车到香山,将讨论与郊游结合到一起,兴之所至,还会翩翩起舞。 这些讨论原本是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进行,后来黄江南认识了翁永曦,翁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一个村子当大队书记,1979年,经北京高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重新分配回到北京,在《农民日报》当记者。翁永曦交友广泛,黄江南希望他把一帮朋友也带到这个圈子里来,他们约了一个时间,在农民日报社开了一个“青年经济问题讨论会”。没有请帖,没有固定的参加者。那一天,他们在屋子里生着火,翁永曦买了瓜子之类的零食,三五十个人挤了满满一屋子,交流氛围非常热烈,趣味相投,意犹未尽,于是相约再组织第二次。 这个讨论会就像一个沙龙。第二次聚会也是一个星期天。他们没有跟学校打招呼,找个借口借用了一个临建板房教室。这一次与会者大概有上百人,很多人慕名而来。虽然有不少生面孔,但凭借着年轻人特有的精神头儿,他们“英雄不问出处,只较武功”,会议又很成功。 第三次讨论会的时候,研究生院已经无法容纳那么多人了。有人自告奋勇借来了北京市委党校的礼堂。最后礼堂都挤满了,连走廊上都是人,这次人数达到千人左右,至此讨论会名声远扬。 之后,由讨论会聚集到一起的年轻人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他们在民间纵论改革利弊,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社科院的学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后来,国家收编这些“游击队”,国家体改委从发展组和其他一些半官方及民间研究组织中选了一些人组成团队,这正是体改所的缘起。 2 1979年,全国又提出建设10个“大庆”、30个“大化肥”,以及多少个“大钢厂”,又是一片“大干快上、大跃进”的局面。那时黄江南已经发现了计划经济必然不断经历“平衡—危机—再平衡”的发展规律。在一次聚会讨论中,他表示,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调已经到了崩盘的边缘,不是要“大跃进”,而是到了采取危机对策的时候了。 李银河听完黄江南的分析非常着急,她说:“你的观点非常重要,避免国民经济危机是件大事,一定要让领导层知道,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叫王岐山。”李银河认识在国务院政研室工作的林春,林春认识王岐山。 王岐山当时在社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虽然是学历史的,但异常聪明,吸收能力特别强,跟黄江南一谈就理解了他们的想法,马上表示赞同。于是,黄江南和翁永曦、朱嘉明,再加上王岐山,这四个人成了一个小小联合体。“经常在一起聚会,有时候在王岐山那儿,有时在我这儿,我这里的办公室大。”翁永曦回忆。 王岐山提议起草一个报告呈交中央,他们在北京市委党校后面的一间空房子里关了几天,写出了一份报告。他们预测1980年经济将要出现的衰退,分析衰退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应对危机的对策。 当时国家计委每年的国民经济预测增长的数据都是6%~8%,四个人在报告中的预测却是1980年农业将出现零增长,轻工业会出现负增长,重工业负增长幅度会更大一些。 王岐山把这份报告交给了国务院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姚依林,姚依林看后觉得很重要,又转给了陈云。陈云在报告上批示说:“一个学工业的,一个学农业的,写了一份很好的报告……”其实,翁永曦不是学农业的,只不过在《农民日报》工作。 这份报告直达最高层,中央领导把黄江南一行找去,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听取他们的汇报,并一起讨论是否会出现经济衰退及应采取的对策。这就是1979年底第一次“老青对话”,除了高级领导人,参加会议的都是些国务院负责经济工作的干部。 黄江南自认“初生牛犊不怕虎,很狂”,负责报告的理论部分。向中央领导汇报时,这个年轻人阐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规律,并直言当前已经进入了继三年自然灾害那场经济危机后第二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关口。 翁永曦负责做最后总结,他用了八个短语:“抑需求,稳物价;舍发展,求安定;缓改革,重调整;大集中,小分散”,提出以调整为中心、休养生息的危机对策。 陈云将“舍发展”的“舍”改为“节”,后来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中正式引用。这个对话开创了很多个“第一次”。次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了“国民经济潜在危机”的警告,这是国家第一次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危机。 那次给中央领导人“上课”后,王岐山、翁永曦、朱嘉明和黄江南继续在一起搞研究、写报告,关于生态的、农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谁有些什么想法,就拿出来一块儿讨论,讨论完之后,他们一起动手写文章,在报刊上联名发表,比如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看法》。因为他们总是一起署名,一开始大家叫他们“四签名”,后来不知道谁改叫“四君子”,这个称呼就流传起来了。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写在李首富退休的瞎扯淡 “独生子”获奖照片看哭网友 北京三甲医院辞职医生揭秘 这个震撼世界的超级工程,将改变中国 别去赌场了,你永远赢不了“凯利公式”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