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ber早就说了,千万不要用顺风车做社交,因为不值得

一个Sue PINKGAL 2019-05-06

周末出了滴滴顺风车的事情,看新闻真是又气又丧。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被问起,“美国有没有顺风车啊”,“Uber有没有出过这种事”,那今天正好来说一说。

几年前Uber公司歧视女性员工的新闻出来以后,我就不怎么用Uber了,改用另一个打车软件Lyft,之前用得还是蛮多的。不管是Uber还是Lyft也都有自己的顺风车服务,Uber叫做Uber Pool,Lyft叫做Lyft Line

然而即使是被我无情抛弃的Uber,也足够秒杀滴滴百倍不止了。



顺风车由于服务的特殊性(陌生人在密闭空间相处),很容易产生想象空间,这一点在哪儿都一样。美国曾经都有人把Uber Pool叫做"New Tinder"(一个大名鼎鼎的约那啥软件,算了还是说约会软件好了)

Uber很恐慌。马上更新了使用指南,里面是这么说的:

……和车里的人聊天是可以的,但不要评价他人的长相,和询问对方是否单身。尤其是不要在车里触碰他人,或互相调情。友情提示,Uber有自己的禁区,我们和性无关。在任何情况下司机和乘客都不能发生关系。

一旦违反规定,司机就会被除名。新条款还明确指出不要把顺风车当成约会软件。这就是个搭车软件,绝对没有社交用途。

相比Uber的做法,滴滴简直是个反面例子,广告里各种约来约去的性暗示,一路奔着社交工具在做,实在恶心透顶。



美国的Uber Pool和Lyft Line的司机,和普通的网约车司机是同一拨人,区别就是载一个人和N个人。不像滴滴有一部分人是专门做司机的,一部分人就是只开顺风车赚点钱的。

(所以他们的司机不喜欢顺风车,主要是因为麻烦。同样的路程,拉一个人赚的钱和拉几个人的顺风车,赚的是一样的,但开开停停却要耽误更多时间。而且Uber和Lyft还有一套复杂的计价算法,司机和乘客都很懵逼)

可我们太喜欢分三六九等了,做个打车软件,连司机都有三种不同口味的。顺风车司机驾龄要求是一年,快车是三年,专车不但驾驶资质要求最高,司机都规定不能有奇异发型,也不知道怎么算奇异……

说到底就是两件事:每一个出行乘客不配得到一样的安全保障,而你得到的服务质量和付的价钱呈正相关

后一句话其实没错,但前一句绝对有问题。比如同样吃日料,人均800和人均80,寿司的鱼肉肯定不是一个口感,但即使我钱没花到位,你也不能把我吃到食物中毒吧?

人身安全是个底线,只要交易开始,所有消费者就值得且必须获得安全。




不阻止反而鼓励社交 + 将顺风车和快车专车司机分割开来,这两种行为,让很多滴滴顺风车司机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自己是日行一善做好事,或是上下班顺便出来赚零花钱,甚至还有专门出来“交友”的。

不认为在做是服务业,更不可能把乘客当成上帝。很多顺风车司机拽得不行,私聊的时候也把乘客当成私产。大概就跟有些猥琐男觉得女生来自己房间就是对他有好感一样。

这个说到底就是定位失败。现在什么都要场景化,卖洗衣粉的让你想象坐在普罗旺斯的花田深呼吸;卖口红的让你把自己代入和前男友见面的瞬间;卖水饺的让你闭上眼睛就是家的味道和妈妈的手艺。可我脑子都要不够用了,做梦都嫌累,这么多场景真烦。

滴滴也中了这种名为场景的毒,原本就是点对点的运输工具,非要在车里酝酿出一个小宇宙来。其实仔细想想,搭顺风车的本质就是你在路边竖起大拇指,有个陌生人停下来带你一程,且途中还会不断上来各种陌生人,风险真的蛮大的。


👇无国界顺风车吐槽现场

“为什么所有人都恨顺风车”


“和陌生人坐一起?算了吧谢谢”


“新的快速顺风车还不如坐公交呢”


“讨厌Uber和Lyft顺风车的7大理由”


同在一辆车里,想法却很不一样。

乘客心里认为自己就是打车,虽然身边有人吧,那就当坐高铁了——可高铁上有乘警和服务员啊,而且完全不会瞎开的;有的司机把自己当成一个好心载同事回家的人,只是这个同事比较识相还给钱,如果TA瞎逼逼就是不要脸,真拿老子当开出租的了啊?

就算都不是坏人,这样也很可能产生各种矛盾。顺风车本来就是很麻烦的事了,又搞成这样,简直是垃圾啊。



网约车的安全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即使是Uber和Lyft也出过很多事,包括不少恶性事件。但起码人家有一键报警功能,也一直在努力更新产品和保持较好的客服水平。我有两次被司机绕路,事后在APP写留言投诉,当天都收到了邮件回复和退款

如此强大的求生欲,归根结底也不是什么高尚的理由(不好意思我真的不信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第一动力),而是市场竞争的压力

Uber是第一家,但如今Lyft追上来了,后来还出现了更便宜的Juno和Gett(后者只能在纽约用,2017年把前者给买了),以及最便宜但需要定点上车的Via(只能在最近上车点而不是自定义地点上车),还有专门打出租车的Curb和Arro。可以说稍微松一口气就会被后浪直接拍死在大马路上,无情碾压。



该多的竞争对手没有多,该少的定位没有少,该快的客服回应没有快,该慢的资质审核又没有慢。草料太多,吃得太饱,最后就喂出了一个庞大的怪物。

可能大家都忘了,滴滴最初是以“拯救出行困难,让大家都能方便打到车”的形象出现的。当时的矛盾集中在出租车上,比如打车难、拒载、不打表等等。

滴滴来了,一切都好了。

如今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一口吃掉了年轻可爱的女孩子,真是悲哀。



不知道Uber Pool反正Lyft Line不怎么样,一个人的价钱和普通打车几乎一样,几个人的路线也一直在绕路,有次本来10分钟的路硬是开了35分钟接了3个人……说明人真的不要懒,我还不如走路呢。

希望不要出现杠精,跟我说“凭什么不坐顺风车啊,真是何不食肉糜”(之前后台有过杠精简直无语)。就是想提醒一下这件事情的高风险度,尤其是在滴滴这个产品不完善的情况下,希望大家有个清醒的认识。

当然也有很多滴滴顺风车司机是很好的啦!我也有同学朋友开顺风车的,祝你们能搭上他们的车~

*文中的图片都是Uber的宣传图



PINKGAL

一个不止时尚的时髦公号


历史文章

Me2 80后 网红店 假包

白Tee 洗剪吹 拍照秘籍 粉色系

Gucci Kate Spade J.Crew

Interview 傲骨之战 Chef's Table 

小众美妆 Vogue大片 明星上妆

粉雄救兵 三俗综艺 安妮海瑟薇

翻包 金九 Andy Warhol 延禧攻略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